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大语名师

清华学生对王步高大学语文课的评价
【时间:2011/9/25 】 【来源:作者赐稿 】 【作者: 王步高】 【已经浏览11102 次】

第四学期(2011)清华学生对我三门课的肯定评价

一 大学语文

    ●在园子里待了近两年,虽然读书不止,笔耕不辍,无奈大多接触英语。平日里,渐感作文写字力不从心,文学修养也日趋浅薄,于是来到大学语文的课堂,原本只想和久违的中文问声好,不想却有太多意外收获。
    首先要感谢王老师,带给了我对语文学习的新认识。十数年语文课代表的经历,让我对语文有着深深的眷恋,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常常感到语文教学的不系统性,感到语文其实可以更平易近人,更妙趣横生。道不远人,文亦不远人。语文课本上有许多值得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的经典篇章,可惜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误读,有的在各种考试中被翻来覆去地使用,导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对它们有些莫名的抵触。比如初中时每学期必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每篇他的文章必为期末考试重点,每字每句都要深刻理解,逐行逐段也要熟读成诵。犹记得《〈呐喊〉自序》一文,当时的老师将重点放在个别字句的理解上,考试时也常考察“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等复杂句子的意思,于是对于文章本身并无太深的感触。前阵子偶遇此文,静下心细细读来,不禁为鲁迅先生的文笔所折服,也被字里行间那份“荷戟独彷徨”的感情所打动。回想中学时期曾将许多文章当作标本似的分割检查,好好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其中的妙处也不曾体会,不免扼腕叹息。
    所幸的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语文回归其应有的模样。充满古风古韵的课件,“小喇叭”里悠长的朗诵,老师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的讲解……诗词文章都经过精心挑选,篇篇经典却又不是已接触千万遍的篇章。喜欢书中丰富的资料,文本解释充实,每章之后的附录又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间。曾想像过坐在闻一多先生的课堂上,听他慢慢讲着“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曾经感慨再难近距离感受真文人的真性情,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听着老师带着南京口音诵读宋词,仿佛回到了纯粹的只属于文学的年代。王老师的口音对于北方孩子来讲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但随着课程的继续,渐渐熟悉了老师的声音,细细品味那些诗词,觉得其间种种字句,果真这般古音读来才余韵悠长。老师讲解文章的方式我很喜欢,犹记得《长恨歌》一课,长长的近三节课的解读,让我对《长恨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感情,不再只满足于背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不再只满足知道杨贵妃与唐明皇的轶事。一首诗中看到不同主题,一首诗里读出不同韵味,第一次知道《长恨歌》背后的故事,第一次感到长长的诗篇中蕴含的力量,语文就应该这样,有争鸣,有讨论,有思想的碰撞,也有精神的触动。
    老师阅历丰富,文革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课堂上,老师常常将人生感悟与诗词文章的讲解结合,让我对作文对做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小节的课程,老师不辞辛苦,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每次课前调整字体等等,老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让人叹服。感受得出老师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有着殷切的期望,一次次谆谆教诲,教导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教导我们不要跟随现今“老鼠爱大米”之类的流行文化随波逐流,教导我们将来哪怕发达也不能无视文化变得如文盲一般……至今清楚地记得,老师在讲解苏轼《留侯论》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人要学会“忍”,还在黑板上写下了“忍一时之小忿,争一生之高下”的箴言。认真记下了这句话,也记下了老师的期许。文学是人学,学文学亦是学做人。感谢老师将我们当做子女一般分享着人生体会,感谢老师来到理工氛围浓厚的园子为我们带来一片净土,感谢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认真和坚守,为我们治学和为人都树立了标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后如有机会,定会再选王老师的课,继续聆听您的教诲。(外文系英92班 许心 2009012709)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您的大学语文突破了文学本身,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您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作为工科的学生,可能以后很难有机会再去专门读诗歌或者是一些文学性强的作品,但是您从文学中讲出的哲理却会让我受益终生。我一直都深深记得上课您曾经分享给我们的两句话,第一句是苏轼《留侯论》里的?忍一时之小忿,争一世之高下,第二句是欧阳修《戏赠丁判官》里的?须信春风无远近,维州处处有花开?。在大学里总还是会碰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吧,有很多时候会觉得累了和失望了,但这两句话总是能给人很大的鼓舞,它们传达给我的是胸襟还有希望。您还用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对我们谆谆教导,您坚持真理的精神跟黄万里先生很像,备受打压却没有丝毫屈服,看到您当年受过那么多挫折,使得我也经常感慨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不是太舒服了,缺乏您的磨炼。在课程的讲解上,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还有对作品的背景介绍的很清楚,包括作者的经历等等,这不仅增加的课堂的趣味和活跃度,而且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心境,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精 郝承龙)

    ●带着对语文的热爱与追寻,告别应试教育,走进清华,去品读一堂大学语文。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走进王老师的语文课堂,去寻求一堂语文课的真正内涵。从编写精致的语文课本,到制作精美的幻灯图片,每一堂课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看到屏幕上精美的幻灯片,我心头一亮,从这一张张优美的图画中,我仿佛看到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婀娜多姿。在这本汇古集今的教材中,我寻找到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学府,感受到一份对母语的深深热爱。沿着时间的长河,我们溯流而上,从《诗三百》到汉魏诗,从六朝诗文到唐宋诗词,王老师的娓娓道来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在这里我真正敲开语文的大门,去发现那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劳动结晶,传承着厚重文化和思想之光的宏大殿堂。
    然而,初听南方口音浓重的王老师的讲述,却是很不习惯,我侧耳细听,仔细推敲,也只能略知一二,但王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深:“清华的校训是行胜于言,但却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思,行成于思啊!”的确如此,当身在清华的我们一心执着于实践的时候,却忽视了反省、忽视了思考。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清华如此,大学如此,应试教育亦如此!社会上对清华人的评价是“听话、出活”,不少清华人却因此引以为豪,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大学所要培养出来的理想人才吗?不懂得思索、没有创新能力的人何以堪当国家大任?而就教育本身而言,我们的中学语文一味地沉浸在对应试制度的狂热的追捧之中,课堂上,有的仅仅是对必考知识点重复记忆、死记烂背,一位位手持教参、照本宣科的传教者又何以明白学生内心的渴求?找不到丝毫的文化内涵,找不到对性情的熏陶和对人格的塑造,这样的语文,又何以称之为语文?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幸运地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在这堂真正的语文课里,学到的不仅仅限于语文本身。王老师以他一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向我们讲述着一位学者的学术良知、一位党员对国家人民的款款深情。“现在的书法家全都没文化!”老师那老友一时激愤之语逗得我们哄堂大笑,同时也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还有谁真正能静下心来寻一方净土潜心研究、静心治学呢?这位书协副主席的激动之言道出了无奈的社会现实。在这浮夸的现实中,难得寻到一座校园,寻到一堂好课,寻得一位尊师,岂不是人生之大幸?何况王老师不仅对治学深有感悟,对国家发展亦感慨良多。“不折腾”道出了一位饱经世事的老者对国家发展的深刻感悟。“文革”的惨痛教训我们定要熟记,中国发展经不起大整大闹。有了和平,世界才会发展;不再折腾,国家方能兴旺。这深刻的一堂课让我们明白国家发展的条件,明白社会进步的前提。王老师一腔的爱国热忱反映在这深深的期许之中,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定会铭记于心。
    一曲六朝松下话东大写出了王老师对东大的挚爱,一首清华百年赋则表现了王老师对清华学子的关怀。这是一门语文课,但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不仅是中华文化,更是受用终生的人生哲理。谢谢你,大学语文;谢谢您,王老师!(法 程寰东)

