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时间:2008/12/20 】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 【作者: 杨坤道】 【已经浏览8697 次】

内容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初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首先简短回顾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分析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教育质量滑坡等。

    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办法等。以期引起有关管理部门、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而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问题 解决办法


引  言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大学生见识,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在我国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课程,又经历1913年、1938年、1943年几次变革,大学语文成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傥、魏建功、卢冀野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

    建国后仍设此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编的教材。此后不久便长期中断,直到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重新开设的大学语文课一般都采用徐中玉主编的教材,直到9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始自编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学在各高校的开设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总的来看,自1978以来,我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培养和提高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教育质量滑坡等。

    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小而言之,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而言之,会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宏图的实现,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因此,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中文系教授(特别是长期从事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授)纷纷写文章、发表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谈论问题,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18日)上发表题为《“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中提到大学语文应该“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毛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做了精辟概括,他还分析从学生、学校、教材、学分等方面分析了大学语文陷入困境的原因,并简单谈了对策;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长期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撰写了很多文章从教材、教法、课件等方面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改革;2003年10月在温州师范学院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3年年会”上,吉林大学刘中树教授谈到中文学科应注意“以人为本”的观念,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总结大会的三个议题:不同类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教材改革;中外教材改革;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并说明面对二十一世纪,高校应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不同改革,结合本土实际大胆改革。为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论文结构

    该论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短回顾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历史,然后结合问卷调查和报刊资料分析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学科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缺乏特色;教学时间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等。

    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查办法等。以期引起有关管理部门、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而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大学语文教学情况又比较复杂,故论文难免有粗糙、疏漏和偏颇之处,恳请诸位师长和同辈赐教指正。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1、大学语文教学历史的简要回顾。20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等学校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课程,又经历1913年、1938年、1943年几次变革,大学语文成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傥、魏建功、卢冀野等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建国后仍设此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编的教材。此后不久便长期中断,直到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重新开设的大学语文课一般都采用徐中玉主编的教材,直到9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始自编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学在各高校的开设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总的来看,自1978以来,我国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培养和提高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2、令人堪忧的现状。大学语文的开设在我国高校己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时期,历史己经进入崭新的21世纪,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于2004年11月份在武汉地区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汉大学等10所高校随机选取1000名大学本科在校生作了一份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问卷879份,其中男生467份,女生412份,文科学生471人,理科学生408人,问卷涉及文理科共23个专业(其中文科13个专业,理科10个专业)。从统计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结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确令人担忧。这里仅列举几组数据和文字反馈信息:

    (1)、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的占19.%7,二级乙等的占6.%2,三级甲等以下的占19.%3,一级乙等以上的占1.1%,没有参加测试的占53.%6。

    (2)、调查“你是否坚持练钢笔字或毛笔字”显示,“上大学前练,现在不练”的占8.9%,“上大学前不练,现在练”的7.3占%,“一直在练”的9.4占%,“偶尔练一练”的占44.%1,而“从未练过”的占30.3%。

    (3)、调查“教师上大学语文时用多媒体吗?”统计结果为“经常用”的占24.4%,“偶尔用,,的占25.7%,“从未用过”的占49.9%。

    (4)、从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来看,10.9%的学生是为拿学分才学大学语文,30.8%的学生对大学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7.7%的学生不喜欢大学语文,50.6%的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一般。

    (5)、大学生自己评估大学语文成绩优秀的占18.1%;良好的占41.3%;合格的占35.2%;不合格的占5.4%。

    (6)、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摘录:a、教材内容太陈旧,全是高中学过的东西,上大学语文课就是“炒剩饭”;b、教师应多一点激情,普通话更标准一点;c、利用现代科技,增强课程的趣味性;d、大学语文课太少,几乎被忽略掉,不应该啊!e、教材要及时更新,教学时间延长,教师不要纯一色的教书匠或怨妇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拘形式。

    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不断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留学生大多对汉语兴趣盎然,例如HKS(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到去年底截止,己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万多人参加了这项考试。①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庞德对中国的哲学、文字、绘画和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当他看到中国的繁体字“东”时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幅美丽的图画—太阳(日)从树林(木)中升起。他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直接用意象叠加的方法翻译成英语(A)teoekerow,(the)moon(15Seenabove?by?)thatehedinn.Footprints(are seenuponthe)woodenbridge,给他的读者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当别人问他是怎样创造出如此美丽的诗行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没什么,我只是将‘美丽’用另一种方式进行排列”。②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汉语教学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质量不断地滑坡。一是大学生上大学语文课不积极。某校大学语文课,离上课仅有两三分钟,四十多人的班只来了十几个人,大半学生没有来。四五分钟后,几个行色匆匆的学生向教室门涌来,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最后几排座位,等他们不慌不忙地坐下,大学语文课开始了。前面的位子空荡荡的,只剩老师孤独地站在讲台上。学生都低着头,沉醉于课外书的美好境界;睡眠不足的则抓紧时间好好养精蓄锐。老师的讲课,偶尔被一两个姗姗来迟的同学打断。老师一厢情愿地唱着独角戏,见大家身在曹营心在汉,心生一计,点名让同学回答问题。既让大家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又检查考勤,这是一石二鸟之计。“xxx,请问‘请示’的特点是什么?”“xxx病了。”一个同学挺身而出,替xxx打了个圆场。提问过后,大家又专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很意外,平静被打破了。一个女生突然起身走出教室,原来在上了大半节课之后,她终于发现自己走错教室了。③二是大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贫乏。连对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作家、作品都缺乏最基本的理解、识记和背诵,更不用说其他一般的作家、作品。据说,在一所高校,一位外教在黑板上写了一句孔子的话,问这是谁说的,全班居然没有人能出正确的回答。④三是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得令人吃惊。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说,问学生从理科大楼到北大西门怎么走,结果没有一个能说得既简洁又准确。⑤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忧心忡忡地说:“我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信封,也不会写信,不会写报告,不会写公函。”另一位教师则说:“我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千字文章,不得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的情况,结果95%的学生做不到”。⑥四是新闻、中文专业的学生的表现也令人大失所望。某大学四年级新闻专业本科生招聘进报社后写的一篇新闻稿漏洞百出:

