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孙绍振:杜甫在岳阳楼上的忧愁为什么博大?
【时间:2009/4/5 】 【来源:孙绍振的BLOG 】 【作者: 孙绍振】 【已经浏览5478 次】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意思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这好像是大白话,没有什么特别的诗意,有点煞风景。这在杜甫的诗中,好像不是个别现象。杜甫号称“诗圣”,往往不讲究开头,《春夜喜雨》的开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望岳》的开头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是很平谈的文字。律诗一共八句。一般说,每一句都不能轻易放过。但,这里却基本上是叙述,没有形容,没有夸张,没有抒情。当然,一开头就激动,杜甫不是不会,可是,总不能每一首,都一样激动,以平静的感情,以朴素的文字开头是不是也自有其魅力呢?杜甫对此等句式,好像有点偏爱。又如《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又如,《别房太尉墓(在阆州)》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都是很平静的,并不是很激动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的体裁,都是五律。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为什么同样是杜甫的律诗,七律就很少是这样的。如《登高》一开头,就是很高亢的调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廻”。五言诗虽然只比七言诗少两个音节,但是,其风格都是比七言的要高雅古朴得多的。这表现在文字上往往是朴素无华,在情感上则内敛,不事张扬。不轻易地激动,更不轻易以文彩取胜。故下面的句子: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岳阳楼并不高,只有两层楼,目力所及,是无法窥吴楚大地全貌的,可是,杜甫在这里却夸张地说,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天地也就是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字,并不华彩,却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得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这一句可能是受到曹操的《碣石篇》的影响。曹操的原文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

不过曹操说得比较朴素,用了两个“若”,是明喻,而杜甫,干脆就把假定性从字面上省略了。从修辞上来说,直接用了“坼”和“浮”,是暗喻。这个“浮”字,可能是唐诗人十分欣赏的:王维《汉江临泛》: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还只是波澜的涌起,造成城市(郡邑)的浮动的感觉,而杜甫却是乾坤,大地和天空日日夜夜地浮动。想像的气魄更为博大,这不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且是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情绪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这一联,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喝彩。《唐诗品汇》引一刘姓评家称赞这一联“气压百代,为一方雄浑之绝”(1)但是,杜甫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由历史到个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有关亲朋离异的,有关自己健康恶化的,这可能是小痛苦,但是,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而深沉了。当然,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而是诗人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战事,也就是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是,他随即又转向了他个人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他的情感节奏。《杜诗说》的作者说这首诗:“前半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这种“阔狭顿异”,也就情绪的大幅度起伏变幻,事实上也就是杜甫本人在《雕赋》中自我描述的“沉郁顿挫”(《新唐书》卷二百一)。在《登楼》中,则是: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动变古今。

他个人的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以“天地”的宏大空间,从“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加以充实其深度。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和宏大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的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也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但是,在注意到杜甫的精神空间的博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登楼》《秋兴》八首之一和《登岳阳楼》有明显不同,前者比较富于文彩,比较富于激情。而《登岳阳楼》语言则是比较朴素的,情感是比较内敛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除了孤舟的“孤”以外,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戎马关山北”似乎只是叙述,“凭轩涕泗流”,有点实话实说。但是,文字的平实,和内在情感的含量,恰成对照。这种特点,不是偶然的,联系到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望岳》(岱宗夫如何)也是五律,可以肯定,这是与杜甫所运用的五言律诗这样一种特殊形式有密切关系的。
   
    在唐五言律诗中,杜甫成就最高。不但和七言律诗相比,就是和五言绝句相比,五言律诗也以语言朴素,“忠厚缠绵”(四库全书总目,卷173)见长。杜甫此首诗作,古朴而浑厚。此乃唐诗上乘之作。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四中说:唐代五律,经过陈子昂、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典丽精工”,到王维、孟浩然、储光曦、韦应物的“清空闲远”,又经过高适岑参,“虽自成趣,终非大手”。除了李白以外,只有杜甫,“气象巍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而且认为,五律之“宏大”者,则以首为代表。(2)这个评价,也许有点绝对化,但,由之可以想像杜甫的五言律诗,在权威诗评家心目中的夫可匹敌的地位。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中,第127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4页。

 

    发表评论

    莱笙
    杜甫一生求仕,只混了个副科级,可是他的心境却堪称一品大员。国事家事心事,绞得杜副科长内心一直走样。于是,在杜甫诗作中,我就喜欢了他的这两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07-07-05 10:55:20)

    张万立
    抢个板凳,听课中……老师好!拜读了……欣赏!
    (2007-07-05 11:34:39)