    ●能够在大一就选修您的大学语文,乃我之幸。
    能够拥有您这样德高望重,充满激情的教授,乃清华之幸。
    一进校,就听学长学姐们纷纷推荐,说王老师讲的好,果然不同凡响。期待每周二的晚上,因为总是有一场精彩的国学盛宴在等待着我。一学期下来,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在国学方面的进步与提高。更重要的是,您重新点燃了我被应试教育磨灭的文学兴趣,让我自由感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我仰慕您渊博的学识,却更敬佩您敬业的精神。即使对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胸,每节课前您仍一丝不苟地准备;课件已然趋于完美,每次上课你还作大幅修改,就连字体也要尽善尽美。也许精益求精就是您不变的追求与人生态度吧,我们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间。
  我赞叹您澎湃的激情,更感动于您的激情背后对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清楚地记得您在第一堂课上说过的话:?这是当年闻一多、徐志摩站过的讲台,甚至是王国维、梁启超站过的地方。我的学养不如他们,我的敬业精神一定要不亚于他们。?在我看来,您就是我们的王国维、梁启超!动情处眼含泪水,激昂处豪情满怀,?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您对国学的深沉热爱与深刻理解。可惜如今的大学校园,像您这样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记得您传授的知识,更牢记您的言传身教。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启发我们,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谈心。每次下课的时候都十点多了,您却总是选择继续留下来,一一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乐此不疲,丝毫没有师生的隔阂与距离。在您的影响下,周围同学间掀起了国学的热潮,这难道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诠释么?
    还记得您绘声绘色地跟我们演示阴阳上去的声调;
    还记得您谈起苏轼、黄万里高尚人格时钦佩的语气,
    还记得您提到当今社会庸俗,媚俗,低俗文化时紧缩的双眉;
    更记得您说起《清华赋》创作的艰辛与成就时风扬的神采。
    一切都仿佛近在眼前,然而转眼一学期的课就要结束了。与高中的语文课不同,大学的语文课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们的相遇也只有每周的周二,但这已经成为我这一学期最美好的记忆!
    大学语文的课程是短暂的,但您传授的知识,连同您的治学精神与人生态度会深深影响我的今后的道路。下学期我又选修了您唐宋诗词鉴赏的课程,又可以在您熟悉的乡音中度过一学期美妙的时光。由衷地希望和您成为朋友,交流文学的心得和生活的感受,接受您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与启迪!(杨元辰)

    ●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容量很大,系统性很强,而且附有情感道德类语录,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受益无穷。
    在教学方法、内容上,无可挑剔。无论是先秦散文,还是唐宋诗词,都讲解的精辟到位,而且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学问,我很清晰记得老师的“忍一时之小忿,争一世之高下”的寄语,对清华的历史也有了不少新的了解。学完大学语文后,我开始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也找到许多自己喜爱的作家,如苏轼,陶渊明,林语堂等。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能有幸聆听王老师的课,实为大学两年的一大收获。(方永聪 机械)

    ●一个学期的课程即将步入尾声。回顾??周的课程,我深深地感觉到,大学语文是我上过的最有价值的任选课之一。在这门课上,我不仅学习了很多关于古代诗词文学的知识,更领悟到了很多人生哲学,并从王步高老师深刻感受到了敬业爱岗的崇高品质。
    在这个学期初选择这门课时,我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它梳理一下古代诗文脉络,将自己头脑里的诗词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首先,《大学语文》课本的编撰非常到位,其内容上至诗经楚辞、下至现代文学,选择的文学体裁包涵了诗、词、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可谓全方面、多角度地搜罗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体来说,针对每一种文学类别,书中都有对于其风格、代表文学家、代表作品的详细介绍和讲解,内容非常丰富。这样一本实用的教材所带来的益处是长远的,因为它不仅对于我本学期的课程有帮助,更将对于我今后的自学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虽然课本选材广泛,但并不代表本门课程泛泛而谈毫无重点,相反地,课程的重点内容都在王老师的课堂讲解中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王老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筛选,保证涉猎全面、详略得当。对于重点讲解的篇章,老师都会先介绍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虽然有时候这一部分花时较多,但我觉得这样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文学作品总是和它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的,只有了解相关的大环境才能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的含义。老师的做法不仅给我理解当堂学习的诗词提供了一条途径,更在无形之中帮助我培养起一种学习文学的好习惯。在讲完背景知识后,老师就会播放诗词或文章的朗读版本,或是自己亲自朗读。之后老师会就诗词内容进行串讲,保证让同学们对诗词内容及含义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如果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我提议老师在今后的课程中考虑把古代戏曲这个章节包括进课堂讲授范围。我十分清楚地明白老师对于课堂内容的挑选受到一学期??节课课时的限制,课本内容很大,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过对于古代戏曲这部分,我是这样考虑的:老师现有的课堂讲授内容中已经包括了诗、词和散文,唯独关于戏曲的部分没有涉及。的确,戏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跟诗词是无法相比的,再加上课时限制就会被忽略过去。不过如果老师能够顺带地讲一下,简单地介绍一下基本知识和代表人物、作品,整个课程的设计就会更加完整、更加精彩。(王俪霏 外文系)