    本报讯(记者xx)昨天晚上,沙区小龙坎报刊亭遭一伙不明身份的人偷窃,报亭内几十本杂志,神秘失踪。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此事。据附近一位老住户讲,事发当晚,她听到楼脚发出一阵巨响,好像感觉玻璃被打烂了。后又听到有人,}肖悄说话,估计有人在偷东西。老板娘张女士悲痛万分,发势要抓住这一群歹徒.“这些人早晚要受处罚。”张说。第二天,民警在现场查看、取证、工作有条不紊。张感激地说:“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相信你们一定会查过水落石出。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民警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民警说完转身离开,张向他招手说,“谢谢你,欢迎你下次再来.”⑦

    短短278个字,出现的错误和毛病至少有六个方面:a、方言词滥用:“遭”应换成“被’,;“楼脚”应换成“楼下”;“打烂”换成“打破”;b、标点符号误用:“报亭内几十本杂志,神秘失踪。”当中的逗号应去掉,因这个句子不长,主语谓语之间不必用逗号隔开;“民警在现场查看、取证、工作有条不紊。”“取证”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因顿号连接的几项一般应是同一类型的词语,而“工作有条不紊”是主谓短语,“查看”、“取证”是动词;c、错别字:“发势”应改为“发誓”;“查过水落石出”应改为“查个水落石出”;d、前后文意不通:“一阵”改为“一声”更好,因打破玻璃声音不会延长很久,况且贼人既然是悄悄说话,也不可能明目张胆长时间弄出太大声音;“悲痛万分”用词不妥,丢掉几十本杂志是不会如此悲痛的;“发誓要抓住这一群歹徒”也不大可能是失主所为,因为不是她自己去抓;“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这句话的前边应有过渡句,联系才紧密;“好像感觉”改为“感觉好像”更合适;e、哆嗦:可以去掉“民警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f、画蛇添足:“民警说完转身离开,张向他招手说,‘谢谢你,欢迎你下次再来。”,可以去掉,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在大学中文专业,不仅本科生的语文素养偏低,就是研究生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一所大学的一位古典文学文学教授给文学院一年级研究生上“中国古代文化与典籍选讲”的课,听课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学生共160多人。这位教授问何谓十三经,只有一位同学完整地回答出来。问到何谓二十四史,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全答对。而问到有谁从头到尾读过一位古代作家的全集时,只有一位女同学说她读过陶渊明的全集,其他同学立即对这位女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这位教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陶渊明集》很薄很薄。

    总之,调查统计数据和上述种种迹象无不表明,我国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确令人担忧。

二、纷繁复杂的原因

    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确存在明显的差距。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培养的学生直接就分配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去做编辑了,现在一个硕士生也未必合格。”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本科毕业大学生至少学了16年的母语,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如此令人担忧呢?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应该说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既有历史的远因又有现实的近因,既有客观现实的外因,有又学生主观方面的内因,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初中、高中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回顾、考察我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这“令人堪忧的现状”与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所受的语文教育有一定渊源关系。当今这些大学生上学之始,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时期,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就是力量”等正确认识的推动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大力气狠抓教育质量,各中小学校长均视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夕,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主管领导对教师业绩的考核往往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核心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的认识偏差,系统、全面的评价考核体系尚不完善,教育科研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以简单量化的方法,以一次(或几次)考试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红分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优劣,并把评判的结果与学校的评先评优、教师的评模和晋级直接挂钩。由此导致了全国上下长时期的、愈演愈烈的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直到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前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应试教育”的弊端才逐步开始得到正视。然而,直到现在,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教师中,“应试教育”的倾向和做法还或多或少地存在。

    中小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从教材来说,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一些教材内容陈旧,规训、教谕的东西多,富有人文关怀的美文少,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学生接受的需要。例如:在世界各国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的上个世纪末,我们的教材里还有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吴伯箫的散文《猎户》,把董昆歌颂为“打虎英雄”;从《水浒》里节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竭力渲染鲁达三拳怒打郑屠夫: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确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拔儿,一齐响。”缺少人道主义观照。

