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出书

张吉霞新书《甲骨文〈道德经〉译评》
【时间:2015/7/17 】 【来源:作者提供 】 【作者: 张吉霞】 【已经浏览3142 次】

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ISBN 978-7-5107-0850-3
印张 12    定价 28元


 

 

前  言

    老子(约公元前五七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一年),字伯阳,谥号聃。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古时“老”、“李”同音;“聃”、“耳”同义,故老子又称李耳。老子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从事古籍的管理和整理工作。

    老子所处时代,距殷商不远。那时,周朝的藏书应该是很丰厚的,各种形式的“图书”应该还是比较完整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博览群书,肯定见到过商朝的甲骨文,也应该看到过用各种材料或者文字书写的“图书”。他从各种书籍中,总结商朝以及商之前的历史经验教训。

    周之前,有书籍记载的历史到底有多少?自始皇烧书后,就是一团乱帐了。而老子在著书时,可以参阅大量古籍,可以以“今人”之面目谈论“古人”了。今天,如果不是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出土,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否则,商朝历史是否是传说,在后人眼里,还是一段公案呢。虽然,夏朝是否存在,仍然找不到可供参考的实物,比如文字,建筑等。但当时的老子,在图书馆里都是应该见过的。所以,他才能通过古籍的记载,对周以前的朝代兴衰成败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形成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看法,得以著成五千多字的《老子》,后人称为《道德经》。《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现在一般根据一九九三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著《道德经》虽仅五千言,但其在写作中运用了对偶、诗、短句、骈文、散文、议论等方法,其言简,其意远。自其问世,便有注释百余种,各言之有物!其学说经庄子的继承和发挥,形成了“老庄学派”。由于老子注重“生”之道,被后世的道教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往下为下篇《德经》。

    由于远古时,古人行文无现在意义的标点,思想和学说的流传全凭“口耳相传”或者手抄。因此,图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种种限制,就会产生很大差别,比如多一字,少一字,或者“人”变成“民”等等。《道德经》的流传过程也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在某些字句上也存在差异(包括标点,各人的理解不一,断句也不一致)。

    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用甲骨文抄写《道德经》,除了使读者对甲骨文有一定的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比如“道”字,甲骨文写作 ,突出的是一个人“头面”,意思是一个人在路口处,怎么走?得用头脑思考,或者说,这条路不是现实中的路,而是头脑中的路。这就是老子开篇宗义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我说的道,不是平常的道路,而是头脑中的道路。那么,头脑中的道路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指导思想”,就是理论,用现在的说来说,就是“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谁见过这些道路了,具体在哪里?没有!但是,确实在现实中存在,甚至为了走这些道路,刀兵四起。说明,这些“虚无”的道路是何等的重要!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道”,就是现在所说的这些“道路”,而不是什么具体的哪条路,哪条街道。所以,了解文字的初始意,对理解古文,有很大的帮助。

    为便于读者阅读,采用《道德经》甲骨文和现代文对照的方式进行排版,重新断句,并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和评注,翻译和简评皆为本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就教于方家。异说之处,请高抬贵手。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我所说的道,不是平常人们所见的可以走的道路。
    我所说的名,不是平常人们所能称呼的真实名字。
    天地万物初始之时,是没有名字的。
    万物有了名字之后,就有了婆婆了。
    所以:
    无统治万物欲望的人,就会看到万物的玄妙之处。
    有统治万物欲望的人,就会看到万物的边边角角。
    这两种人同出于一道,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同,叫做渺远。
    远而又远,是进入万物奥妙的门啊。

【简评】
    要理解《道德经》,首先要把理解“道”、“名”、“玄”这三个字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
    “道”,甲骨文写作 ,是会意字。由 、 组成, 表示“头脑”, 表示“路”。  的初始意就是“人脑子在想,往哪里走?”这条路是由人的思想构成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路。由于文字的发展,“道”由本来的“人的脑子里的路”逐渐演为两种意义,至少在老子时代,就有两种意义了:一个是平常道,也叫做“路”,一个是精神上的路,基本上叫做“道”。
    所以,老子开门见山地说:我说的这个道,不是平常的路,而是精神上的“道”。即“治国的理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治国的指导思想”。老子给国君指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国之路”。
    “名”,不是可以叫的平常的名字,而是“规定”、“规范”,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叫“法律”。
    这条路虽然很幽远微妙,却是进入治理众人的一条妙计,从此门进入,妙不可言。
    万物自由自在之时,是自然之道,无矩无束;万物有了名字之后,就有了婆婆了。婆婆定下了一系的名——规距,万物就要遵守。
    玄,甲骨文写作,像丝,表示细小,又不是细小的意义。它表示,这个“东西”用人的眼睛看,像丝一样小,小到看不见,用来表示“远”、“宏,又远不是“黑“的意思,而是细小又细小的意思。东西太远了,你看不见了,空间就变大了,比如江边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示的就“玄远”。“天玄地黄”,意思是“天高地远”,而不是天黑。因此,了解一些甲骨文的创作原理,对于理解古文有很大的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96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