    ●《大学语文》是我上过王老师的第二门课,大一的这个时候上过《唐诗鉴赏》。过了一年的时间,不一样的教室,不一样的课程,却一样地感受着王老师的敬业、激情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
    这次选王老师课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延续自己对诗歌的兴趣,大二后生活被一堆理工课的课程和众多的课外活动占据,很少有时间像大一时候躲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捧一本诗集随手翻翻,偶尔被一两个精美的句子打动,然后会心一笑。为了延续这种乐趣,我选了这门课。王老师不会让选到他课的人失望的,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洞庭美景到“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深邃哲思,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彻心扉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荡气回肠,王老师带着我们从诗经走到唐诗,从宋词走到现代诗歌,走过数不尽精美的意象,路过数不尽动人的场景,经过数不尽的感动和享受。很感谢王老师再次把我领进的诗的国度,得到知识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冲着王老师的激情和人格魅力来的。听王老师上课,总能得到一种课程内容之外的触动和熏陶。还记得王老师教导我们要追求美满的爱情,谈到同床异梦的婚姻时眼里迸射出的愤恨目光;记得王老师和一位同学交流药家鑫案时气上心头的神情;也记得那次他发完脾气笑着说“年龄大了火气不能太大”时的可爱。王老师身上的激情、正义和智慧背后是丰富的人生经历。每次上他的课,我总会提醒自己,我的一生也要这样充实和诗意,那样当我到王老师的年龄,也应该会有和他一样的好状态吧。
    总之很感谢王老师这15个晚上的精彩讲课,还差您的《唐宋词鉴赏》没有上,这次选时候掉了,下个学期会去旁听的。(许睿峤)

    ●这学期有幸上了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感触颇深。
    之前就上过老师的《唐宋词鉴赏》课,觉得老师讲得很好,虽然开始口音让我有点听不懂,但是听一段时间后就基本没什么障碍了。所以又兴致很高地选了《大学语文》这门课。这门课相比于《唐宋词鉴赏》,范围广很多,从诗经、楚辞,到先秦散文、汉魏到盛唐的诗,再到宋词、明清散文和现代新诗。可以说是把中国????年历史中最精华的语文都交给我们了。每周二晚上上王老师的这门课,对我来说,是种享受,我就像是个小孩儿,在美妙的诗词海洋中自由穿梭。在跟着老师欣赏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时候,我心中总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愉悦感与自豪感。感叹着我们的先哲们可以写出这么绝妙的语言,汉字的美就是在这些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之前没有仔细读过,在老师的课堂上,当我听着???里面人的朗诵时,真的非常陶醉,觉得这诗写得就像是一首悠扬又哀伤的名曲。眼前,也浮现着一幅幅动人的夜色美景。经过王老师的赏析后,我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之间奇妙的融合在一起,朦胧中透着哀伤,并且在如梦如幻的景象中,还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在形式美感和思想深度都达到如此高度的美文让我不禁为诗人的才情所折服。
    像这样被感动的时候还有很多次。让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的不仅是能学到知识,更是因为王老师本人的个人魅力。王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还常常育人。他以身作则,通过诗文,通过现实,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这方面,老师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师在学校很受大家欢迎的一个原因吧。
    非常感谢老师每周站足足三节课,给我们讲课。从没有怨言,没有迟到,老师这样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让我也很感动。
    最后,给老师提点小意见,就是希望老师遇到经常迟到的同学,不能太心软,该有点惩罚的就给点惩罚,这样对于按时上课的同学也会更公平。
    谢谢王老师带给我们知识与美好的回忆!(吴小琪)

    ●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我的国学功底的浅薄,常常让我感到羞愧。很羡慕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他们对传统文化随手拈来,如说家珍。而我磕磕绊绊地只能背几首诗,高考之后疏于复习?,又忘得七七八八。
    不过王步高老师的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接触中国的瑰宝。我很高兴。老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让我叹服,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像老师一样。
    我很喜欢老师的课,在课上我的手表只是装饰,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可就结束了。我希望老师的课能够继续保持下去。(经04 邝艳梅 2010012487)

    ●这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是我第二次领略王步高老师的风采。上学期的《唐宋词鉴赏》,王老师带领我们畅游了词的世界。这学期的《大学语文》,则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更全面的学习。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本来就应该熟练掌握,但是现在教育的导向却让我们忽视汉语教育而重视数理化或者外语,这在高中和大学里极为普遍。《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步高老师讲授的《大学语文》极具特色:首先,备课内容异常丰富,旁征博引随处可见,使我们的学习十分便利;其次,讲解极富激情,每到动情处,更是滔滔不绝,王老师用他极大的教学热情感染着我们;再次,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王老师真正可以说是用心在教书,希望我们学有所得。(化学81 袁斌 2008012274)

    ●这或许是我大学以来第一节真正的文科课,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漫步文学天空的那段日子,有着说不出的快乐。尽管是一名理科生,但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同学们对这门课极高的评价还是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门课。一个学期下来,被课件上颇具意境的背景图片感染,被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打动,更被王老师抑扬顿挫的语气与一个个丰富的小故事震撼。最想说的是:这门课让我在理科的海洋中有了一片美丽的岛屿,为学习增添了多少情趣!(生07 陈净慈 2010012316)

    ●这个学期《大学语文》的学习对我很有启发,在老师的授课中,我看到了针对同一件作品或同一人不同的评价方式,原来我以为铁板钉钉的结论也是可以存在相异的观点。人们在对这些观点不断地进行佐证、辩论,在加深自己对作品或人本身的了解的同时,还提高了自我思维的辩证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高适《燕歌行》的学习,长久以来,我受到对?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脱离语境的理解的影响,并没有对这首诗的感情色彩产生疑问。在课上听过老师对这首诗的解析之后,才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一味接收,缺少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自己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思考的乐趣。
    在课上老师对不同作家作品充满情感的评价也让我了解到看语文的另一种方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不受经验桎梏,重视自身的感受。语文不只是一门知识,它还是一种情感,影响着我们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有的时候,多一些主观的色彩反而能让自己充分地融入其中,任意遨游。
    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在重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看到了语文中无穷的乐趣,正是因为如此,让我觉得一个学期的课似乎还不能让人尽兴,每周三学时的课对于整整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而言,还是稍显局促。有很多作家作品,是想听听看老师的评价的,不过很遗憾没有那个时间。希望今后若有机会,能听到更多极富老师个人特色的看法。
    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让我有如此多收获,谢谢您的辛勤工作。(2009010090 伍一)

