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英国散文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影响
【时间:2014/5/29 】 【来源:《外国金美文》 】 【作者: 同上】 【已经浏览3057 次】

录自《外国金美文》“前言”的英国部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国的随笔散文透露着一种优雅的绅士风度。一般来说,我们常把培根作为英国散文随笔的鼻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育过程中,特别是现代散文的肇始,其文体的源头就是来自英国的散文随笔。从鲁迅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英国随笔的盛况。那时人们如饥似渴地翻译国外的作品,采用西方的良规,改造故国的文艺是大家的共识。翻译英国的随笔可以为现代散文的写作提供资源,改造“文以载道”宗经、征圣的传统,于是一些随笔名家兰姆、赫兹利特、德·昆西和利·亨特的作品也陆续被译介过来。特别是梁遇春,他在北大英语系读书时对essay最为倾倒,他以英汉对照的方式编译了《英国小品文选》《小品文选》《小品文续编》,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反响。

人们在译介英国随笔时,首先输入的是理论。这里面影响最大的是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翻译日本人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胡梦华的《絮语散文》。鲁迅在《出了象牙之塔》中关于essay的翻译说: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朋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谈什么就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是这一类的文章。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倘没有作者个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注:这段引文多有错误——何)

 

这段话成了现代散文的启蒙,它直接影响了现代散文的生成。郁达夫说:“鲁迅先生所翻的厨川白村氏《出了象牙之塔》中,里面介绍英国essay的一段文章,更为弄弄文墨的人,大家所读过的妙文。”人们对essay的介绍和作品的翻译,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供了选择的模范,另一方面就是对传统散文观念的冲击。

介绍essay的另一功臣是胡梦华。胡梦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絮语散文》,后来他又和吴淑贞在1928年合作出版《表现的鉴赏》一书,把絮语散文单列一章。其实这是一篇译文,它是1916年美国出版的《英国随笔》的引言的节录,并不是胡氏所作。然而这是一篇影响深广的文章,“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出发”“由个人的主观散漫地,琐碎地,随便地写出来”这是絮语散文的最核心的观点。他还介绍蒙田、培根、兰姆等随笔散文作家,为人们画出了随笔的渊源和走向。

蒙田是近代欧洲随笔发展的奠基石,英国的随笔写作就是以蒙田的随笔译本为其滥觞的。我们知道培根的文集的名字《Essay》就是从法语essais来的,但培根发展的是随笔的另一个路子。蒙田随笔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笔调语气轻松的闲话杂谈的文字,突出的是个人的情调,而培根是另外一种较正规、较严肃的论文情调,他把随笔散文的个人色彩推展到社会色彩。胡梦华把培根和蒙田作比,“就形式讲,短而有序;就内容讲,质而富实,并欠个人的风趣”。但培根散文的长处“大都有一定的长短,为合时的、讽刺的、社会化的、城市化的,不像从前那样书本气”。蒙田重的是知识和情趣,培根重的是思想。现代散文作家以鲁迅、周作人为例,如果说鲁迅近嵇康,那么周作人近的是陶渊明;如果说鲁迅近的是培根,那么周作人近的是蒙田。蒙田和培根代表的是随笔散文的两面,他们不是对立的,但胡梦华对培根的定位却是他“并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絮语散文作家”,这和有人说鲁迅的杂感不是文学如出一辙。

随笔散文真正的繁荣是在十九世纪,作为文学形式的确立是兰姆的两集《伊利亚随笔》。兰姆的随笔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在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桎梏,任直感,重个性,师造化,摆脱古典主义的框框。兰姆的散文个性毕现,胡梦华说兰姆的散文能充分表现兰姆的人格,反射着他的温暖、刚毅、容忍、乐群的德性。再就是他的诙谐和幽默。幽默是什么,人们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鲁迅翻译的鹤见佑辅《思想·山水·人物》中说“幽默”是寂寞的内心的安全瓣,是“多泪的内心的安全瓣”。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散文里,幽默是不知为何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创办《论语》倡导“幽默”,这实是从essaV里借来的法器。

而我们选的英国的散文,跨越数百年。云集在这里的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博,样式各异,从多层面表现了英国散文随笔的丰富和多采。有游记;有充满着雄辩智慧的随笔,如培根的《论美》;演讲有丘吉尔关于“二战”的动员,气势滔滔,不可一世;有幽默讽刺地抨击现实的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还有奥威尔的独辟蹊径;等等。

培根的议论性散文,开了英国随笔式散文的先河,在英国散文史上具有开天辟地般的贡献。其高雅雄辩的文风、机智敏捷的才思及那种格言式的警句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十八世纪初期的阿狄生,是培根之后著名的随笔作家。他曾与友人于1711年至1712年间合办一份小型刊物《旁观者》,每日一期,每期一文,共出五百多期。《旁观者》上的文章不谈政治,只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论城乡轶闻趣事、历史掌故,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

以《格列弗游记》而闻名于世的斯威夫特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散文作家。他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揭露英国统治者对爱尔兰人民的残酷统治以及人吃人的血淋淋现实。其对英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和震撼力十分巨大,而其幽默讽刺的笔法与《格列弗游记》一脉相承。

吴尔芙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作为“二战”时期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吴尔芙主要以小说闻名,但她也写出了现代第一流风格的好散文。她以白纸和黑墨为工具,像一只率性飞舞的蝴蝶,在笔端表达出她的强烈激情,一生捍卫着自己深厚的、内在的、持续不变的情趣,写出了文学中真正过硬而持久的东西——一批真正能把读者送上路并保持恒久兴趣的优秀作品。读着吴尔芙生动的文笔,个性的灵气渗透了她所写的每一个字眼儿,一个句子接着一个句子,“像铁匠的锤子敲击在铁砧上,发出健壮有力、韵调和谐的声音”。她成熟的鉴赏力,她幽默诙谐的谈吐,她时隐时现的思想光芒,无不昭示她在世界文坛足以垂之久远的素质。

英国的散文随笔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有血脉的影响,除了走出“载道”“征圣”“宗经”的传统,自由地抒发自己本真的个性外,就是那种娓娓的谈话风,采用家常的絮语式的笔调,轻松、亲切,这种雍容的态度、闲适的趣味的笔调多来自英国的随笔,今天我们编辑的这个集子,是对英国散文的致敬。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0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