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应用写作

洪威雷等:肯定中的质疑——《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探讨》之探讨
【时间:2012/8/6 】 【来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 【作者: 洪威雷,徐梅芳】 【已经浏览4441 次】

    摘 要:“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同时,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还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文学化;文学情结;写作技术;人文素质

  孟建伟教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之探讨》(见《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以下简称《探讨》)一文,从“文学情结”窥探其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该文从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特点的角度阐明了应用文写作教学应当舍弃“文学情结”,并就应用文教学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中一些观点颇有新意,值得肯定。

    两点赞同

    1.“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文学创作与应用文写作有着本质区别。从写法上来看,文学创作是可以虚构而且是必须虚构的[1],而应用文的写作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要扼守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客观的历史的自然的真实,与文学“符合生活规律的真实”绝然不同;从教法上来看,文学写作教学注重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传授文学知识和文学写作手法来提高文学水平。但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文学情结”却明显地背离了应用文写作自身的一些特色和规律。应用文具有实用性、中介性、科学性、从属性、针对性、时效性、简约性等特色和规律,正是这些特色和规律才赋予了应用文的意义和作用。从应用文的主体来看,它既有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有生活中的平常百姓;从应用文作用的客体来看,它既可以是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也可以是为个人独撰的介绍信。从其内容来看,既可以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命运走向的重大法律法规性文件,也可以是解决私人事务的书面表述。可以说,应用文主体与客体纷繁复杂,形式内容多变。但是,无论其主体和客体如何变换,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多样化,应用文的写作与教学也有其宗,也要归一,那就是应用。首先,“应用”是应用文的根本属性,无论是公务应用文还是私人应用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或需求才去写的。失去了应用性,也就失去了应用文的意义。其次,从应用文写作的角度来说,应用文的写作要有真实的材料、问题和一定的知识积累;要有较鲜明的主体和较强的原则性;应用文的行文要有准确的表达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语言运用,这些要求针对不同的应用文主体和客体、内容与形式又有不同的标准;第三,从应用文的教学来看,不仅要注重应用文基础知识的传输,还要注意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应用文写作技术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应用文的视域内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精要,培养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人才。所以,无论是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还是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维系应用文的宗旨——应用,这样才能不偏离方向。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文学情节”的泛滥,则会直接扭曲应用文特点和规律。将这种情结带入教学,很可能会偏离应用文的教学目的。

    2.应用文需要“文采”

    《探讨》一文对“文”与“质”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说明应用文其实也需要文采。有学者也认为,应用文也“具有审美因素,应用文的美是一种社会美”[2]。好的应用文写作不仅需要撰写者有较好的才华,其内容更需要有鲜亮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是专门的应用文色彩,是应用文艺术和美的体现。

    所谓“文采”,就是经过作者精心修饰、润色、加工,使文章富有美感。对应用文的文采要求古已有之,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宪问》篇记载:“为命,裨椹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车里子产润色之”,说明语言措辞不仅要谨慎,内容上还要达到不失分毫。润色的过程就是增加应用文文采的过程,但是这与文学意义上的润色截然不同。文学意义上的润色讲究审美效果,加强读者的共鸣性,使形象更突出,主题更深化,结构更完整;而应用文的文采在语言上则要求简洁凝练,在行文上流畅朴实,在主题上一目了然,在结构上逻辑清晰、主次分明,总结起来就是实用。另外,除了语言上的文采外,表格、图画等内容的精心安排也将应用文的可读性、可视性、可感性融为一体,这样比全是文字的应用文会更容易阅读和理解。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的运用,可以将应用文的艺术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完美,更能体现应用文的美感。在教学上,如何从繁杂的社会中获取有用的材料,提取真实有效、实事求是的信息,使应用文作用更加突出,如何在应用文的谋篇和行文上选择符合应用文要求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与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文学教学大不相同的。此外,应用文的文采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要有其自身特有的实用性,发挥应用文的独特作用,还要体现其创新性,在格式和材料的组织上有新鲜感。总之,应用文的文采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现在的问题和事情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遍还不够”。应用文的写与教也是如此,要求写作者和教学者不断地加工润色,增强其审美效果,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发挥出应用文规范、指导、指挥和准绳的作用。

    三点质疑

    《探讨》一文,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角度阐明了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舍弃“文学情结”,把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和内容直接指向应用文写作技术的培养,可以说是真知灼见。但文中某些提法和内容于我们看来也存在不妥之处,值得质疑、商榷。

    质疑一:“文学情结”与“文学化”