    ●这学期很有幸能选到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能够让我重新认识到语文之美,语文的有趣。说建议之前,很想说说我这一学期上课的感受。
    说到选这门课,还真是一波三折。本来自初中以来极不喜欢语文课的我,在这个学期的开始听到了众多学长学姐以及同班同学一致向我推荐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出于强烈的好奇,是怎样的一门课,让这么多人推荐,我决定不管怎样一定要选上这门课。但是,这门课的火爆程度就如同其口耳相传的程度,我在选课系统上不断地刷新页面,课余量始终为???。于是乎,我做了我从未想过我会干的事???刷课,只要一有空,就是在选课系统前不断刷新,以期有人能够退掉这门课。然后还拜托所有认识的人帮忙刷课,帮忙打听有没有人想退,如此这般癫狂弄得几乎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家伙铁了心要选大学语文?。
    终于在某天的十二点多,终于在同寝的人的帮助下,我选上了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终于如释重负,睡了多天以来最安稳的一觉。现在想想,颇有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
    但是,上了第一节课,就觉得这么多天的执着真的值了。大学语文课改变了我对语文的理解,其实抛却初中高中的应试教育,语文的学习可以说可以是一种享受。更准确地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大学语文课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种感受的过程,不在乎你死记硬背记得了多少实词虚词,而在于听着王老师富有特色的东南口音,看着富有古韵的PPT,你是否能领会中国古典文学之美???音律美,意境美,画面美。
    除了美的体验,就是关于人生的思考,我是极喜欢王老师讲述其人生经验和对文革思考的。文以载道,虽说我并不认为语文的全部意义是论道,但是不可否认文字很大的一部分是用来阐述作者的思考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一帮涉世未深的学子来说,若是光听大道理实在是有点功力未到,难以参透。而王老师则运用大量的事例来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的,比如说《曲则全》,短短一百多字的原文,王老师引了近十个例子。足见老师的用心。
    另外说到文革,虽然那应该是老师心上一块疤,但王老师没有放弃反思,并且教育我们无论外界如何,一个人的品格不可污,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住。谈到先今社会的许多问题,王老师将其痛心转化为对我们的寄托。
    清华有很多名师,但不是每个名师都能获得如此多学生的追捧。我想大概是因为,王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强调了作为一个人的追求、价值和理想应该是什么。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向老师传达我的听课感受,实在是有太多想写,一不小心就写到这了。(社科01 胡丽斯 2010012693)

    ●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实在觉得很不舍。一个学期、每周不到三小时的课程真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我诚挚而毫不夸张地说,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是我在清华两年来所修的文化素质课中最精彩、最值得选择、也是收获最多的课程。
    作为一名英文专业的同学,这两年来完全浸于在英美文学的世界中,很享受却也渐生对母语文学的饥渴。用?饥渴?这个词真是毫不为过。今后我想成为一名文学翻译,而在大二以来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屡屡感到自己中文语言功底的不足,在英译汉时经常有词不达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懊恼心情。对母语文学的渴求和翻译中的失败感正是我来上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课的最强烈的动因。在王老师的课上,我得以尽情品味经典的诗词歌赋,听取老师犀利深刻的独到见解,感受中文语言的悠长韵味和精致美感,让我每周二晚都能收获如沐春风的好心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语文水平确有提高,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看到自己中文语感的进步。同时,王老师也用自己坎坷而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每当老师谈起自己的经历和感慨,我也总会思考很多。在这里,非常感谢王老师!(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 韩梦莹)

    ●非常有幸聆听了王步高老师的精彩讲授。老师的教诲中,我收获了不少理论知识、欣赏了很多诗词,也曾感悟到许多智慧的瞬间、美的萌动、心灵的共鸣。老师的人生经历带给我很多启迪,老师的高尚品格、桀骜风骨也深深影响了我。您谈到了很多老清华的人和事,在我心中,逐渐清晰的是一个真正的清华人自立于天地间的形象。在此衷心地感谢老师,没有您的辛勤教导,我不会有如此多的感悟与收获。(生命科学学院 王子谋)

    ●我挺喜欢你的语文课的。我以前就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很感兴趣。这学期下来,我进一步了解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也知道了王禹偁,冯延己等人,以前我并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
    语文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挺好。老师的讲授经典而又不乏幽默,平缓处似涓涓细流,愤慨处如汹涌波涛?,不过,老师的普通话要是再好点就完美了。一学期下来,我基本上都能听懂江南话了。
    说到江南,我自己是一个北方人,从小就对江南水乡无比憧憬,在这堂课上,我也了解了江南的一些风俗人情,希望老师以后在讲课时能多给我们说一些,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仅局限于知识,而应是一个扩大知识面的过程。(刘瑞环)

    ●上完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我有很多收获,同时我的内心也有很多想法,借着老师要求我们提建议的机会,我想把我的一些心里话和老师说说。
    在上大学之前,语文在我心里的分量一直是不重的,而且还有诸多的意见,特别是对于语文考试。印象中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同时也会背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诗词。到了初中,课本里添加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文章,但老师们上课大都遵循一种固定模式: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找生词)?分析大意等等,对于讲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完全接受(认同),很多情况下也缺乏必要的交流与讨论,导致了许多人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到了高中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此外,过分的强调应试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硬伤。来看看初高中的语文考试,这些考试的传统内容一般就是科技文阅读、散文阅读、诗词阅读、写作等等,其中散文阅读的题目往往令我们困惑,翻看答案后仍然不知所云;有些所谓的技巧分析根本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再来看作文,高中的作文课上我的老师最常教育我们的就是要写规范的议论文,要写?三段式?等等,为了应付高考,我们写出的作文格式统一,思想单调,很是缺乏生气。可以说,在语文课上我很少能够体会到文字带给我的乐趣。
    直到在王步高老师的课上,我才真正地享受到了语文。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讲得很有激情,每每对诗词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记得讲到苏轼的那篇《临江仙?夜归临皋》时,老师对?家童鼻息已雷鸣?这句讲了很多,特别谈到了自己对这句的创新性发现,使得我们学生也对这句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同时,老师说到陆游是自己比较不喜欢的诗人之一,在讲到陆游的《钗头凤》时,老师把这个爱情悲剧的责任归在了陆游身上,老师这种鲜明对立的观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除了激情之外,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也是老师的出色之处。大学不仅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播思想。老师自己在文革中有很多的经历,每每在课堂上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得以了解共和国历史上那段特殊的岁月。我们得以看到,反右的风潮以及左倾主义思想给中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不仅葬送了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也给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痕。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历史。同时,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了解到了一个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名字:黄万里。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不仅阅读了《黄河万里独行客》全文,还在图书馆找来了黄万里先生的一本传记《长河孤旅》(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来好好阅读,这是我这个学期读的收获最大的一本课外书。我在自己读后感里写了很多的想法,同时也把这些感想写进了我的一篇日志来与其他的同学分享,特别是今年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我的家乡:湖南)遇到了罕见的旱灾,使得这篇日志对于我来说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老师在刚开始上的几节课上曾提到过南方科技大学,在课下,我和老师的助教以及另外一位同学曾在网络课堂的讨论模块里讨论了这一问题,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我相信在课堂内外的这些许许多多的收获会伴随着我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
    汉语文字是令人所钟情的,古汉语的魅力也往往令人倾心。很庆幸自己在王步高老师的课上重新感受到了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我现在每次和我东南大学的同学总会提起王老师,我深深的以自己上过王老师的课而自豪。希望王老师身体健康,能继续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给我们清华大学学生补充精神的营养,谢谢!(2010011568 航03 刘晟)

