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孔子的平等交流方式:侍坐
【时间:2011/6/27 】 【来源:凤凰佛教网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952 次】

    《论语·先进》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其内容是这样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困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所谓“侍坐”,是指在“尊长旁陪坐”。《礼记·曲礼上》曰:“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孔颖达疏:“谓先生坐一席,已坐一席,己必坐于近尊者之端,勿得使近尊者之端更有空余之席。”“侍坐”是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圈内流行的弟子亲近先生的一种方式——弟子或一人或多人,到先生处坐坐,同先生聊聊天,唠唠嗑,并趁机向先生讨教一些问题;同时,先生也会借此机会“润物细无声”地教导弟子一番。总之,“侍坐”是一种十分自然、非常生活化的“交谈”场景。

    让我们再返回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案。这显然是一个轻松自如的“侍坐”环境,因为当其它人在交谈的时候,曾皙(曾皙,字点)还在“鼓瑟”呢!并且我们还可以想见,其间肯定也还有笑声。交谈声,鼓瑟声,笑声,声声和谐。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孔子似乎只是一个旁听者,他不断地征询弟子们的观点:“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显得是那么亲切;而弟子们则侃侃而谈,毫不介意地“各言其志”,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末了,孔子也没有多加评论,只是说了四个字“吾与点也”,意即我赞成曾皙的看法。这“吾与点也”四个字看似轻描淡写,随口说来,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场“侍坐”交谈的落脚点。孔子没有直接指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多也只是“哂之”(朱熹《四书集注》:“哂,笑也。”),但是“吾与点也”这四个字足以让他们回去反思好几天并且最终会是有所得的。难怪美国学者郝大维、安乐哲要称孔子为“交流的大师”了。(郝大维、安乐哲著,蒋弋为、李志林译《孔子哲学思微》,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2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案给人以充分的现场感,其实,《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与诸弟子之间的其它问答也无不是在“侍坐”交谈中进行的,只是《论语》的编集者在记录它们时采取了“去现场化”的处理方法,只记录“侍坐”交谈的内容而不记录“侍坐”交谈的场景。可以这么说,在宋代“书院讲学”制度兴盛之前,“侍坐”交谈一直是儒家导师讲学并教育弟子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是唯一的方式),甚至儒家系统之外的魏晋玄学家“坐而论道”的“清谈”也可以看作是“侍坐”交谈的一种变式。实际上,即使是在“书院讲学”制度兴盛的时代,“侍坐”交谈也还是作为“书院讲学”的辅助手段而在儒学圈内流行。这种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侍坐”交谈在唐朝宫廷中也非常流行,那就是由皇帝召集并在场聆听的儒、佛、道“三教谈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03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