    从教师方面来说,墨守成规,不敢越《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雷池半步。学生回答“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而不是水)”遭到了老师不假思索的否定,学生用“难过”造出“我家门前的小河很难过。”的句子被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地判为O分,学生说“‘深蓝’走象棋赢了世界象棋冠军,真是奇迹!”教师如听天书,不知所云。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几年甚至十几年内“春风不度玉门关”。重语文知识“填鸭式”的灌输,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少初中、高中教师至今还在用方言教学,长此下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他们以后步入更广阔的交往天地,与陌生人交往必然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障碍。写一手好字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很少有学生再练习钢笔字、毛笔字(有的甚至从来没有练习钢笔字、毛笔字),不少大学生写的字简直是春蚓秋蛇。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落千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艺术手法),把一篇“美文”支解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看小说,哪怕是中外名著,只要考试大纲没有提及,轻则会遭到老师“善意的”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阻,重则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学生的阅读面非常狭窄。至于说诸如故事会、节日采风、诗歌朗诵、书法展、成语接龙、灯谜竞猜、对联巧对、演讲比赛、专题辩论等语文课外活动更难见到。客观地讲,任何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全面地发展,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精神也的确令人钦佩,只是“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无形地扭曲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服膺事与愿违的原则与方法,在不断地苦恼自己的同时也苦恼了学生,苦恼了语文教学这一块土地。

    从学生方面来说,老师的观点即是真理,习惯于一种思维模式,不敢也不会对传统的观点、经典作家作品作哪怕一点点质疑。考试之前,废寝忘食的背诵老师的讲义和相关资料,从词语解释到分段,从概括段落大意到归纳中心思想,从课后练习到单元基础训练,从老师的下水作文到优秀作文选编。于是在同一个考场的学生作文中,虽没有出现抄袭等舞弊行为,但出现两篇(或两篇以上)十分相似或完全相同的“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父母均健康地活在人世间,为了取得感人的震撼,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安排”一方或双方长期患病或英年早逝。新八股文比比皆是,说心中事、眼中景、意中情的作文凤毛麟角。学生大量的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模拟训练中,越学越乏味。

    从考试方面来说,“一卷定乾坤”的考查方法由来己久,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把它作为现实中最为客观、公正的一种评价方式,本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再说,由研究专家、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命题组反复斟酌的命题,其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确有目共睹。但注重客观性评分标准的高考体制不利于主观性作文的自由发挥,并且但阅卷带来的问题的也不容忽视。参加高考语文阅卷的老师反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多数阅卷教师往往不得不在40秒钟左右要评阅一份高考作文卷,这种速度背后给广大中小学作文教学以什么样的导向,以此对广大中小学作文教学施以怎样的影响,不得不令人深思。《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9日《读书周刊》报道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覃璐璐和唐宾“博览群书,很有思想,文笔漂亮”高考语文却考得不好,而相当数量的学生“除了教科书外,基本没读什么课外书,高考语文成绩却并不差”,这一“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反常现象除了与学生考试时临场发挥的好坏有一定关系外,更多的恐怕是与考试命题、阅卷等直接相关。记得陈寅烙当年出语文试卷要求学生对对子,“孙行者”不少学生对出了“祖冲之”、“陶行之”等,这类题目所占比率不大,但其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至少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思、反复比较、甄别的能力。

    2、大学语文教材、大纲和教参存在种种缺陷。自1978年全国高校设立大学语文课以来,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材跟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思路雷同,普遍老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据报载,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数量有100多种,笔者的抽样调查统计也达9种。然而,除少数教材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大学语文教师的好评外,多数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如有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已选用,有的甚至是初中课本就选用了的。大学是中学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在课文的深度、广度、难度上,理应体现出这一区别。出现这一情况,说明编者对中学语文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对课文深度、广度、难度的认识和把握也不尽得当;有的容量偏小,学生根本“吃不饱”;有的容量偏大,学生“啃不完”等等。全国没有统一的权威教材,各省市甚至各高校各自为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但没有积极推进当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相反还带来不少的疑惑和混乱。笔者的调查显示,从对教材总体印象来看,学生认为优秀的占1.%5,较好的占24.4%,一般的占56.%6,较差的占17.%5;从教材的容量来看,学生认为适中的占50.2%,偏大的占18.%7,偏小的占31.%1;从教材所选的内容来看,全国也没有权威的教学大纲,教什么,怎么教,全凭学校和教师说了算。

    具体地说,有的教材中对一些古典诗文的注释,存在不少欠妥之处。例如:《与宋元思书》中有“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句。编者对“负势”的注释是“指凭借着山水的气势”,这就把“寒树”当成“负势”的主语了。其实,这里各分句的主语都是“高山”;如果“负势”的主语成了“寒树”,后几分句的主语也只能是寒树,但说“寒树”“千百成峰”是不通的;对《归园田居(其一)》中“虚室有余闲”的“余闲”编者注释为“很多闲暇时间”,等于把“余闲”解做“很多”,这是不妥的。其实,“余”就是剩余,多余,这里当指劳作之余,与“学足三余”的“余”大致相当,而不是“很多”。对“虚室”,编者注释为“静室”,也有欠妥当。虚就是空,是相对于“尘网”中的喧嚣扰攘而言的;《山居秋螟》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编者解释说:“《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是说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秋天的景致也是很好的,王孙完全可以留在山中。”这里,编者误解了《招隐士》的原意。《招隐士》中,作者用“春草生兮萎萎”“虎豹斗兮熊黑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等语,刻意渲染了春天“山中”的险恶、恐怖,以此呼唤王孙归来。因此,“随意”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是秋天了,)与“春芳”有关的山中的险恶、恐怖都已随人(自己)意消歇,所以,王孙(我)自然是可以留连山中的;对《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中的“宛转”,编者释为“缠绵徘恻的样子”,这是不大合适的。六军不发,玄宗无奈,只得从陈元礼所奏,使高力士绕死贵妃。此处“宛转”当同“展转”(辗转),是形容贵妃死前痛苦挣扎、扭曲翻转的惨状。⑧