    ●语文向来是我所偏爱的科目之一,记得高三紧张备考的时候,还曾以课文为消遣,舒缓压力。文学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当你细细体味那字里行间的真情的时候,往往自己也会不经意的沉浸其中,随着文中人欢喜和伤悲,就像你体味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人生一样。
    选择来上大学语文大概也是抱着让自己的文学修养再上一步的目的的吧。我原以为课上是以现代文为主的,没想到古代文学占了这么多的篇幅。王老师的讲课方式很有特色,对一些诗歌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只是生搬硬套,让人很容易理解。一首古诗由于其年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现代人解读起来实际上是很容易出纰漏的,很容易用现代人的一些思想情感去误读古人,若是如此,岂不惹人耻笑?王老师在课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每一句话,每一个典故,都会仔细解读,力求遵循诗人的本意,而且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注解。
    如果说,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有何不同的话,我认为还要算是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中的时候,所有对于课文的解读都要向考纲靠拢、向教材靠拢,无论其对错。而大学的课堂则欢迎讨论,欢迎不同的见解和纠错。这里不需要统一的答案,但任何见解都必须有理有据。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想我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见解,我想我会秉持这份严谨,将这份认真也应用到别的学科的学习中去。(新闻 缪又宸)

    ●听了一个学期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我感触很深。
    从中学时期开始我就对文言文很感兴趣。虽然我水平不够,还不敢用文言来写作,但文言文的简洁、优美、有力深深吸引着我。而这个学期的大部分内容是古代的诗词和散文,所以这个学期我学得一直很开心,每听完一节课都会觉得无比充实。
    在这个学期的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语文,还了解到很多历史知识,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到作家的奇闻轶事,中间还穿插着一些王老师在“文革”中的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学与历史之间密切的关系。
    王老师的课,不仅教给我语文的知识,还给了我很多其他方面的思考。每当讲到一位有气节的作家时,王老师的语气中总是流露出钦佩之情;同时,王老师又提醒我们不要学习屈原的牢骚不断,不要学习陆游的高产却低质量,让我们学会冷静理智地看待历史与看待作者。王老师经常会说到一些学者治学时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见解,每当这时,王老师总是会给出相关的史料,用充分的资料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主观臆断,这一点让我十分钦佩,不管是研究学术还是办其他的事,都应该保持这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我看来,王老师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师。王老师会在班上大骂当今文坛和书法家协会的一些号称“作家”“书法家”的文盲与半文盲;会在一些同学不遵守纪律时大发雷霆,过一会儿又变得和蔼可亲;会在提到药家鑫时咬牙切齿,但仍十分理性;会经常讲一些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让我们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回忆起“文革”那一段艰苦岁月,意味深长地说到,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固执,结果会不会有很大不同,会不会早一点获得自由。这句话让我想了很多。虽然老子强调“曲则全”,但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觉得王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是我,我也要选择积极抗争。作为一个党员,就应当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这是文人的气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加喜爱、尊敬王老师。王老师的课已经是全国最顶尖的水平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老师的人品对我们的影响比课程本身更加大。要学知识,要做学问,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我是理学院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兴趣,更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可能我以后所做的工作与文学的研究毫无关系,但大学语文课带给我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将中国最美的文字与语言永远牢记在心中。(理学院基科04 王知远 2010012034)

    ●当初选大学语文这课是因为王老师的那篇《回眸》,那份执着与深情一下子便把我打动。选上这门课后更是十分庆幸自己的选择,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几乎完全被理工课程淹没,少了很多从容与优雅,第二个学期能够重新回归,能不时在文学中小憩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先秦古文,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觉得似乎身体里的某些东西也被重新唤醒。大学语文给我的另一个惊喜是王老师的语音,在北京待了快一年了,耳边充斥的是无尽的儿化音,唯有向家里打电话时才能稍稍复习一下吴侬软语,感觉还是听寂寞的,虽然王老师的口音与我的家乡话还是有一些不同的,但听起来已经是分外亲切了,总之,给同伴当了一个学期比较合格的翻译。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感觉收获颇丰,很快乐,很享受。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常安 2010011963)

    ●说实话,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抽中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是很不容易的,还记得选课时的火爆场景,我用第一志愿抽中了王老师的课,从这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实在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初识王老师时,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南方口音了,这着实给我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障碍。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渐渐习惯于听着王老师用他的南方话朗诵诗词,不仅还原了一些诗词的真韵味,也带给了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后来,我也逐渐习惯于听王老师操着南方的普通话,细数南方家乡的风土人情,怀念江南的一草一木,感受着离家在外人的共同的思乡情结。
    对这门课程最初的喜爱起源于那一张张精美的课件,优雅的仕女图,恬静的风景画,配乐的诗朗诵,还有王老师一直执着的字体,从中可以感受到王老师的敬业与热情。每一次王老师都会提前很多来到教室,或是为同学们解答疑惑,或是早早的准备课件,每次下课,王老师也总是与同学们交流到很晚才走。上课时的王老师是激情四射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对于语文的热爱,这种全情投入的状态也总是能够把我们也带入到另一个神奇的文字世界。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的每一天都沉浸在数字与公式之中,鲜少有机会玩赏文字,而高中语文学习的应试化,也让我很难有静心品味的兴趣。每次周二晚上的课,都给了我一个放松身心,回归人文学科学习的机会。王老师的讲解很有体系,从全局出发,以时间为线,将许多过去零散的片段串连到一起,梳理了我的语文知识体系。王老师讲课也不拘于字句的解释,更灵活生动的帮助我们理解诗词文章,让语文课重新焕发了生机。
    王老师也很重视大学的语文学习,忧心当代大学教育中语文的缺失。他在课程的后半部分用的课件,其中文字都是繁体字,着实为我这个半文盲扫了盲。他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也很精美,厚厚的一本,文字精美,常常被我们拿来做枕边读物。
    总之,我很幸运能够在清华大学聆听王老师的大学语文,感谢王老师的悉心教导,希望能够继续选修王老师的其他课程。(杨露材 022010011958)

