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出书

徐中玉:杨建波《学子书》序
【时间:2011/10/1 】 【来源:徐中玉《文学散论》 】 【作者: 徐中玉】 【已经浏览4640 次】

    今年六月下旬去武汉参加“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五届学术年会时,因承华中师范大学同事们的盛情邀请去出席一次座谈,未得听到年会交流教学经验的发言,后来听很多同志谈起,发言都非常精采,湖北大学杨建波同志的发言特别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注意,认为启发很多很大。由于事务较忙,年会结束当天即搭机返沪,没有来得及访问杨老师聆教。不久前承她寄来书面材料,并告知所编写的专书《学子书》即可出版。先睹为快之后,不但为这本书能出版间世非常高兴,更感到这本书将能对恢复设置《大学语文》这个高校普修课和高教自学考试公共必考课之后的提高教学质量产生重要作用。她要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虽然讲不出多少道理,还是乐为的。

    我在语文教学工作岗位上已工作了五十多年。高中师范科毕业后当过两年小学语文教师,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在各大学任教时,执教的课程中必然要担任“大一国文”这门课程一个班级,也有近十年。后来虽不再教这门课了,却兼有带领学生去中学教学实习的任务,有机会学习和了解到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少知识和情况。57年前主编过《语文教学》杂志两年。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情况多少有些体会和见解。建国之后,也许由于向苏联的办法“一面倒”的缘故,高校的必要综合性显然被削弱或取消,分科过细,开设了几十年的“大一国文”莫明其妙地都给停开了。后果便是一般大学毕业生缺少应有的较多文化素养,较广泛的写作基础能力,文理沟通,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当然也忽视掉一条很有力量的途径。十二年前,我积极响应老教育家匡亚明教授的倡议,争取在高校恢复设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大学语文”课程,并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编出了在全国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共同努力促成这一事业。在领导部门和许多前辈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现在各类高校都可开设“大学语文”课甚至还开了不少文艺课,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且已把这门课列为自学考生的公共必考课并进行全国统一考试了。这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大学语文”课广大同事们以教学实绩取得公认的一大结果。

    但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无论在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师资提高等方面确实也有进一步改善、提高、变革、发展的必要。如何更新观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法,引导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收获,普遍提高广大师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与吸引力,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是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在精神上与智力上大力支持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简单地外加上一些道理当然不行,如何渗透进教学内使之成为具有很大感染、吸引力就是一个必须化大力气去思考、探索、实践、创新的问题。这会涉及到改变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固有习惯、知识更新等许多方面。既然这是当前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虽然比较复杂,我认为通过广大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不断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就有可能聚沙成塔,摸出规律,得到前进的效果。掌握祖国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个大学生无论将来担任什么工作的必要本领,同时将起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巨大作用。缺少较高的文化素养,很难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人才,这是现代发达国家进展历史早已证明了的。

    正是在这样的粗略考虑下,当我一读到建波同志的这部书稿时,便深为欣喜。从学生对她的敬佩、热爱,并一致表示在她非常平等、民主、生动、深入显出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得到很多知识、引起了他们自觉愿意深入学习,并还把踊跃参加听课、讨论作为一种难忘的艺术享受中,我由衷敬佩她的辛勤劳动,并相信这也一定会成为她自己的无上欣慰。没有比能得到学生们的敬爱、看到学生们的迅速进步、感到学生们的密切配合使自己也得到启发,更能使教师感到愉快、感到教师工作的重要价值了。这决不是主观希望获得,或任何世俗报酬就能取得的。重要的是教师自己有一颗高尚的责任心,有刻苦钻研的毅力,在品格和专业上确是学生们的表率。

    建波同志在《创造一个优化的课堂》文章中总结了她的三条体会和经验,即:①应该是台上台下思维发生共振的课堂。②应该是师生心与心相印,情与情交流的课堂。③应该是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课堂。在第③条中,她着重提出,要平等对待学生,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和教学方法,要用“参与法”使学生好学、乐学,要不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所有这些,不但提得中肯,切中过去多年各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弱点,而且还举出了她试行改进时的一些实例。清新、流利、充满着改革和敢闯的热情。她似乎并未有意要写成一篇文艺教学的论文,实际却有不少符合规律的精警见解在内,比之时下一般论文,生动、可读得多。若非从丰富且从已见成效的实践中总结得来,便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她的学生们所写的文字,也给我提供了很多讯息。他们的感受、敬爱老师的感情,我相信都是真挚的。我们都能从这些真挚的反映中,至少知道青年们对语文课、对文学作品,一旦得到了怎样有效的导引,会激起多大的爱好、热情。如果使他们觉得很枯燥、乏味,甚至得不偿失,症结又在哪里。教师也好,作家也好,难道能不非常重视学生、读者、观众们反馈的声音吗?

    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以外,别的很多文艺、教育工作者重视的一本好书了。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这是为杨建波《学子书》稿所写的序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0016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