    “文学情结”的存在不能作为应用文的写作及其教学过程已被“文学化”的证明。“文学情结”是对应用文写作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现象的描述,而“文学化”则是对应用文写作教学性质的重新判定。一个是现象问题,一个是本质问题,不能混淆。但是《探讨》中混淆了“文学情结”与“文学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观上夸大了“文学情结”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产生的影响。“文学情结”的存在不可否认,而且是实实在在地威胁到应用文的教学和写作。应用文就是应用文,不能用文学的技术解读它。“文学情结”主要表现在运用语言和行文手法上,采用审美性的形象化语言,按照美学和文学的规律来刻画形象,从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是对文学艺术的一种感情认知。如果将这种意识和观念带入到应用文写作教学当中,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单以某些老师在教授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的这些情结和方法来判断应用文已经被文学化了,则未免言过其实。“去文学化”就是要去掉已经被“文学”了的那部分,还原应用文的本质。“去文学化”的内容不能只是“去”老师和学生的“文学情结”。倘若“去文学化”只是为了剔除一些杂质而维护完全纯洁的应用文,这一点对于探讨来说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不可能达到纯美,它们总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结果。应用文与文学在概念和观念上应该泾渭分明,但是在教学上双方都不可能只在自己的属地内活动。难道应用文的写法和教法就没有借鉴其他文体的必要吗?应用文的写法全是自己的独创发明吗?

    质疑二:汉语言文学“专业遗传基因”与“去文学化”

    “文学情结”存在和教学内容的偏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专业遗传基因”导致的文学思维定势——这一逻辑和结论颇值探讨和商榷。教授应用文写作的老师绝对不止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的老师,也绝不单是出身于写作或文秘这些与文学相关甚大的老师。可以说,即使不是中文或写作专业出身的老师依然可以把应用文写作这门课教好。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培养肯定会带来一定的思维定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教学中很有可能用文学的组码方式去解码应用文,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思维定势的存在就武断地认为应用文已经被“文学化”了。这就好比拖拉机和机械化的问题,不能因为一些农民使用了一两台拖拉机、收割机就证明农业已经实现机械化了。因此,用“文学情结”的存在去证明教学过程已经“文学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另外,教应用文写作的老师也可能有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的老师,按此推论,他们在教授应用文时一定会坚持管理学的知识,讲到情书日记的时候也定会要求政治性和领导艺术,否则就寝食难安,无从下手,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不仅要去文学化,还要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受过文学专业培训的老师就一定不能胜任教授应用文写作的工作吗?文学专业出身的人才不仅能写好应用文,教好应用文,而且在其他领域也能有很好的建树。美国人威廉·布显特在《我的成功之路》一书中,介绍了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成功之路。仅从这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最初的学士学位来看,他们有5位最初选择的就是文学专业。按理说,他们的“文学情结”也很严重。但是他们的经济学论文读起来却那么流畅到位。可见,“文学情结”对应用文写作和其他方面的创造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某些时候甚至还有促进作用。“去文学化”不能只找文学的原因,更不能只揪住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老师不放。这样的话,“去文学化”倒不如去汉语言文学,好从源头上截住思维定势,掐断文学情结。

    质疑三:写作能力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以培养写作能力为核心,但是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谋职、称职的智能,使其具有新思维和开拓创新的本领。

    应用文是一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这不仅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也让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时常陷入“无力”的困境。另外,应用文写作要求撰写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政策水平、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独立的人格,单单有写作知识,是不能满足职场和工作需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常有公文撰写者因职业道德的缺失和对政策的把握不准而给国家、政府和老百姓带来灾难和损失的例子。不久前,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文件《关于倡导公务员接待使用小糊涂仙系列酒的通知》〔(2006)11号〕,这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安徽巢湖市为“神花”办节,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每年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群众不买账,还成为当地百姓的笑柄;黑龙江哈尔滨市对水体污染的事实向群众发假公告,给社会带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从这些公文撰写者们的写作技术来看,他们都可称为高手,但是其职业道德上的修养和对政策的把握与理解却有待提高,这不是一个“去文学化”和单单提高写作技术能解决的,这就必须加大对写作者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应用文写作教学还要培养健全的工作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一些实践和互动环节,最大程度地身临其境,让学生体会到书写应用文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以培养健全的工作意识。

    由此可见,应用文写作教学应加大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关注,不能只注重基础写作知识,更不能培养出只知写作的“专门人才”。《探讨》就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重构提出了“以写作技术为重心”,但是只注重写作技术的培养,会造成对应用文认识的偏见,造成应用文的“技术化”。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写作技术知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二者是基础与拔高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首要与次要、本和末的关系。应用文的教学须在观念上发生转变,应该由“以文为本”的写作知识灌输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写作心理和品质的训练。因此,对应用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在纵向上可以以技术为重点,但在横向上应以人文素质为重点,这样才能给教者和学者提供比较准确的坐标。

    [参考文献]
    [1]陈亚丽.文学写作教学的新思路[J].应用写作,2006, (6):32-33.
    [2]余敏.简论应用文主题及其审美特征[J].应用写作,2006, (7):4-5.

    (责任编辑:赵 娟)
    〔作者简介〕洪威雷(1949—),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梅芳(1984—),女,湖北洪湖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4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