    ●选上大学语文这门课十分困难,选了两个学期才选上。
    我十分喜欢这门课,可以说是深得我心。讲解诗词却又不仅仅局限于诗词,王老师旁征博引,既有诗人们的八卦小故事,也有对教育制度的看法,还有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使得整堂课妙趣横生。如果不是这门课,我想我不会接触到那么多的古诗词。
    这门课另一个让我很喜欢的地方是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几乎每首诗都有配音朗诵,我想这是很难得的。(新闻与传播学院01班 杨锦怡 2010012885)

    ●课程设置:感觉整个课程的内容设置还是很丰富全面的,无论从历史跨度上还是文学样式上,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知识,使我们能够充分地把握学科的精髓。只是感觉到由于语文所固有的内容庞杂的特点,平时上课的内容非常多,即便课时很长依然感到时间紧张,有时不得不舍弃掉某些时期的内容,可能会使得那些对该段历史时期的文学有特别爱好的同学有所失望。可以考虑把课程按时间顺序分为前后两部分,分两个学期授课,从而让有兴趣的同学听到更多喜欢的东西,老师也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师生充分享受教学过程。
    教材编写:从第一节课的介绍中了解了本课程教材的沿革,便果断购买了《大学语文》。图书的内容设置、版面编排都很精良、考究,确实可以成为平时语文学习的宝典。
    教学内容和方法:我想上过王老师课的人一定都会对老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强大的课堂感染力和鲜明的性格印象深刻吧,我也如此。很幸运能聆听王老师一学期的讲授,也许学科的知识不能做到大部分记下,但是对于一些事情、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确实更深入了一点,我相信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是有益的。(材料 2010011962 熊珊)

    ●王步高老师与《大学语文》这门课在清华学生中是很有口碑且极受欢迎的。所以能突出重围抢得一个上课名额,实乃一件幸事。聆听着王老师带有口音的朗诵,面对制作精美的课件,欣赏着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名篇,我们仿佛相伴而游,两旁风光秀美目不暇接,一路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在清华这样一个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我们特别需要一些人文类课程来让我们的人文修养(特别是当今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的文学修养)得以提升,让我们疲惫迷茫的心灵能得到美的洗礼,让我们的人生花园中充满文学的花香。
    回想这个学期,王老师独特的讲课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您讲起黄万里和梁思成先生时的满脸敬佩,也记得您谈到?老鼠爱大米?时的痛心疾首。记得您说到自己作品时的微微自得,让我体会到了一个文人的可爱;也记得您对文革和党的反思,这对我这样一个年轻党员来说格外有启发意义。赞赏您循序渐进地使用繁体字,即使有一天,这个教室里的许多人将会远赴重洋,但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本;喜欢听您将自己的故事,您用切身的体会让我们这些缺乏人生阅历的??后明白了何为对真理的坚持,何为中国人的骨气。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作品本身,更要从中品味生活,领悟人生。
    谈到《大学语文》这门课,不能不谈这片花园中除了王老师讲课之外最为芬芳的一朵花??《大学语文》的教材。这实乃一本精泛结合,深入浅出的优秀教材,它是《大学语文》的配套课本,但它也适合作为我们细细品读的文学选集。闲暇之余,冲一壶香茗,捧卷细读,在古今时空间穿梭,在各个文学流派间徜徉,想必也乃一大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的集评和汇评两个部分,看古人与大师如何评价一部作品,能让我的赏析水平得到提升,让这些作品常读常新。
    记得看过王老师的一篇文章,说是清华学生主动致信教务处要求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而对于《大学语文》这样涵盖范围极广的课程来说,三个课时似乎还远远不够,没能听王老师赏析另外一些作品,颇为遗憾。希望下学期能继续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等课,继续与王老师相伴,让我的青春路上少些浮躁,多些清新的?花香?。(人文学院社科0 董悠盈 2010012707)

    ●对于本学期能够选到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我感到非常幸运,与同学交流选课时就对王老师有所耳闻:大学语文是精品课程啦,王老师知识渊博啦,当然还有老师的口音。说实话第一次听老师讲课时,老师读《诗经》中的《卫风·伯兮》时真的听得非常糊涂,觉得带老师口音念得十分奇怪(我来自北京),但后来一次在下课和老师交流古汉语发音时听到老师那用入声韵念得满江红才发现古诗文用方言念也有别具一格的味道。
    除此之外,王老师上课绝对不是只念PPT(这个是我来清华后最反感的老师的恶习之一)。首先,老师的PPT不仅做工十分精美同时内容也很丰富,其次,老师会在上课同时穿插一些文学小常识或者个人有趣的经历,让同学们上课不会感到无聊与厌倦,上完一天的专业课,身心疲倦,读一读诗词、听一听朗诵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一点让人很中意。
    如果仅仅就上课精彩丰富而言的话,清华这样的老师很多,大学语文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必然有其更加出众之所在。上罢大学语文课,我感到自己深深为王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老师给我们讲他文革时的经历,从他激昂的神情,我感受到老师身上那不屈服的精神,这是一种古代文人的气节,这种品质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很可贵的。如果不是这样,王步高或许也就不是王步高,他的大学语文也就不会这样炙手可热了。
    最后还是要谢谢王老师,您的大学语文使我在繁重的学业中争得些许休憩之闲,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无限魅力。(基科03 潘文琦 2010040010)