    除了注释部分,书的评析部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编者的注释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杀匈奴甚众,却被削职,冯唐为之辩白,文帝即派其持节去赦免魏尚。”应补充的是,魏尚是因报功时多报六颗首级的小过而被判了刑的,冯唐向文帝进谏后,文帝“复以为云中守”。在注释下面的评析中编者说,苏轼“以冯唐自比,表明报国之心甚切”。其实,这里,苏轼不是以冯唐自比,而是以魏尚自比。苏轼本在朝廷为官,因与王安石分歧严重,卷入了变法和反变法的激烈斗争。为远离是非之地,苏轼自请离朝,后历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宫。该词“何日遣冯唐”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正是表明了他希望朝廷不计其小过、恢复对他的信任,委以魏尚般的重任。

    教参也存在瑕疵。《错斩崔宁》入选一种《大学语文》精读篇目,这篇宋元话本小说作为文学的精品是当之无愧的。宋元时期,说话艺人口头演说的有历史故事,也有社会新闻。《错斩崔宁》的故事,属于后者,现实针对性相当强烈。编者在教材简析中概括其主题为:“小说通过两个善良青年屈打成招无辜被杀的冤狱,谴责了草营人命的昏官庸吏,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教参》亦指出:“……揭示出冤狱形成的原因。其间,虽不无揭示主观臆测严重的意旨,但昏官误审,乱杀无辜,却又不仅是个思想方法问题,作者情不自禁地以故事叙述者的身份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指出:冤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昏官庸吏草营人命,率意断狱”(其配套《教参》第245一246页)。“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断出来。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小说插入这段议论,确是生花点睛之笔。但我以为,如果我们今天的读者和《大学语文》的编者,对这篇小说的认识仅停留在宋元评话艺人的水平上,那又未免显得太“小儿科”了。《错斩崔宁》的故事流传很广,建国以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十五贯》广泛上演,几至家喻户晓。人们以前都是将其主旨看作揭示主观臆测的严重危害性的。《教参》能指出“昏宫误审,乱杀无辜,却又不仅是个思想方法问题”,这显然较之前人认识前进了一步;但遗憾的是,编者并未能循着这条思路继续深入探究下去,而是浅尝辄止,只在真理的大门之前简单地瞄了一眼,就赶紧缩回去了。如果崔宁与陈二姐不是生活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两人偶然相遇大白天同行,如何就能被人平白怀疑,并当奸夫淫妇“勒啃”拿捉?你听,那两个赶来拿人的邻舍不就这样对崔宁发话么:“若是没有你在此便罢;既然你与小娘子同行同止,你须也去不得!’’如果崔宁与陈二姐生活在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他俩必定会聘请能言善道的律师为其辨白冤情,详细解说刘家失去十五贯钱与崔宁卖丝所得十五贯纯属巧合,两者并无必然联系;将崔陈二人定罪并无足够证据。而崔陈二人也会在公开审理时高声喊冤,并向社会公众揭露府尹对他俩动用酷刑屈打成招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引致上司和舆论介入干预,崔陈冤情得申,昏官庸府尹被罢官查办!没有律师为他们辩护,也不准他们为自己申诉;没有舆论的干预监督,也没有法律系统内部的严格审核相互制约;没有法治社会的一般征象,更没有“无罪推定”的法理原则——一句话,没有完善的法制,只凭“人治”,任由昏官胡乱断案,崔陈二人怎能不屈死?!冤狱怎得不发生?!窃以为,这才是《错斩崔宁》小说所写冤狱发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舍此之外,全为枝节,教育者应该舍弃枝节,顺藤摸瓜,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⑨

    3、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的任务、作用作出了简洁的概括,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大,而谓大师之大也。”教师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对一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科研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里《大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情况如何呢?笔者的调查显示,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26.4%,35至45岁的占53.4%,45至55岁的占15.3%,55岁以上的占4.9%;从学历层次来看,博士占24.1%,硕士占46.5%,本科占20.3%,本科以下的占9.1%;从学生的总体印象来看,认为教师教学优秀的占17.6%,较好的占40.4%,一般的占33.3%,较差的占8.7%。应该说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还比较合理,但为什么学生满意率不高呢?业内人士透露,教大学语文的教师在中文系的队伍里算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大学非常强调科研结果的条件下,这些教师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大学语文课程不断地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减弱,大多数资深的教师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位博士生导师谈到别人听说他也教大学语文,大惑不地问:“您还教大学语文?”一般来说,很多教师不愿意教这门课,多数教师教了几年大学语文后纷纷转岗,因为教这门课还意味着没办法评职称。从事现代文学教学的可以评现代文学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可以评古代文学教授,教大学语文的怎么办?少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教师往往出于一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良知。学校常常把此类课程排给经验少、教学能力相对差的老师,承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总体力量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质量。

