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旭:大学语文课堂提问刍议
【时间:2015/7/27 】 【来源:作者供稿 】 【作者: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赵旭】 【已经浏览2386 次】

    摘  要:语文是富于人文性的学科。本文总结前辈教学者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在明确提问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语文课堂提问应遵循导向清晰、难易适度、新鲜有趣、小中见大和善挑矛盾等原则。
    关键词:语文 工具 提问 课堂原则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始终是最富人文性的学科。无论那一种版本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以名家名篇为对象,包含着作家的真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对黑暗丑恶的鞭挞,对历史文化的反思,这些构成了语文课堂情感的主旋律。语文课作为一种“运载工具”,可以将正确的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可感的形象思维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送使之沉淀、开花、结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学科又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语文一直被视为是与数学和外语相并列的所谓“主科”,但实际上,却并不受到重视,其效果也并不显著,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1]而,大学语文课堂上,这个问题似乎更严重。因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教学中,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及对前辈教学经验的总结对语文课堂提问试作分析。

    提问,是学海中前进的航标,是书山上攀援的索道,是触发学人灵感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历代教育家对它都很重视。南宋朱惠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更是进一步明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帮助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开辟新的思路以产生突破。这样的课堂,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但是,目前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把语文课堂提问理解为简担的一问一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人人皆知或司空见惯的问题,学生回答起来毫不费力,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质上却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外在形式很多,如背诵,复述,分段述要,说明特色等,但应把握一个原则,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不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问方法最好不要用。”【2】(《<略读指导举隅>前言》)提问的一个重要作用即在于反馈调节。它可以当堂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促使教师去调整产充甚至推翻原先的课堂设计。这样,在提问和解答中进行信息交流,教学相长取得较好的效果。否则,提问不得要领、脱离实际或失之过深,或失之过浅,或失之空泛,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对此,我们应仔细揣摩孔子的经验“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也就是说用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愤”、“徘”的境界,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

    那么,我们该提问什么内容呢?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无沦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当体会的体会出来……如读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的学问、事业怎样呢?或读一处地方游记,那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形怎样呢于’叶老这段话就是提倡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这样“阅读就有标的,辨识就有了头绪”。【2】(引文同上)而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明确了提问内容,就可以点拨启发学主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了。

    而为了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提问,我觉得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来设置问题:

    一、导向清晰。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1]()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提问各子,这样学生在自己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下去,一边也就会模仿老师给自己提出问题。这样也就为学生培养成一种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提问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一些标记符号,如在重点词语下标“△”,在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这样学生便学会了一种读书方法,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得到了“一把钥匙”。

    二、难易适度。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刀识实际和能力实际,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否则,提得太深,产生无力应付,容易挫伤他的积极性;而过于简单,又不能培养羊生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提问。如讲授《过秦论》“秦孝公据股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天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时,如果直接让学主回答这句话有何深刻含意,那么学主就会感到模糊,找不到答题思路。如果先让学生解释‘窥”的意义,再让学生辨析“窥”与“看”、“瞧”的区别,从而认识到秦孝公君臣的野心。这样由解释词义入手,由浅入深,最后上升至赏鉴高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新鲜有趣。同种问题,如果从一个较新并且有趣的角度提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例如分析高尔基《海燕)的结构时,通常会问学生“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但如换个角度提问,“这首散文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卷,每幅都有海燕的形象,请你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找出它们,评价它们吧。”这个问题要比前一个问题新鲜有趣得多,学生学习的劲头也会更足。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小中见大。也就是说在提问时应找到关键,抓住要害选好突破口。而在教材中有一些文字浅显易懂,学生看过之后往往认为没啥学头,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从小处入手,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例如在讲授《祝福)时,可抓住短工讲述祥林嫂死因的言语“穷死的”提出问题:“祥林嫂真是穷死的吗?为什么?短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短工也很穷,他会不会穷死?”这一连串问题涉及了人物的性格,小说的情节和社会环境,可谓一石数鸟。

    五、善挑起矛盾。于漪曾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本本身外露和内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提问中能引进对立意见,并通过这些矛盾挑起争论,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如讲授《火刑》一课时,可提问:在作者笔下,布鲁诺是一个勇于捍卫真理的坚强斗士,但在囚房中为什么“有一种说不出的纷乱、恐怖而又烦躁的感觉在搅扰着他呢?是胆怯了吗?如果真是如此岂不是与作者本意矛盾了吗?”通过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大脑里掀起智慧的巨浪,在活跃的气氛中把握了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认识: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学课堂上,面对着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提出发人深省的问号,它会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处于和谐的境地。所以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对之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
    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58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