    ●为师为学,终生受益——献给我的大学语文课
    夜幕降下来了。我坐在老图最靠窗的一角,看那窗外满墙的爬山虎探进来几条翠绿的脚,在肃穆的暗红色窗帷间摇曳。叶影婆娑中,漏出馆外路灯昏黄的光,却无法让人联想起佩弦笔下渴睡人的眼,因为馆里的人们都聚精会神地苦读,为着考试,为着考试后的大解脱。
    然而一提到解脱,让我猛然想起再过一天便是高考了。今夜此时,全国上下的高三孩子,不也正同这园子里的人们一起埋头苦读,为着考试,为着考试后的大解脱么?只不过孩子们的解脱更大,更彻底罢了。
    记得两年前的今夜,自己还是那么不厌其烦地翻阅三年来不知被整理过多少次的笔记。纸上跳动着的一个个文字,仿佛是自己三年来亲手拉扯大的孩子。那夜才懂得,时间一久,人跟知识也是有感情的。
    然而我绝没有料到,就在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躺在床上,对面一座书山映入眼帘。突然,几天前的留恋与温情荡然无存,竟代之以无法名状的毁灭的空虚,继而转为绝望的痛苦,极度的憎厌,仓皇的逃避。我逃出门,到荒郊野外飙车狂啸到筋疲力尽,一种忘记过去的大解脱逐渐占据了自己的全部。
    回到家,我便愤然而坦然地把三年来所有的书本笔记演算纸搬进了地下室,包括自己平时常写的书法,竟无一丝珍念。眼不见,心不烦。打扫了那些物什,强迫自己遗忘起来就容易很多。于是在强迫中,我更享受着那大解脱的快活。各学科的义理,师友的谈笑,求学的苦乐,三年中游荡盘旋的精神的丝缕,就这样全部被我从记忆中打扫到黑暗的尘封中去了。
    后来,我时常想起那几天之中骇人的突变。那突变的原因,寻求起来,竟不过是当时觉得自己考的一团糟。对书山的空虚、痛苦、憎厌和逃避,也就因为这最后一搏的失利。强迫的遗忘,也竟出于那失利的伤痛与恐惧。
    多么可怕呵!三年以来,或者更长——十二年以来,我对知识的追求与敬意,对求学历程的珍视,都是真实的么?如果不是,但高考前夜我是怎么明白人与知识的感情的?如    果是,何以因为一次考试而下狠心把所有历史轻蔑而粗暴地遗忘?我终于明白,人的真实竟会被自己所蒙蔽。
    然而事实是,我考得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糟,甚至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好。于是成绩公布以后,欢喜的空虚代替了先前悲哀的空虚,但总归是空虚,毕竟我不愿重拾那些过去精神的丝缕,而用高考的金色封条将它们一并囚禁了。在那尘封记忆的壁橱中,是一条无限伸展的真实的求学路,跋涉其中的见闻思感,必有可以温暖终生的,然而都在高考封条的辉煌金色里黯淡了。
    在高中,走出高考的考场,三年就结束了;到大学,走出期末的考场,一门课就结束了。
    大学的自由选课制度,或许是较于高中的诸多不同中最大的一个罢。高中的政治课,答题的条条框框太多,实用性太差,是我最厌恶的,但必须硬着头皮学;大学虽然也要上类似的课,但没有强制的范式,何况课上也可以干些别的事。选课完全基于兴趣,甚至出勤都看心情,这是多么让刚刚告别高中的孩子向往的呵。
    然而真正选起课来的时候,才发现选课自主的自由却带来了无从选择的茫然。于是耳旁吹来不少议论的声音:选课要谨慎,选很多学分不利于提高学分绩;要选给分高,作业少,老师和善的课;什么课很拼人品,大家都抢着选……原来大学里看似自由的选课的背后,竟运行着如此多的潜规则,充斥着处心积虑的精致、权谋机变的拼争。多么可怕呵!一选不慎,满盘皆输,这选课必须谨慎了。干脆以少选为要罢。
    于是来清华的第一个学期,除必修之外,我仅选了两门课。当初翻看选课手册时,一门叫“大学语文”的课让我心头一震。早在高中时,就不止一次想过要在大学修一门语文课了。我是很喜欢语文的,心想大学语文较于高中,肯定是“脱胎换骨”了,定要体验一下。然而很不幸,它的时间与另一门叫“人生规划与发展”的课冲突了。而“人规”课是学院专门为大一的我们开设,请了诸多商界名流和最优秀的教授来讲座,而且课容量极少,极抢手,更何况关乎“未来规划”的,我自然要抢一抢,于是只好将“大学语文”割爱了。
    后来我选上了“人规”。但那时的自己呵,竟根本不懂得选得那课的艰辛而倍加珍惜。再后来学期结束,我因为一篇期末论文而被评定为“优秀”。但记忆的天空中,只存着我赶那篇“优秀”的论文一直到深夜的情景,至于那八次课上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的义理,他们飞扬的神采,传奇的阅历,竟都如过眼云烟一样消散得无踪迹了,丝缕皆无,更别说些许系统的咀嚼与反思。我究竟上过这课么?如果没有,先前的课表中何以出现了呢?如果有,怎么竟遗忘得如此干净?
    想到这里,我又试图回忆两年以来修过的所有课,讶异地发现,第一个跳入脑海的总是那门课期末的成绩。当我接着试图回忆它们作为一门课的实质的核心、系统的要义以及精神的遗产时,却都是零乱,都是虚空。精神的丝缕,亦被遗忘打扫得干干净净。呵!这些课于我生命中之存在,均将结束于走出考场之时么?我于这些课之责任,难道就是最终要用一条金色而不是灰色的考试封条把它们尘封起来,化为虚空么?
    我又想起被高考的金色封条禁锢起来的那条三年真实的求学路,又想起两年前这几天之中骇人的突变。高中和大学,或者更长一点——十四年来,我对知识的追求与敬意,对求学历程的珍视,都是真实的么?
    呜呼!无法再想。我终于敏感,自己对所选的每一课程所担负的责任,倘若统括为一条金色的考试封条,无论有意的或无意的,便是对生命的扼杀,对自我的毁灭。要捧出心来待它们,要有时时反顾的温情与敬意,要时时梳理学在其中的精神的丝缕,要小心翼翼地抽出它们的精髓温暖一生。
    接下来,我就想到付诸行动了。首先是在本学期结束时认真总结该学期上过的所有课的精义和自我心得。这样逐渐用真实填满虚空,或许能完成自我拯救。然而这开宗明义第一篇,理当献给我耽误了一年方选上的完全基于兴趣的课——大学语文。如果这学期仍没有选这门课,自己就仍无法体验真实的快乐。而没有体验过真实的人,也必将会蒙昧于虚空的悲哀中而无所察觉。
    大学语文,教我以对知识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回忆一个学期,展现在我面前的再也不是原先的凌乱与虚空,而是一条真实的浩浩汤汤的中华文学长河,从《诗经》《楚辞》发源,挟带着先秦的激荡,汉唐的雄风,魏晋的俊逸,宋朝的婉媚,明清的庄重,经过近现代战火的洗礼,奔向东方文明的大海。每次上课,我总是坐在前三排,总是陶醉于古典诗文中细致动人的描摹,优雅清新的画面,抑扬顿挫的朗读。这令我很欣慰,自己是带着心去上课的。我已体验到如何去享受一门课。
    这门课教我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老师布置的两篇文,从构思到写毕,每篇文我都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泡在人文新馆来作。其间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斟酌,竟好几次错过了用餐时间。每得奇思佳句,兴奋不已,竟也不觉得饿。以后我又修改了好几次,最终达到自己挑不出毛病的地步,颇为得意了。当时激励我的,是一种追求完美,不留遗憾的劲头。这一点颇受王老师的影响。他创作东大校歌时的细细打磨,他创作清华赋时的53次易稿,他所布置的找教材中三处错误的作业,都令我由衷敬佩他的治学精神。老人尚且如此,我辈焉敢不勉乎?
    这门课教我如何做人。确切地说,是王老师教我如何做人。他强大的个人魅力,便是在课程结束之后鼓掌声长达一分钟的原因。他只发过一次火,也是他来清华的第一次发火,是针对几名刚上课就随便出入的学生。然而还没到下课,他竟跟我们连连道歉起来,方才气头上要求的交纸条点名也就在老人的笑声中作罢了。足见他是一位宽容敦厚,可亲可敬的长者。但他是极讲原则、爱憎分明的。他曾经在课上骂过一大批小人帮凶,痛斥过文革的罪恶,以至于脸都涨得通红。年过六旬的老人呵,敢爱敢憎,有时又很可爱,他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为师为学,终生受益。我可以磊落地说,这一次大学语文在我生命中之存在,绝不会因走出考场而结束。文学的精义,老师的人品、谈笑,学于其间的陶醉与感喟,必将温暖我未来跋涉的灵魂。而我对于这门课的责任,则是永存的。时时反顾,时时呵护,时时自新。(张恒经 952009012476)