    4、学科日益边缘化。近年来,大学语文尽管己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大学语文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某种权威性,也没有像英语四、六级那样的强势性,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般学校的大学语文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一学年,有的学校甚至更少,一般每周只有2节课。大学语文的学分权重也低,政治学科有3个学分,英语有4个学分,而大学语文才2个学分。学校领导和一般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也不够重视,大学语文便越来越边缘化并造成恶性循环。

    5、教学方法和考查模式的不适应。实践早己证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媒体巧妙合理地综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的调查“教师上大学语文时用多媒体吗?”,统计结果为“经常用”的占24.4%,“偶尔用”的占25.7%,“从未用过”的占49.9%。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凭一份讲义、一枝粉笔、一块黑板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多数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授之以渔”,没有讨论,没有交流,没有学法指导,不用幻灯,不用录音机,不用多媒体,更谈不上有计划、有组织的举办读书小组、辩论赛、诗歌朗诵、话剧等课外活动。笔者的调查发现,学生反映经常开展上述活动的占18.6%,而81.4%的则很少开展或根本未开展上述活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导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极不理想。而一些学校对大学语文的考查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有的考试题目完全是教科书上的原题目,或是教师的讲义,没有延伸,没有变换任何形式和角度;有的更简单,只要求做一篇与大学语文有关的论文即可;还有的在考前给学生划窄得不能再窄的考试范围。于是,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做笔记、消化、反复练习、运用,只是在考试之前花几个晚上强记、狂背,考试即可轻松过关。

    6、学生主体方面的问题。

    一是实用主义的功利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逐渐深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带来一些变化,重视理科而忽视文科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好找工作而且待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现在我国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在理科班就读的学生明显多于文科生,而各大学每年招收的理科生的数量也比文科生多得多。在高中阶段,理科学生大多对语文兴趣不浓,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才不得不学语文。由于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的等级证书是毕业后找工作必须的敲门砖,而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语文水平直接关注的较少,所以大学四年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清晨大学校园的树林里琅琅的读书声90%以上是读外语,而读中文经典的寥寥无几。一些大学每周四、周五两晚上的英语角热闹非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很少人去过问大学语文。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特意将大学生花在学英语和大学语文上的时间、购买资料的费用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41.6%的学生早晨读英语,而只有12.8%的学生早晨读大学语文的经典名篇;58.5%的学生买英语学习资料花的钱比买中文资料花的钱多。

    二是认识上的偏差。不少大学生认为汉语是母语,中文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不必把精力花在语文上。有的人认为,语文仅仅是个工具,大体上掌握就行。也有的认为,高中毕业时对语文掌握得差不多了,大学语文只是“高四语文”,可学可不学。很多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不明确,笔者的调查发现,有10.9%的学生是为拿学分才学大学语文,30.8%的学生对大学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7.7%的学生不喜欢大学语文,50.6%的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一般。

    三是先天的不足。现在的大学教育己经不在是精英教育,由于不断地扩招,大学的入学门槛有所降低,不少学生“大学前”的语文知识积累相当贫乏,综合能力较差。一位高考阅卷教师谈到,在做“古诗文经典名句”填空题时,不少学生常常因错别字而失分。更有甚者,有一位考生在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后居然填“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四是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不是一墩而就的。光靠一学年的课堂学习而没有课外持之以恒的大量的读写练习,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笔者的调查“你是否有记日记的习惯”发现,“上大学前有,上大学后没有的”占19.5%,“上大学前没有,上大学后有”的占9.2%,“一直有”的占22.4%,“一直没有”的占38.7%,周记的占10.2%;问到“你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吗?”,回答“读过其中一部”的占22.3%,“读过其中两部”的占21.5%,“读过其中三部”的占12.6%,“全部读过”的占4.9%,“一部也没有读过”的占38.7%。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投入远远不够。

    五是语言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交通、通信等越来越方便,与此同时,大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也悄悄的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少在校大学拥有电脑,上网也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手机,亲朋好友之间的短信交流也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书信、留言等传统的联系方式自然相对减少。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经常与家人和亲戚朋友联系、交流的方式中,书信占25.4%,电话占77.3%,E-mail占15.2%,QQ占26.1%(有交叉情况,如几种方式都用)。很多文学爱好者都喜欢读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书信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对写信人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其他应用文不可取代的作用。经常写信,不仅可以锻炼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书法水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写手生,三天不念口生”的谚语告诉我们经常练习是牢固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的有力保证。电话、E-mail和QQ方便现代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应用汉语的机会,文化语境的变化给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六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很多同学学习大学语文不讲究方法,课前不预习,上课做笔记不认真,有问题既不与老师联系,又不和同学交流,课后又不及时复习,该背诵的没有背诵,该练习的没有练习,学习成绩当然难以提高。笔者的调查发现,上课前经常预习的大学生占仅28.1%,早上经常诵读大学语文经典名篇的仅占12.8%。

