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立勇:将大语课堂变成审美教育的基地
【时间:2015/7/30 】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4月 】 【作者: 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 张立勇 刘沫】 【已经浏览2702 次】

    摘要: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不同教育阶段应该各有侧重,在中学阶段重点在工具性,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而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则要突出其人文性,文章结合具体讲课实例来阐述如何通过教师的讲解加上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基地

    目前许多学校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来开设,这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大学语文本身的特点:内容蕴含丰富,考核量化困难,再加上授课形式的简单化、满堂灌,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很好的实现。为了克服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应重在素质培养

    通过教学进行素质培养,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课堂教什么和怎么教

    (一)大学语文要将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传达出来。

    大学生在经过12年的综合知识积累之后,要通过进一步的专业培训而成为社会各行业的栋梁之材。在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个知识如何转化的问题,是将已有的知识机械的拿来主义还是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是用这些知识满足私欲还是造福人群,这些都是人文精神所要解答的问题。

    讲课案例:在讲授钱钟书先生的《论俗气》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文章去理解社会现象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谈谈对“老土”这个词的认识。老土和俗气都属于汉语中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词语,将不易名状的词语解释清楚的能力培养,符合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之后老师作总结发言:

    钱先生的《论俗气》,让我们想起了“老土”这个词:老土不是黑土,不是粘土,而是对某一类人的特有称呼。改革开放之初,“土老冒”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称呼,后来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也使用“老土”来称呼农村人,再后来城市里的富人也用“土”来形容城市的平民。而今“老土”一词的使用范围更延伸到家庭中,80后的孩子认为不会使用电脑父母土,时髦的妻子嫌带她到中国餐馆的老公土,年轻的姑娘甚至连男朋友送的玫瑰花都嫌土,因为别人都送钻戒的。除此之外,在高级社交场合,如果说话没有黄段子就老土,如果身为老板没有几个漂亮的女秘书也老土,如果身为成功人士没有离过婚,仍然老土。为了不显得老土,于是一些人就想尽办法追求新奇、刺激,放道德伦理于脑后,置家庭稳定于不顾,抛弃了尊严,丧失了人格。回头看看“老土”使用范围的变化,从城乡之间到农民之间再到市民之间再到家庭里面,这种转变表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正是经济环境的改善,使得以前认为高级的东西变得普通,曾经向往的梦想慢慢地实现,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在逐渐地提高,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我们宁愿这样的变化来得更多些。而这些变化都来自每一个中国人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我们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不土而产生的道德伦丧、正义缺失,是因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放松了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我们重视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科学技术进步让我们获得经济技术实力的提升,人文素养的缺陷却让我们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物质上的土,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变,精神上的土,必须通过审美素养的提升来清除。物质上的“土”,不是“土”,精神上的土,才是真的土。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反思自身行为从而达到提升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

    根据2008年广西高校招生各批次控制分数线显示来看,分数有较大的差别,意味着学生的文化基础有较大的差别。为了解决不同基础的同学同样学好大学语文的问题,按照学生基础水平来分班是一个好办法。 “才高者宛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1讲的是对于《离骚》作品的内容,才华盖世的作家,吸收屈原艺术构思的精华;一般能力的读者,便喜欢寻找其中美丽的词藻;喜欢吟诵的人,便爱好玩味其中关于山水的描写;至于初学的儿童,便只能懂得拾取其中关于香草美人的比喻了。同理,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教学计划,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自己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这样能很好的发挥大学语文的功效。例如《长恨歌》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酌情选择不同的讲授重点。对于本科一二批的学生,重点讲授文章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再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对于本科三批理工和艺术体育类的学生,重点讲授文章中精美的语句,使学生在对这些语句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到文章的迷人魅力,增加文学知识的积累,体验作者深厚的感情;而对专科班的学生,则要重点从文章字、句、段的解读入手,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让他们了解作者、作品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和故事缘由,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角度来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课程中学到自己能够接受的东西,从而提高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提升个人素养

    大学生将从大学语文课程中获得什么,这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兴发思维、观察民风、联系同志、劝谕领导,学会了文章学生可以以此为能奉养家人、报销祖国,还可以从书本中学会认识世界万物。按照人的审美素养的要求来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启真、储善、扬美。

    (一)启真

    从启真的角度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所选的文章往往是中学阶段没有涉及的,是需要有较高的欣赏和认识能力的大学生来阅读和接受的。例如黄伟林主编的《大学语文》就收录了沈括的《土气有早晚》,该文介绍了导致不同自然现象的几种原因,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科学严谨。另外一篇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市场的力量》,文中发问“为什么街角的小店——或者现在的超级市场和货架上总有我们想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挣到钱来购买这些货物?”2。这些问题是学生平时不注意的,他们只知道去市场上去消费,但是很少有人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索,而这篇文章引领他们看见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市场的力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欣赏和享受生活的能力,只有以欣赏的眼光审美的态度去观察生活,生活的美才会展现。

    (二)储善

    在大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目介绍了历史上著名大师们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人类文化史上杰出人物的了解,学生可以领悟和学习到一个成功的人所需要的情感与胸怀,从而得到伦理道德的教化与感染,实现对善的储备。徐中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选取了《傅雷家书》中给傅聪的三封书信。书信内容各有侧重,涉及的问题很多,或者是直接表达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或者是详说如何在西方社会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格,或者是指出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但三封信都围绕着对艺术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这是一个中国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也是祖国对青年人的期望。而黄伟林主编的《大学语文》收录的杨振宁《父亲和我》,以一个儿子的眼光再现了父爱的博大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杨振宁的父亲找最优秀的老师教他《孟子》,让有数学天赋的他自己选择专业,请胡适帮忙给他介绍女朋友,非常关心科学的进步,带着使命感向他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他铭记“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于杨振宁加入美国籍“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正是这样的的一个父亲,这样的一个中华赤子,教育和影响着杨振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一直秉承着“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为国家、为世界人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成就都不能离开家的温馨和国的强大,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建立在为国、为家的奋斗基础上。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的人才能够实现自我,成为自我期望、人民需要的人。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有这么一段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描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大学语文并不能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大学语文能做的主要是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趣味两个角度来进行引导。

    (三)扬美

    审美修养,是关于情感的修炼。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感控制能力,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采取有益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是很高的审美修养的表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走上绝路的报道不绝于耳,年轻的生命还没有能绽放就过早的凋谢了。这些人都缺少一种审美的训练,至少是审美修养的水平不够高。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包括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智力结构显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操作能力,意志结构体现一个人做事的坚韧与执著,审美结构则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在困难面前处之坦然。在《楚辞·渔父》中,屈原因为报国无门而愤然投江自尽。对于屈原之死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尽管屈原的死成就了自己的赤胆忠心,但是屈原的死并没有给楚国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什么贡献,这样无谓的牺牲是不值得的。一个人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才能谈得上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从这些文章里面,学生学会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问题,当困难来临不悲观不沮丧不放弃,永远要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寻求新的突破。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3周文王死了,周代的文化都在我这里。天要灭我,我活不了。天不灭我,匡人能把我怎样呢?孔子的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精通六艺而又有良好审美修养的基础上的。

    三、结语

    只要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文章内容,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意志的磨练和审美的修养,那么大学语文课堂就真的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基地。

    注释:
    [1] 刘勰著.《文心雕龙·辩骚》
    [2] 弗里德曼.《市场的力量》
    [3] 论语

    参考文献:
    [1]黄伟林.大学语文[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6.
    [2]徐中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37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