    ●一个学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代,再次接触到了孔孟、李杜、顾炎武这些老朋友。高中时自以为文学功底不错、喜爱阅读的我,上了大学之后,却在专业学科、英语、社工等方面焦头烂额,再也没有和语文这个老朋友叙叙旧情。直到选了王步高老师的大学语文课程,我才重新拾回了那份温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中的句子将我拉回了几千年前,和古人心意相通,分享着他们的快乐,诉说着他们的羞涩和迷茫。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冷静地向我们诉说着他谦退不争反有益的人生哲学。委屈自己就能全身,忍辱含垢就能正人,虚怀若谷就能充盈,否定自我就能新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的宗旨就是彰显人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儒家认为从君主到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包括“内修”和“外治”两个方面。这就是我明白了人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品德的修养。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归隐田园,陶渊明过着舒适祥和的生活。晨起耕种,欣闻鸟语,夏草蔓延,绕屋扶疏,闲读诗书,这种生活多么惬意!读来就让人陶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我们的诗仙太白就显现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诗歌不是要避免重字吗?我就要重字!一句诗里用了三个“凤”字,两个“凤凰”。但这种写法并没有让人感到反感,反而读来有种琅琅上口的感觉。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说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我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钦佩,华夏儿女才智惊人;我迷醉,千古美文精妙绝伦。?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当徜徉在经典中的时候,我就想这么高声吟咏一句,尤其是在长沙,当你看到无数的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的人们捧着汉语书时,但你微笑着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中华名著时,但你听到他们用结结巴巴的汉语和你交谈时,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豪,一种深埋了几百年的扬眉吐气的自豪,像彩虹一样的缤纷色彩的绚丽光环将你包围,享受这世界最瞩目的光辉。
    语文让我体会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年代的文化元素、文化品位、历史事件,了解了某些诗人的气节与处世之态。譬如:李煜的诗:?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亡国之痛,却并无读出他的亡国之恨和作为一代君主本应有的霸气。他的词向我们诉说了他其实无心政治,所经历的这一切也许只是受到命运的摆布而已。着实,一些诗歌美得动人。例如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婷婷的荷花在清风中摇曳的曼妙身姿我已不敢想象有多美,荷之韵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我可以说,地球对我的引力有多重要,语文对我的吸引就有多大。?距离产生美?的定律在文学的世界里已经完全失去它的哲理性,对文学的认识愈深,你愈是无可救药地爱上它!大学语文的学习使我更加向往文学的世界,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想用最平淡的语言创造一个不平凡的意境,想用粗糙的文笔记录被挥霍的幸福。大学语文让我深深地感到文学的魅力,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去领略。(季冉)

    ●大学语文——似一缕春风
    始终觉得进了理工科大学,生活缺了点什么。思来想去,我发现我渐渐丢掉的是一份静心读诗文,欣赏美的心境。成天沉浸在需要严谨求实的自然科学海洋里,对身边、书上的美越来越不敏感。于是,我选择上大学语文这门课,与我曾经热爱的中国文学共同走过一个学期。回头来看,大学语文真的像一缕春风,将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又一次唤醒,更带给我那份久违的读书写作的畅快心境,我由衷地说:谢谢大学语文这门课,更要谢谢王步高老师。16周上完,在做回顾时,我竟萌生了一个冲动:这么好的课,应该去听第二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包含在每篇课文后的深层次含义。
    上了这门课,我主要学到了3方面:
    1.从先秦至当代各个时期的代表文体与篇目,这其中包括富有哲理的老庄思想,情深意切的诗文,荡气回肠的校歌等。每每读起一个个名句,体味其深意,我就仿佛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除此之外,王老师总能告诉我们课本之外,当今学术界对于一些问题的讨论情况,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焕发生机,学起来更有意思。
    2.王老师分享他的亲身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经历了很多磨难,而这些是我以前从未想到的。王老师据此给清华学子提出为人处世的建议,我想这些我会铭记终生的。
    3.王老师通过对清华校史的研究,给我们穿插了许多清华大师的经历,让我突然举得我离他们那么近。读完《黄河万里独行客》,我深受震动。我要学习他们的为人、治学精神,做一个合格的清华人。
    我也深深感受到王老师的治学精神。无论是修订接近完善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精心准备的幻灯片,王老师都是抱着精益求精,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去挑错,让学生提出异议,连幻灯片上的字体都有设置的含义。我觉得正是这份认真让大学语文这门课成为精品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03班 薛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3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