    一苇
    孙先生笔下洋洋洒洒,可是晚辈通篇读下来,似乎还是没有很明白“杜甫在岳阳楼上的忧愁为什么博大”,感觉孙先生写岳阳楼,不过是个引子,倒有点和《欧阳修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样忧愁》一样,有文不对题之嫌。
    再给孙先生提个小意见,先生文中阴道明人高棅《唐诗品汇》中的内容,可是到参考书目里却变成了今人陈伯海的《唐诗汇评》,未知 是否先生忙中出错?
    (2007-07-05 14:48:27)

    新浪网友
    陈伯海先生把你说的《唐诗品汇》收在其中。没有出错。
    (2007-07-05 17:14:35)

    新浪网友
    文章明明直接点明用空间的宏大来表现精神的博大。从郡邑浮前浦的“浮”字,到乾坤、大地、与天空,相像的气魄,理为博大,不仅仅是湖面的浩淼起伏,而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把自己的精神放在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感情显得宏大,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这就是,杜甫的悲愁之所以博大的原因。这里,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
    (2007-07-05 17:20:37)
 
    吴清泉
    在中国的诗词长卷中,楼是其间不可或缺的景物和文字道具。“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而似乎自从王粲吟出那曲忧愁哀怨的《登楼赋》,楼这个人造景物就几乎成为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心目中忧伤悲哀的最好代言。“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王璨《登楼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的《登楼》如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此。眺目望景,也许当初古人在建造高楼伊始,绝非没有想到,会给自己后代子孙们平添如此那般千回百转的幽怨,当然也更没有想到会造就这么多字里行间充满忧愁的诗词歌赋来。这也算是一种歪打正着吧!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幸运了。
    (2007-07-06 09:06:27)

    旱舟
    一苇的点评是善意的,恭敬的。对一苇的一点看法,没必要马上由匿名驳复,堵塞言路有碍孙先生的大度,匿名也应为孙先生着想。这样让人看不惯。你这样简单加以解释,更让人狐疑,不回答也无人怨,回答起码也应由孙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还能让人们感受到先生的见解高深博大。反之,我也与一苇有同感,博大在哪儿,写天写地的外在咏颂,是否就衬大了忧愁的意境。匿名的解释未免牵强,我也认为大有不是小有文不对题之嫌,起码是孙先生大家太大未向学问不深者讲清楚,这毕竟是博克不是学术论文。供先生参考,祝先生健康!
    (2007-07-06 20:22:36)

    新浪网友
    毛泽东在岳阳楼上写的诗就是抄袭老杜的.特别是亲朋无一字.涕泪满泗流.
    (2007-07-08 01:23:36)

    吟啸山林
    引用解析很丰富,受益了!
    (2007-07-08 09:58:50)

    新浪网友
    好.我最喜欢杜甫了.
    (2007-07-08 13:26:44)
 
    一种境界
    楼主,典型的中文专业人士. 做的文章中庸, 平淡,毫无新意,附风作雅.最令人难受的是,到处引证,毫无自信.难道,假话加上废话,就成了真理了?最讨厌的是到处断章取义,动不动就来个"某某曾说过……", 而后俨然一副权威自居.中文系,要好好反省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了@!
    (2007-07-08 21:21:48)

    一苇
    呵呵,谢谢“旱舟”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关于《唐诗品汇》的问题,上面有位先生说陈伯海先生的《唐诗汇评》把《唐诗品汇》收在其中,所以没有出错。但是,翻过陈伯海的《唐诗汇评》的读者都知道,该书不是古人诗学著作的汇编,所以怎么可能把高棅的《唐诗品汇》收在其中?只不过是引到《唐诗品汇》中的内容而已。本身《唐诗品汇》是一部比较常见的书,孙先生为何要从陈伯海的《唐诗汇评》去转引呢?作为一篇博文,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孙先生既为知名学者,当知严谨永无止境,不是吗?
    (2007-07-15 23:57:39)

网络链接:孙绍振的BLOG

 

本站链接:

 

岳阳楼记中的三个

有理和无理之间的曲折之妙——《如梦令》赏

无处可寻,无可奈何的忧愁——读李清照《声声慢》

散文中的柳宗元——以《小石潭记》为例

欧阳修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样忧愁?

李白的三个幻想

李白:没有忧愁的岳阳楼

看不见、听不到的喜悦——读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在岳阳楼上的忧愁为什么博大?

杜甫诗歌之顿挫”——《登高》赏析

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读边塞诗两首

《再别康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夜雨寄北》赏析

朗诵和默诵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批判(孙绍振)

母语教育的忧思和希望(孙绍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380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