    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们什么?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应该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同时也要给学生语言文字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已确立的要义。然而不到百年,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竟然成了艺术的屠宰场、情感的死囚牢和方法与技巧的教条。这不能不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现在是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拯救大学语文的时候了。

三、积极应对的策略

    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从远古的圣贤到共和国的三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语文问题。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母语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消灭一个国家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消灭该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中国人至今还痛心疾首当年日本人在东北实行“不准学汉字,不准说汉语”的愚民政策,侵略者头目昭田龟二曾说,“派100名教师去教中国人学日语,效果可能比派100个师团去镇压更管用。”

    像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这样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师,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不写小说,不写文言文,但不能丧失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感知能力。当今中国可以不要二三十个“少年天才作家”,但急需亿万能够正确使用汉语的青少年!

    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敏锐意识及时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次问题,也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正处于时代转型之中。自然科学中心主义、单纯技术主义的倾向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各高校在课程改革的规划中,语言、文学乃至传统文化的份额都应得到提升。拯救语文,就是拯救中华文明,拯救炎黄子孙圣洁的心灵和智慧的大脑。全社会(特别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应该重视、关心、支持大学语文教育改革,共同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

    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成立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和各省、市大学语文教学分会,由知名教授担任会长,创办大学语文教学专刊,团结和组织全国各地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广大教职员工,给教师提供发表论文、交流经验的舞台,推动大学语文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制订大学语文的考试大纲,规定大学生最低限度必须阅读中外名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学语文甲、乙、丙三级等级考试。

    重视大学语文,在制定规划时,增加大学语文的学时,要增加大学语文的学分权重,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待遇和经济待遇。学校在制定毕业生推荐表时,大学语文成绩一栏千万别疏漏。各用人单位在签订合同时,要着重考察一大学毕业生的大学语文成绩,在审查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的同时,也看一看毕业生的大学语文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看他们打印的自荐书的同时也看看他们的书法水平究竟如何。

    2、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

    现在大学语文教育的缺失,实际上是结构性的缺失。目前急需一种科学的课本能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一个大学生从18岁跻身高等学府,到22岁本科毕业,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他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的教程,而现在的大学更像是“职业培训所”,家长们关心的也只是孩子身体的发育,其精神上的发育却往往被家长和学校所忽视。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大学语文教材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就是情趣层面,唱歌、跳舞、发短信都是这一层面的;第二层面是系科设置,比如文学鉴赏课、参加管弦乐队等;而第三层面,也就是最本质的层面则是精神和
灵魂层面,这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应该蕴涵的真正的人文教育。

    为了切实搞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由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会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地、广泛地征求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同步训练习题集、教学音像资料等),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应使大学语文具有以下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其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五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应选优秀的文学精品,应是三千多年中国文学精华的荟萃;六是要具有开放性,要把外国经典文学名著列入其中,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

    为了实现上述几个期望的指标,让学生在最少的课时里取得最大的收获,能大大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教材的内容应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实用性等结构特点。

    所谓系统性,是指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文论家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考虑到不宜过深、过长、过通俗以及不与中小学重复),尽量选入。使学生学完“大学语文”,连同中小学已有的知识,能大致勾画出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轨迹。而外国文学作品则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精选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从而使学生对外国文学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网络式,是指内容上的交错:每个小单元的主要课文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同时,附编的内容却按题材的专题跨时间编排,使学生读完本书后对一些重要题材(如爱国、咏史怀古、山水田园等)文学作品的历史概貌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提高其人文精神。

    所谓立体化,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作家为重点,选择他们的几篇代表作作为详讲内容,在附录中又精选他们的其他代表作,从而做到以一两篇带数篇并进而知其全人;又由重点作家推广而至一个个或题材相同,或创作相近,或风格近似的作家群。书后附有“中小学己学篇目”,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梳理”并“激活”旧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较少的时间,取得显著的效益。

    所谓大信息,一是指内容信息量要大,选编篇目要多(以满足学生阅读为宜),古文部分总量应超过中小学已学篇目之和(因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人文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我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献及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和人格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深入认识和挖掘,对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二是学术信息量要大,各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使学术视野十分开阔;三是理论信息量要大,每单元均应附有“总论”、“集评”、“汇评”等,辑录历代名家的精到评语,精辟见解,且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让学生得到高峰体验;四是文献信息量要大:每单元均应附有参考书目和文学史年表,全书还应附有总参考书目,《教学参考资料》中还应附有补充参考文献,尤其是重要论文目录,可供师生从网上或图书馆检索、查询。

    所谓实用性,就是要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种应用文的格式要求、文体风格特点,如礼仪书信、请柬谢柬、对联贺词、祭文悼词、合同协议、介绍信、自荐书、说明书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表达能力,力争作到“万事不求人”。

    《大学语文》教学辅导资料,尤其是教学音像资料,应针对大学本科学生由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的特点,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手段,将文字、图片、音像、声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文、诗歌的赏析。“大学语文”的文字教材和音像资料配合使用,应有利于老“教”和学生“学”。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教师学者化。

