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喝茶》教案
【时间:2009/4/14 】 【来源:外研社网站 】 【作者: 外研社】 【已经浏览15269 次】

一、教学要求

1.要求掌握这篇文章的大意。

2.体会周作人所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3.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要点

1.掌握《喝茶》这篇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2.体会周作人散文中“闲话”的情趣和耐人寻味的“涩味”。

3.领悟《喝茶》这篇散文在思想内容、体式和审美追求方面的特点。

三、作者生平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

1901年周作人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上文学翻译、文学创作的道路。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新中国诞生后,家居从事翻译与写作。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和《风雨谈》等专集。自选的文集有《知堂文集》。

在人生派散文中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他们是“言志派”的代表。这一派的散文求取“闲适”的雅趣领军人物是周作人, 他说“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平淡自然”的散文,也就会给读者“闲适”的感觉。周作人《喝茶》等作品成为“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四、作家作品

1.       作品概述

周作人是现代散文大家,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多为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二字来概括。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中的“涩味”和“简单味”,尤为明显。他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知堂回想录》等。

其中《雨天的书》中的文章粗略分为四类:一,悼亡怀人,如《唁辞》《若子的死》《怀旧》等。二、闲适文章。如《北京的茶食》《鸟声》《故乡的野菜》等。三、“正经文章”,如《狗抓地毯》《我们的敌人》《与友人论怀乡书》等。四、读书“茶话”,如《读欲海回狂》《舍伦的故事》等。其中的某些篇目直接影响了周作人后来一些文学观、思想观诸如书信观、死亡观的形成。

周作人的散文闲适与对草木虫鱼风情习俗的叙写之间,也见于读书摘句之中。从新文化运动的前沿地带后撤,日渐醉心于草木虫鱼的生活。周作人的很多小品实则是读书随笔他以博闻作为写作的根基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材料造就其博识的意趣。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周作人散文观: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周作人散文风格: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

2.       重点作品

《北京的茶食》中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他同时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当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搨: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沁入读者的心田。 

五、本文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者处于退潮后的失望、苦闷时期,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到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求安慰”。所以,《喝茶》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闲适”的情趣,同时又充满着“涩味”,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

请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这篇散文,了解散文的文意,并体会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大体风格。

2.    课文分析

《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文章的大体脉络:

文章一开头,先由别人讲“吃茶”引发出关于日本的“茶道”。这看似闲笔,实则是首先要让人感到“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大有深意——可以“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紧接着,作者又大谈“喝茶以绿茶为正宗”。他有意说些对于红茶(特别是还要加食面包以果腹)很不以为然的话,就突出了饮茶的享受乐趣——“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这既显示了作者的主张和个性,从文章写作上来说,也是由开始谈日本的茶道进一步收缩紧扣到喝茶的主题。在此之后,才谈到喝茶应该有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器具,这样意趣也就一下升到了高潮。

作者在谈了他理想中的喝茶环境、器具、韵味之后,立即转到谈与喝茶不可分开的茶食。一般的人对此并不讲究,但从“美与和谐”的要求出发还是大有学问。作者历数了“吃瓜子”、“满汉饽饽”以及“阿阿兜”等之作茶食是怎样不宜,写了日本的“豆米的成品”是怎样因为“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尤其是各色的“羊羹”有着“特殊的风味”,然后谈到江南茶馆中的一种“干丝”,故乡名牌老店制作的“茶干”,以至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不但写的人不厌其烦,读的人也能感到津津有味。特别是作者在写这些“茶食”时,并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南京学生们吃干丝的吃法)甚至小吃摊怎样沿街叫卖,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不但写出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也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

本文的艺术特色:

行文洒脱,从容舒徐,体现出“闲适”的情趣。如“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喝茶时的那种悠然与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笔墨情趣于一体。形成独具魅力的“闲话”言志体的小品文。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和平恬淡的抒情特点、徐舒自在的语言表达形成周作人散文和平冲淡的风格。

