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国学大师钟敬文
【时间:2011/7/6 】 【来源:国学网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529 次】



一、钟敬文先生简介

  钟敬文(19O3.3.20-2002.1.10)广东海丰人。笔名静闻等。曾留学日本。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70年来他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开始用一般文艺学观点研究民间文学,到受欧洲某学派影响进行类型比较法研究,最终自觉和较为系统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从事研究,钟敬文不断深化和拓宽着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要建设独立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并论述了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专业对象、知识领域等民间文艺学的根本问题。他主编了高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概论>>,倡建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他还开拓了民间文艺学科学史的研究。在长期进行民俗学研究中,他对神话研究有着较深的造诣。几十年来他发表了二三百篇论文,结集出版了<<民间文艺》、<<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民俗文化学>>等专著。此外,钟敬文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记>>,诗集<<海滨的二月>>、<<未来的春>>、<<天风海涛室诗词钞>>等。钟敬文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在第六届文代会上,他被授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称号。

二、钟敬文先生生平

  钟敬文原名原名钟谭宗。广东海丰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
  钟敬文,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毕业后在家乡一带教小学,20年代中期到广州岭南大学国文系工作并学习。
  1927年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编辑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同时写作散文与新诗,出版了散文集和民间文艺论集。先在家乡小学教书时,就酷爱民间文学,开始搜集、整理民间传说等。后到广州岭南大学半工半读,就着手整理了《粤风》专集。
  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转至浙江大学文理学院任讲师。此时除继续研究民间文学发表论文及译著外,热心于散文、小品的创作,在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期间,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记》,新诗集《滨海的二月》,文艺短篇集《柳花集》,写了《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中国地方传说》等学术论文,并与人合创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民俗学集镌》等刊物和丛书。
  1934年在日本早稻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并继续民间文学研究,在当地《民族学研究》、《民俗学》和国内的《艺风》发表论文。
  1936年夏回杭州,从事教育和研究上作。后到桂林,在迁至桂林的无锡教育学院任教。不久赴广州,到粤北战地考察后,写了《抗日的民间老英雄》等数篇报告文学、散文。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在广东四战区政治部任视察专员;与何家槐共创立了中国全国文艺抗战协会曲江分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写了报告文学集《良口之战》;中山大学由云南迁粤北坪石,他被聘为副教授,后为教授。
  1941年到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至1947年夏,因"左"倾思想被中大当局解聘。旋转香港,任达德学院教授。
  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文学系教授,被选为中国文学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这一期间,他写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和写了纪念彭湃、洗星海、郁达夫、朱自清的文章,出版了新诗集《末来的春》,还主编了《方言文学》文集。
  1949年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候补委员,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不久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副教务长、科研室主任,并兼任北京辅仁大学教授。他一如既往致力民间文学的研究和文学创作,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会长。他深入生活,涉足兄弟民族地区,写了《西北纪游诗抄》、《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民谣中所表现的有觉意识》和有关鲁迅研究等一批学术论文,还有《一声春雷》、《碧云寺秋色》等散文20多篇,撰写了《近代民间文学史略》,翻译了日本学者增田涉《鲁迅的印象》一书。

三、钟敬文先生文学著作目录

  诗歌散文类:
  《荔枝小品》(散文集)1927,北新
  《西湖漫话》(散文集)1929,北新
  《海滨的二月》(新诗集)1929,北新
  《湖上散记》(散文集)1930,上海明日书店
  《未来的春》(诗集)1940,上海言行社
  《钟敬文散文选》1989,百花

  学术理论著作及其他: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96-11-1
  《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册)1982-1985,上海文艺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总社98-12-1
  《民俗学通史》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初评入选)
  《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409页1980年7月第1版
  《民间文学基础理论》钟敬文主编,1985年6月第1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新的驿程》(民间文学、民俗学论集)1987,民间
  《民间文艺谈薮》(论文集)1981,湖南人民
  《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理论)1930,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诗心》(诗论)1942,桂林诗创作社
  《口头文学--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1951,师大
  《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1982,陕西人民
  《民间文艺丛话》(短论集)1928,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
  《柳花集》(文艺短论集)1929,群众图书公司
  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50万字
  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世纪学人文丛》季羡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建立中国民俗学派》2000,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建立中国民俗学派》
  新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钟先生晚年的一部代表作,该书精要而又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史和钟敬文  民俗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民间文艺学及历史》
  《中国民谣试论》等。


北师大百岁老人坚守教学第一线——听钟敬文教授讲课

北京日报 2001年05月25日 戚海燕

  季羡林九十大寿时,曾夸赞北师大99岁的终身教授钟敬文,如今还带博士生,并获得了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99岁还坚守教学第一线,还获教学国家奖,甭说在国内,恐怕世界罕见。
  昨天下午,是钟敬文先生本学期上的最后一堂课。记者聆听了这堂课。14时30分,身着乳白色西服灰色衬衣的钟先生“咚、咚、咚”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教室,真不像是百岁老人。11个博士生、硕士生和进修生起立问一声“钟先生好”,博士生康丽上前搀扶先生坐下讲课。
钟老拿出放大镜看着讲义提纲,开始讲《学术论文的制作》。他口齿清晰,思维敏捷,从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到分析探索创新的必要性,娓娓道来。中间不时插一些看似离题却深含"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流露出对弟子的疼爱之情。他说,博士论文可不像硕士论文,三五万字就够了,这可得十几万字呢,要早点着手准备。有一位杨博士,准备论文的最后两三个月,都吃不下饭了。你们可要注意身体,可别到论文答辩时身体撑不住。
  11个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钟先生一直讲到16时30分,中间几乎不带停顿的。记者悄悄把康丽叫出来,问她的感受。她说,钟先生讲课,是大师级的点拨。我从读硕士时就跟着钟先生。他教我们做人,他的座右铭是“淡泊”。他教我们做学问,告诫我们要抵得住各种诱惑,坐得住冷板凳,一心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为我国民俗学事业做贡献。他把一生的研究方向都定在民俗学上,从没有动摇过,他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前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钟先生日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题目是《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97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