    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各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新时期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二是已经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当把成为名师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组建一大批学者化的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

    4、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终身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具体要做到:

    (1)、转换教学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近似于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绕教师转,结果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本身定位于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的特点为转变教学主体提供了方便,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老师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得少了、精了,难度反而大了。教材许多难懂得之处,教师满堂灌时不难回避,让学生提问,则不能再一问三不知,这对老师大大提高了要求。

    (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至少要有满足正常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一套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大量的教学光盘和优秀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制课件,以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贴近学术前沿。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很快,而当代文坛更是波橘云诡,而教材须几年才修订一次,且主编及编著者为自己学识及阅历所限,课本局部偏离学术前沿是必然的。这要求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关心文学研究动态,及时把自己和同人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去。有许多文学疑案,如孔子是否曾“删诗”,《国语》的作者为谁,《蜀道难》为谁而作,高适的《燕歌行》是否讽刺张守硅,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否真是李白所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写学习笔记,各抒己见。

    (4)重视方法教育,教育学生把新老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这样两句词“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要查其出处,排除其为唐诗、宋词中的句子后,不用苦苦翻检,运用音韵学及诗词格律知识,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乐》的结句,根据目录学知识,一查《历代诗余》马上可断定其为元好问词《清平乐》中的句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时时自觉坚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5)、重视写作教学。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让学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如教材中有一篇柳宗元《驳复仇议》,书中又附有陈子昂《复仇议》,教参中又附有韩愈相似的文章,三者所议之事相同或相近,立论不同,各言之有据,学生完全可以写一篇有关的驳论文,可以写这件事,也可以报刊上的一则有争议的报道写意见不同的驳论文,甚至组织一次辩论会。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应用文体写作的训练。台湾大学一贯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而大陆对此重视不够。由于平时缺乏严格的训练,不少大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不会写请柬,有的不会写自推荐书,有的甚至连情书都写不好,更不用说对对联,写悼词等。大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训练项目、定检查标准等办法,扎实开展这方面的训练。为确保训练效果,完全可以采用“一票否决”的措施,即:每次训练必须做到人人过关(没有过关的允许补考),直至过关为止。所训练项目中有一项没有过关的则视为“大学语文”这门功课不及格。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考查,才能确保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达标。

    (6)、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学好大学语文仅靠小课堂不行,仅靠几十节课也不行,还应与“大课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一是要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可开设了“唐宋词鉴赏”、“唐诗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赏析”、“诗词格律与创作”文学选修课,并开设“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还可以精心组织名家报告会、文学讲座,除本校教授的讲座外,还经常邀请全国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和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给学生作演讲,与学生座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大家的风范,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尽情地遨游,经常享受新鲜的“高能营养”。二是要与校园文化节活动结合起来。每年定时定期组织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大学语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是要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等,给学生一片自己的园地。四是要与有关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万里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是要与学习历史、哲学、美学、文化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5、改革考查办法,促进良性循环。考查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作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科学判断。学校和教师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情况创建一套健全的评价、考查体系,并事先告知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考查办法要力求作到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应采取平时考查、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考查的面要广,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能力的发展;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面,又要考查学生的写作量;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又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考查的方法要多样,既要笔试,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又要口试,考查经典名篇的阅读、识记和背诵情况。要坚决杜绝以往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仅仅以一篇论文作为依据的片面的考查方法,更要杜绝考前明显的或变相泄露题目的走过场的考察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和考查是严肃认真的,是科学规范的,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投入学习。

结  语

    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是一项事关重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各高校教师的创造性实践,需要有关方面积极支持,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规律的历时性,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一一解决。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专家、教授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开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诸如目前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等等,将有力地夯实未来大学生的语文基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的得到提高。从今年6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给大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也正在突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读本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去年秋天在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一些高校逐步试点开设“大学人文课程”。新出的这套人文教材分《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卷,涵盖中外近现代和当代200余篇经典人文佳作,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丰富内容,以“编者旁白”的形式,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介绍、评述、解说,提示学习者思考、疑惑及至忧虑,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该教材非常凸现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它里面有蒋梦麟、蔡元培、胡适三位北大校长论北大;有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件有王小波的“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有顾准的“民主与‘终极目的’”;有李昌平的“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有吴敬琏的“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有劳伦斯的“性欲与可爱”;有叔本华的“凡夫俗子批判”;还有刘平平的“我的父亲刘少奇”,董炳月的“靖国神社与日本人”;胡适的“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等等。这是中国高校中新锐的改革力量对传统格局的一次崭新突破。这门旨在提升现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课程将逐渐取代大学语文课程,并进入全国多所高校,全面启动“大学人文”课程的崭新实践。而由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朱寿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副主编编写的《高等语文》,集合了北大、南大、武大、北师大、清华、西北师大和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众多权威教授编写,也于去年9月份在全国30多所院校铺开试用。《高等语文》从调整“大学语文”只是为理科生补补课的定位开始,增加其人文成分,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生眼光、品位的养成,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教大学语文的老师来说,这教材也可以和他们的学科研究有所结合,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让更多的教授关心和参与大学语文教学,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引起各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现有的“大学语文”的改革。《高等语文》采用比较灵活的“拼盘式”结构,每一讲都有文选、导读与拓展阅读材料。共25讲,立足“语文”,但文选范围涵盖文史哲和科技等领域,包括《〈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翻译》、《通俗文学》等历来“大学语文”未曾收入的内容。选用该教材的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师资力量任选专题进行教学,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还有东南大学由王步高教授主编编的了《大学语文》系列教材自四年前陆续问世以来,影响与日俱增。前年该教材获得“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奖教材双重身份,该书己17次重印,前不久又由清华、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同济、武大、山大、北师大、吉大等著名高校均参加修订,相信其质量会不断地提高,采用的学校会越来越多,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会有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教学将取得积极的进展,并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过程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附录: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表