3.  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作者写“喝茶”,看似闲适、恬淡,但引入日本茶道一节,探讨一下周作人笔下“喝茶”的深意。

周作人笔下的“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世界响了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其实从作者的行文安排上,道出了“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落寞与失望,时代的苦闷和内心的苦涩。在闲适中流露出一种内心的酸涩与伤感。

4.  相关评论

张菊香《周作人代表作·前言》中说:“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的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其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张思和《素瓷满芳绿  清淡意愈浓——读〈喝茶〉》中说:“周作人这篇小文《喝茶》,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六、练习

1. 选择题

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     

A. 周作人                               B. 俞平伯

C. 废名                                 D. 郁达夫

答案:D

2. 填空题

周作人原名  周櫆寿  ,字  启明  ,浙江绍兴人,中国  现代散文家  学者  ,著有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知堂回想录》 等。本文《喝茶》选自 《雨天的书》

3.  简答题

说说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周作人“闲话”的散文意味隽永,从容舒徐,其“闲话”在思想内容表现为“名士雅趣”,在体式上平和自然,就像《喝茶》,和闲话话题相宜的是文风的恬适闲逸,如话家常的“谈话风”。从审美追求上,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于一体,形式成了其独具魅力的闲话体“言志的小品文”。

七、研习与思考

1. 品味作家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答:周作人散文有“闲话”的情趣,又有令人咀嚼的“涩味”。“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既优游闲适,又落寞惆怅。隐伏其间的是“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失望于现实的时代苦闷和内心苦涩,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2. 人提出“单位意象”的概念,即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覆出现的观念(包括范畴)、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列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因此,从“单位观念(意象)”入手,进行多层次(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美学的)开掘,或许是人们进入作家思想、艺术殿堂的有效途径。试分析周作人散文中的“单位意象”和“水”的关系。

答:周作人的文章中大量涉及“风”、“雨”的意象,单文题注明“风”、“雨”的就有《苦雨》、《雨天的书》、《雨的思想》、《风雨谈》,等等。周作人在“风”、“雨”中感受着雨天的阴沉和风雨的苦寂。而这些单位意象里,都有“水”作背景的,《喝茶》中的绿茶是由“清泉”来沏,也离不开水作背景。“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一生,“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的性格、气质也影响了周作人的人生坐标和创作风格。他的散文澄明、清淡、情感温润,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与“水”已经融为一体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 周作人照片,见本文PPT

1. 周作人与孙子的合影,见本文PPT

2.《喝茶》中提到的三脚桥,见本文PPT

九、延伸阅读

雨天的书

 

周先生在《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象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这是《雨天的书》命名所由来。从这番解释看来,“书”与“雨”象是偶然的凑合;但是实际上这并非偶然,除着《雨天的书》这本短文集找不出更恰当的名目了。

这书的特质,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你在雨天拿这本书看过,把雨所生的情感和书所生的情感两相比较,你大概寻不出分别,除非雨的阴沉和雨的缠绵。这两种讨人嫌的雨性幸而还没渗透到《雨天的书》里来。

在《苍蝇》篇里,作者引了小林一茶的一句诗:“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他接着说,“我读这一句常常想起自己的诗觉得惭愧,不过我的心情总不能达到那一步,所以也是无法。”在《自序》里,谈到这个缺憾,他归咎于气质境地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象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丁敬礼说,“文之工掘,吾自知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我们读周先生这一番话,固然不敢插嘴,但是总嫌他过于谦虚。小林一茶的那种闲情逸趣,周先生虽还不能比拟,而在现代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得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他究竟是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如今天下文人学者都在那儿著书或整理演讲集,谁有心思去理会苍蝇搓手搓脚!然而在读过装模做样的新诗或形容词堆成的小说(应该说“创作”)以后,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一口一口的啜着清茗,看着院子里花条虾蟆戏水,听他谈“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二十年前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清波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却是一大解脱。

