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参(尚永亮版)
【时间:2011/6/24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206 次】

    【教学要求】
  1.了解孔子“治国以礼”的政治思想。
  2.理解治国三大任务:富民、教民、保民。
  3.了解“读书做官”的本意。

  【教学建议】
  古代儒生多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即后世所谓“读书做官”,孔门弟子尤其如此,所以弟子言志,离不开这一主题。而其治国要务,无非是富民、教民、保民。孔子弟子谈治国志向时,或只说富民,或只说保民,或只说可教民,言志方式虽有直白委婉之别,其实都是可以完成三大任务,可以治国安邦。建议教师组织教学时,以克服文化隔膜为要务,不必过分关注字词。

  【课文解读】
  曾点所描述情景,古代学者索解纷纭。结合孔子思想和历史学史料考察之,可有二解。远古酋长每逢春耕时节,即率子民祭祖祭天,以祈甘霖,舞雩土台即为举行这类宗教活动的遗迹。那时,祭神祈雨本身就是治理国家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曾点所言志向,与其他弟子无异。如《淮南子》记载,商汤每年春天均率子民到桑林(该族祖先墓地)祭神祈雨,即为此说之佐证。此为一解。华夏诸族很早就进入文明时代,故宗教感情不浓,宗教信仰不坚,远古上述活动到春秋时代即已演变为类似后世所谓“春游”之类的习俗,故曾点所述,谓其无意治国,有心山水。其实孔子早知列国难容,大志难申,亦偶有退隐之意,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故曾点所述,触动夫子。此为二解。二说均有道理,但从宗教习俗演进轨迹来看,后解似更胜一筹。教师在分析诸弟子志向时,亦建议以破除文化隔膜为重点。

  【拓展资料】
  曾晳之晳,《论语》、《孟子》、《史记》均作“晳”,疑误。唐张参《五经文字》:“皙,从白,相承多从日,非。”明张自烈《正字通》、明乐韶凤《洪武正韵》等,均持张说。案,“皙”为肤白之意,“晳”为善辩之意。曾点名点,点为黑之意,故应取反义而字“皙”。本书仍采用“晳”。
  千乘之国,春秋时代为小国。齐晋秦楚等国方为大国。把战车之多少作为判断国家大小的标准,与今日把导弹多少作为判断国力大小标准的方式相似。
  子路、冉有均说倘若治国,三年可成。孔子自己也曾说:“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可见晚周考绩,多以三年为期。

  (出自《〈大学语文〉教学参考》第一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第一单元儒家文化,尚永亮、杨建波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1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