    学校_____________  性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就读年级_____  所学专业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

    1、关于大学语文教材
    (1)你所用教材出版社名称___________出版时间___________主编者______________
    (2)你对所用教材的总体印象:a、较差;b、一般;c、很好;d、优秀
    (3)你认为教材内容的容量:a、偏小;b、适中;c、偏大
    (4)你最喜欢的内容:a、外国文学部分;b、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d、其他部分

    2、关于教师
    (1)你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年龄段:a、35岁以下;b、35至45岁;c、45至55岁:d、55岁以上
    (2)你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学历:a、本科以下;b、本科;c、硕士;d博士
    (3)你对你的大学语文教师的总体印象:a、较差;b、一般;c、较好;d、优秀

    3、关于学生
    (1)、你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是:a、纯粹为了拿学分;b、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d、以上都是
    (2)、你学大学语文的兴趣:a、非常浓厚;b、一般;c、不喜欢;
    (3)、你每周大学语文的课时:a、1课时;b、2课时;C、3课时;d、4课时
    (4)、你在大学期间学习大学语文的时间:a、1学期;b、2学期;c、3学期;d、4学期
    (5)、你课外花在大学语文上的学习时间与英语相比a、大学语文占用的时间多;b、英语占用的时间多;c、一样多;
    (6)、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a、上大学前有,上大学后没有;b上大学前没有,上大学后有;c、一直有;d、一直没有e、写周记
    (7)、你是否坚持练钢笔字或毛笔字?a、上大学前练,上大学后不练;b、上大学前不练,上大学后练;c、一直在练;d、一直没练;e、偶尔练一练
    (8)、你经常与家人及亲朋好友联系交流的方式:a、书信;b、电话;c、Email;d、QQ
    (9)、你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吗?a、读过其中一部;b、读过其中两部;c、读过其中三部;d、全读过;E、一部也未读过
    (10)、你经常看报纸或杂志吗?a、是;b、否;
    (11)、你的普通话水平怎样?a、没有参加测试;b、二级甲等;c、二级乙等;d、一级乙等以上;e、三级甲等以下
    (12)、你有早起读英语的习惯吗?a、有;b、没有;
    (13)、你有早起读大学语文经典名篇的习惯吗?a、有;b、没有;
    (14)、你买中外名著及相关中文学习资料所花的钱与买英语学习资料所花的钱相比:a、买中文学习资料所花的钱多;b、买英语学习资料所花的钱多;c、差不多;
    (15)、你上大学语文课之前是否预习?a、是;b、否
    (16)、你校经常开展文学方面的讲座吗?a、是;b、否
    (17)、教师上大学语文课时用多媒体吗?a、经常用;b、偶尔用;c、从未用过;
    (15)、你是否经常参与读书小组、辩论赛、话剧、对联等语文课外活动?a、是;b、否;

    4、你的大学语文成绩如何?a、优秀;b、良好;。、一般;d、较差

    5、你对大学语文教材、教学时间、教师及其教学方法有何意见或建议?


    注释

    ①、参见《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央视国际,2004年8月17日。
    ②、根据2004年12月9日晚,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所作的题为《庞德与美国现代诗》的演讲整理。
    ③、同①。
    ④、同①。
    ⑤、同①。
    ⑥、参见黄蔚《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人民网,2004年5月14日。
    ⑦、《一篇惨不忍睹的新闻报道》,2004年n月10日《重庆晚报》第4版。
    ⑧、参见陈本俊《〈大学语文〉问题不少》,《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19日第三版。
    ⑨、参见王若谷《质疑〈大学语文〉之<错斩崔宁>》,《评论员文集——王若谷文集》,新华网2004年9月25日。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陈安湖、张国光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大学语文》,江少川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大学语文》,徐绍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张天来、徐同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大学语文音像教材》王步高主持完成,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年版;
    7、《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大学语文课外读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唐宋诗词鉴赏》,王步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0、《西方文学鉴赏》,田兆耀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大学语文集评汇评详注》,王步高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大学语文试题与答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13、《大学语文》,裘汉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大学语文》,黄鹤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大学写作》,孙有康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王步高,《江苏高教》2003.3;
    18、《让高校成为复兴中华传统诗词的主阵地》,《江南诗词》,2001.2;
    19、《〈大学语文〉与一种新的学习观》,《江苏宣传》,2003.6;
    20、《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全面改革大学语文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3.9;
    21、《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27、略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9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