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诉肺腑》介评
【时间:2011/7/11 】 【来源:《母语教材研究》卷四:中国百年语文教科书课文选评 】 【作者: 洪宗礼等主编】 【已经浏览2976 次】

    《红楼梦》首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当属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在该教材中有两篇课文:《刘姥姥》和《林黛玉》。此后若干年,《红楼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屡有选用。解放后,中学语文教材中一度不再选用《红楼梦》。直至1956年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初、高中《文学》课本中分别选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和《诉肺腑》。但是这项分科改革,不到两年便遽然中止,从此《红楼梦》也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销声匿迹。直到“文化大革命”中,传出毛泽东有关《红楼梦》的谈话,于是,语文教材的编写紧跟“最高指示”,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精神,教材中又重新出现了《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或将“护官符”作课文题目)便成为相当一段时间里的“传统教材”。“文化大革命”结束,随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深入,《红楼梦》中的不同内容,又分别作为教材入选课本。

    选什么内容为教材,见仁见智,编者自有主张。当然,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节选《红楼梦》的某一片段,让学生体会其艺术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全书的兴趣。从历年的教材目录看,除选第四回外,涉及人物的一般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弄权、贾宝玉挨打、香菱学诗等,而真正涉及宝黛爱情的,只有1957年版高中《文学》第三册上的《诉肺腑》(选自作家出版社1953年版《红楼梦》第三十一、三十二回)。

    一部《红楼梦》,主线便是宝黛爱情,主旨便是反封建和追求个性解放,而短短一篇《诉肺腑》,体现了这样的主线,浓缩了这样的主旨。作为一篇课文,它对于《红楼梦》而言,无疑是有代表性的。中学生们可以由此一斑而窥全豹,并进而登堂入室,尽情感受它的艺术魅力。同样,一部《红楼梦》完全是从家常琐谈中着笔,由多重矛盾中巧妙地制造了一个个纠葛,从而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而短短的一篇《诉肺腑》,也完全体现了这样的艺术特色。

    可惜1957年版的《文学》课本节选到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后,“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就戛然而止。课文中没有能出现真正的宝黛对诉衷肠。宝玉的一番话是对湘云、袭人说的,黛玉的一番思忖是对自己说的。诉者,述说、倾吐也。因此,“诉”要有对象,实际上原著中后面还有一段文字:宝玉出来追上黛玉,你替我拭泪,我替你拭泪,围绕“放心不放心”才有一段真正的缠绵悱恻的面对面的倾诉肺腑。

    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中再次选用了《诉肺腑》一课(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红楼梦》),它没有腰斩,而是节录到宝黛两人说完“放心不放心”的话后,宝玉一人站着发呆、出神,又错将袭人当黛玉,说出了一番肺腑之言,直至袭人惊叫、推他,方醒过来抽身跑了。节录到此,才是一段完整而又完美的诉肺腑情节,它将宝黛二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将宝黛二人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郑万钟)

    何二元输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1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