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大学语文三十年
【时间:2010/10/2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4624 次】

谨以此文恭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召开

  三十年前,在匡亚明、苏步青、徐中玉等前辈的倡议下,我国高校重开大学语文课。三十年来,大学语文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充分开展:

  一、大学语文课在全国范围铺开。自1980年10月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有20多所高校参加,这个数目随之迅速扩大,至1986年,据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统计,已有4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高教自学考试自1981年试点开考以来,也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考课目。随后的三十年里,这个数字不断得到扩大,但也伴随着起伏。2004年8月,教育部为了解我国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特委托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进行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11份(一说108份)。根据返回的调查表统计,在接受调查的108所高校中,有107所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占99.1%。(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这个数据当然是相当鼓舞人的,但是统计方法存在问题,因为在300份问卷中,没有回复的近200份,就极有可能是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的。这就似乎对应了今年早些时候的一则报道:上海市只有三成大学生选修《大学语文》(见2010年4月14日《新闻晚报》:《仅三成大学生选修〈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待加强》)。但是这则消息同样是不可靠的,因为在选修课中,还有经典诵读、应用写作、文学鉴赏、文化专题等这些“类语文”课程,很难说学生选了这些课,就等于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由此推想上面那些没有回复调查问卷的高校,它们即使真的没开大学语文课,但肯定也会开设应用写作及文学鉴赏类的“通识教育课”或“人文素质课”的。加以近年来不断有人用“大学文学”、“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或者提出“大语文”理念,提出开设高校“语文课程群”设想,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仅从字面上对大学语文的统计。所以笔者以为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三十年来全国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大好形势,重要的是尽快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使之不再和其它课程相混。

  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活动持续开展。自从1980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当时叫“教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1982年召开首届年会,至今已召开了12次,第十三届年会也将在今年10月召开。每一届年会都成为大语界的盛事,尤其是第三、第四届年会,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国家教委高教司负责人李进才等领导,匡亚明、苏步青、吕叔湘、张志公、徐匡迪、臧克家、钟敬文等前辈,都出席会议发表讲话,或向会议提交论文,《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纷纷报道会议盛况。这是大学语文的巅峰时期。全国许多省市也纷纷成立大学语文分会,或区域性的大学语文协作组织。全国财经系统学院、全国军队系统院校等,也成立了本系统的大学语文组织。北京、南京、上海还分别建立了大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还有一些与时俱进的组织形式,比如教育部建立的全国网络培训基地,高教出版社和首都部分高校共同发起创办的“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都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了新型平台。民间草根组织也蓬勃兴起,比如“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与编辑”QQ群,集中了来自全国各省高校的数百名大学语文教师,以及几十家高校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形成了一个教学与教研的互动平台。

  三、大学语文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当年首倡重开大学语文的匡亚明和苏步青,不但是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匡亚明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步青是全国政协常委、人大代表),因此,他们的倡导,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党和国家领导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其后三十年里,大学语文得到国家教育领导的持续关注重视。1986年第三届年会,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到会,发表 “大学语文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的讲话,国家教委高教司负责人李进才则高度评价“大学语文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2004年7月,教育部为了全面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颁发194号文件,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研。2006年9月,国家发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0月,教育部组织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并以文件形式转发会议纪要。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破天荒的专列一章“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

  同样,社会对大学语文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2004年2月,《光明日报》发表《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2004年5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 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这两篇文章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社会争说大学语文,“边缘化”和“尴尬”成为大学语文的两个主要关键词。对此,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光看到消极一面,更应看到积极的一面。试问中国高校还有哪一门课程能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我们不应该自哀自怨,而应该把社会关注转化为走出困境的动力。

  四、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在知网用“大学语文”题名检索,有论文2757篇;用“大学语文”作关键词检索,有论文3983篇;用“大学语文”作主题检索,有论文4765篇(2010年9月25日统计数据)。如果算上各种“论文集”上的文章,这些数字还要扩大。仅笔者看到的就有:全国大学语文历届年会论文集9种,浙江省大学语文分会论文集3种,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2种(含学会论文集1种),湖北省分会1种,广东省分会1种,高教出版社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大学语文研究专著。

笔者统计:1994年至2007年14年中,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这些论文中,有不少是属于各级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的一份不完全资料统计(仅限于能在网络上检索到的),大学语文研究三十年,已有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25项。这也反映了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研究的支持。课题及论文的内容,有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经验的总结,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了“母语高等教育”的命题,为大学语文课程开拓创新、走出困境指明了新的方向。

  五、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现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自从1981年徐中玉主编的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发行以来,许多省市甚至高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教材。2006年有人对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进行了统计,得到的数据是大学语文教材已多达1402种。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大量的大学语文考试、教辅类的书籍,因此还要打一个折扣,笔者同样统计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结论是700多种。尽管如此,这个数字还是太大,不排除其中有一些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之作。然而经过市场的淘汰筛选、经过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检验,一些优秀教材脱颖而出,如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的南大版《大学语文》、陈洪主编的高教版《大学语文》、温儒敏主编的苏教版《高等语文》等,正如王步高教授说的,这是一个从春秋走向战国的时代。依托这些教材,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还评上了各级精品课程。东南大学大学语文是第一个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其后又有南开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师大入选,南京大学大学语文是唯一的国家级网络教学精品课,最近又传来济南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评上国家级精品课的喜讯,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的重视。

 

本站链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新闻总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5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