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朱熹教育思想解读: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时间:2010/1/15 】 【来源:中国国学网 2006-12-2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819 次】

    编者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一个“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体系。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而“理”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理”。他从理气论出发,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胜则人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的教育目标,提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明人伦”。并且以“正心修身”为教育方法,以“圣人之德”或“贤人之学”为培养目标,以“修齐治平”作为士人阶层的最高理想。
    朱熹四十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和原则。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而贯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条原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人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用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朱子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从南宋以来七八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的影响最为深远。

    正文:
    《白鹿洞书院揭示》(节选)
    [原文]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故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释读]
    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恩义,夫妇之间有差别,长幼之间有顺序,朋友之间有诚信。
    以上是“五教”之目。尧舜命契担任司徒,认真施布的“五教”,即是指此而言。所谓学,就是学这“五教”。学习有先后顺序,也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
    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以上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四个环节,是穷理的过程。至于笃行这个环节,则从修身直到处事接物,又各有要领,分别是:
    言论忠诚信实,做事勤勉认真,惩戒忿愤,抑制情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以上是修身的要领。
    使正义得以伸张,不谋求利益;使真理得以彰明,不计较功劳。
    以上是处事的要领。
    自己所厌恶的事,不施加于他人;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以上是接物的要领。
    在我个人看来,古代圣贤用以教导人学习的这些方法,其意图无非在于要人们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再推及旁人,并不仅仅是要人们强识博览撰写诗文,以钓取声名利禄。现今求学的人们,却都违背了古代圣贤的这一意图。然而,圣贤用以教育人的方法,都包括在经典之中,有志之士,本就应当熟读深思并加以问辨。假使能知道明理修身是当为之事,并自我严格要求,那么,哪里还用得着别人创设规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呢?当今,就学有规则,对待求学的人来说,这已属浅薄了,而这些方式又未必合于圣贤之意。所以,不再把这些东西用于这所学堂,而是专门选取圣贤用以教人学习的大原则,条列于此,揭示于门楣。诸君如果能相互讨论共同遵守,身体力行,那么,当思想、言语、行为发生时,能使人小心谨慎并感到畏惧的,必定有更加严厉于所揭示内容的。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或者做了出违背的事情,那么这个揭示作为规则,就定能对他发生作用,因而是不能忽略的。诸君还是要认真思考啊!

    这里的这些规程即是教育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以后历代教育的典范。
    这几则学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一,按照封建礼教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其二,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学习由浅入深的顺序。其三,注意修身养性。朱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复性”。复性就是要完成“仁德”。“性包含着万理”,但其纲领只是仁、义、礼、智四德。所以教育的本质乃是指不受气质的拘束和人欲的蒙蔽,把心性的全德,完全地实现。

    《朱子语类》(节选)
    [原文]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①。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须见得身分上有长进处,方为有益。(《朱子语类》卷十一)

    [注]
    抽绎玩味:抽绎,引端伸义;玩味,探索体味。
    [释读]
    凡是读书,必须有次序。如果一章有三句,先领悟第一句,等彻底明白了,再领悟第二句、第三句,等所有都理解了,再把全章的内容合在一起,反复推究探索。如果仍不能彻底明白,便去看前辈的讲解。经读过第二遍,必须感到自身有所长进,才算有益处。
    朱熹读书提倡循序渐近,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力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语类》卷十)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释读]
    大体而言,读书的方法,首先必须读熟,使书中所方诏同出于自己之口,继之以审慎的思考,使书中所述之意如同出于自己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
    广泛观读,多方汲取,不如熟读而精思。
    熟读精思指学习必须遵循记忆与思维辩证统一的规律,即将两者结合起来:“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如何熟读精思呢?一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二是要反复阅读,三是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见《朱子语类》)


    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原文]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妍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指著毫。
    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
    [释读]
    凡读书时,必须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摆放,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期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也能自晓其义。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如不到,眼就会看不仔细。心、眼都不专一,却在那里高一声低一声地诵读,决然不会记住,记也不会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口岂有不到之理?
    凡是书册,都须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人江禄书未读完时,即使有紧急的事情,定要待将书掩束整齐后去做,这是最应效法的。
    凡是写字,必须拿着墨锭的上端,端端正正地研墨,勿使墨法警污手;手执笔的上端,呈双钩状写楷书,手指不得接触笔毫。
    凡是写字,不管写得是否漂亮,必须一笔一画地写,做到字体端正,笔画分明,不可潦草。
    《训学斋规》朱熹为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作,也称为“童蒙须知”。朱熹主张对儿童的言语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因此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五篇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其中自然不乏一部分繁文缛节,但也有合理的成分,有利于培养儿童形成谨严的学习品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00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