周先生自己说是绍兴人,没有脱去“师爷气”。他和鲁迅是弟兄,所以作风很相近。但是作人先生是师爷派的诗人,鲁迅先生是师爷派的小说家,所以师爷气在《雨天的书》里只是冷,在《华盖集》里便不免冷而酷了。《雨天的书》里谈主义和批评社会习惯的文字露出师爷气最鲜明,——尤其是从《我们的敌人》至《沉默》(九十五页至一百九十六页)二十几篇。这二十几篇文章未尝不好,但在全书中未免稍逊一筹。作者的谐趣在本书前半表现得最好。比方《死之默想》篇中有一段说:

苦痛比死还可怕,这是实在的事。十多年前,有一个远房的伯母,十分困苦,在十二月底想投河寻死,(我们乡间的河是经冬不冻的)但是投了下去,她随即走了上来,说是因为水太冷了。

这就是我所谓“冷”。他是准备发笑的,可是笑到喉头就忍住了。有时候他也忍不住,要流露在面孔上来,比方他批评反对泰戈尔来华的人说:

          这位梵志太翁无论怎么样了不得,我想未必能及释迦文佛,要说明他的演讲于将来中国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我实在不能附和,……我悬揣这个结果,不过送一个名字,刊几篇文章,先农场真光剧扬看几回热闹,素菜馆洋书铺多一点生意罢了,随后大家送他上车完事,与罗素杜威(杜里舒不必提了)走后一样。然而目下那些热心的人急急皇皇奔走呼号,好象是大难临头,不知到底怕的是什么。

这里他虽然好奇似的动了一动,却是还保存着一种轻视的冷静。

作者的心情很清淡闲散,所以文字也十分简洁。听说周先生平时也主张国语文欧化,可是《雨天的书》里面绝少欧化的痕迹。我对于国语文欧化颇甚怀疑。近代大批评学者圣博甫(Sainte Beuvc)说《罗马衰亡史》著者格邦(Gibbon)的文字受法国的影响太深,所以减色不少。英法文构造相似,法文化的英文尤其有毛病。中文与西文悬殊太远,要想国语文欧化,恐不免削足就履。我并非说中文绝对不可参以欧化,我以为欧化的分量不示过重,重则佶屈不自然。想改良国语,还要从研究中国言文中习惯语气入手。想做好白话文,读若干上品的文言文或且十分必要。现在白话文的作者当推胡适之吴稚晖周作人鲁迅诸先生,而这几位先生的白话文都有得力于古文的处所。(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我们姑且在《雨天的书》中择几段出来:

我从小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旧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书,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虽然,此亦属没有法子,我不必因自以为越人而故意如此,亦不必自因其为学士大夫所不喜而故意不如此。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不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雨天的书》第五页。

妻同我商量,若子的兄姊十岁前的时候,都花过十来块钱,分给用人并吃点东西当作纪念,去年因为筹不出这笔款,所以没有这样办,这回病好之后,须得设法来补做,并以祝贺病愈,她听懂了这会话的意思,便反对说,“这样办不好,倘若今年做了十岁,那么明年岂不就是十一岁么?”我们听了,不禁破颜一笑。——第三十三页。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间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甚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为丝,亦颇与茶相宜。——七十三页至七十四页。

稍读旧书的人大约都觉得这种笔调,似旧相识。第一例虽以拟古开顽笑,然亦自有其特殊风味。吴稚晖的散文有趣,即不外乎此。现在我们不必评论是非,我们只说这种清淡的文章比较装模做样佶屈聱牙的欧化文容易引起兴味些;任凭新文学家们如何称赞他们的“创作”,我们普通的读者只能敬谢不敏的央求道:“你们那样装模做样堆字积句的文章固然是美,只是我们读来有些头痛。你们不能说得简单明了些么?”

文学家们也许笑我们浅陋、顽固,但是我们都不管,我们有许多简朴的古代伟大作者,最近我们有《雨天的书》——虽然这只是一种小品。

                                                     载自朱光潜《雨天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88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