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研究

冯歌:影响大学语文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
【时间:2008/12/4 】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月 】 【作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冯歌】 【已经浏览3438 次】

    摘要: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素,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文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主体作用;影响因素;对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及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象,例如,应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独创精神;任由学生自山发展,管理和引导意识淡薄,等等。这种现象的产生缘于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求对症下药。

    一、客观原因:外在因素制约主体作用的自主发挥

    1.大学语文课程日益边缘化,教师缺乏积极主动性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一直居于核心课程地位,语文教师也备受各方面的尊重。可到了大学,该课程己“风光不在”,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境况,教师也连带遭此尴尬。这种巨大的落差,影响了教师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大学语文不仅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主要表现为:(1)地位降格,名分消解。部分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将其由公共基础课降格为了选修课,甚至还有部分院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名称,而以“文学欣赏”、“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代替。(2)学分权重低,课时缩水严重。大学语文多为1到2个学分,课时已由最初国家规定的108个课时缩短到20-40个不等,而且还面临着为主要课程让路,进一步压缩课时的趋势;(3)教学投入偏低,软硬件不足,只能沿袭“口耳相授”的古老教学形式;(4)因缺少权威性和强势性,得不到学生的礼遇,即使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也沦落到了“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地步,逃课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门可罗雀”的悲哀景象。

    大学语文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与学科本身、社会环境和教师都有密切关系。(1)大学语文学科的独立性被淡化,造成教育目标一定程度的空泛和模糊。当前新兴的“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将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为一个开放的巨系统,承担了繁杂的教育责任,如文学、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思想道德、心理,等等,虽然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但正如湖北大学王勇副教授所说,“大学语文就像一辆载重卡车,它已超载10倍、20倍了!”(2)社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心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大学语文“短、平、快”效应不明显,同时受“母语无需学”观念的影响,造成多方对大学语文课的极度不重视;(3)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优秀教师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大量资历浅、学历低的年轻教师被指派顶岗,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课程不被重视,教师自然会被日益边缘化。因为学科独立性差,加之教师为胜任“大语文教育”的工作,需涉足前述多领域的研究,不易短期内产出明显成果,因而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教师没有研究方向,没有专业深度,他们不仅在申报科研课题、精品课程时不能与其他课程教师平起平坐,而且在晋升职称、评先等方面也会“矮人一头”。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造成部分语文教师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教学管理缺乏对语文教学机智的足够重视,教师丧失自主能动性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敏感性、能动性,即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素质和能力。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艺术,“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因而,旨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管理就应充分把握教学活动复杂、多变的特点,为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大学语文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情感特别丰富、有自我意识的学生,而且教学内容的涉及面相当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故而教学情况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出乎意外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大学语文需要相对弹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给教学实施留有自由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然而目前,我们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管理,针对上述要求的考虑尚不充分,影响了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对以计划性、定型化为特点的教案、教学计划、课堂设计等教学要素的准备与执行要求,详见下表1.

           表1  教学要素的准备与执行要求
    -------------------------------------------
    教学要素                每课必备,严格执行
    -------------------------------------------
    课堂教学计划实施               严谨
    每节课的完整性                 高
    教学密度                       紧凑、密集
    课堂设计                       系统和完整
    课堂教学                       按计划执行
    -------------------------------------------

    教学计划、教案、课堂设计都是教学预设,是一种可能,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大学语文课堂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突出,教师应拥有一定的调整教学计划、教案等的自主权利,以利于在“突发情况”面前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新课程资源,实现课程任务,而非只能机械地按课堂预设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主观原因:自身因素影响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1.错误认识教师价值,教师淡化指导责任

    当前的教改理念特别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我们在肯定这一理念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尊重的同时,也遗憾地发现部分教师过度抬高了学生的地位,贬低了教师的价值,从而推卸了自己的指导责任。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矫枉过正的倾向,笔者认为,这和教师文化知识权威地位被打破后,不能正确认识师生关系,不能发展自己有密切关系。由于大学生比中小学生更成熟,语文学科的涉及面更广,以及知识的习得方式比其他学科更丰富、灵活,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始料不及、解释不清的问题,甚至有时还需要求教于学生。有些教师并不能客观看待这种现象,也不能正确认识丰富多样的新师生关系,而是片面地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师生人格平等的表述,理解为师生专业地位平等,并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表述,狭隘地理解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惟一主体,而把教师置于从属地位,从而走向“学生中心论”的歧途。这种理念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出现大撒把式的教学行为:如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完全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在课堂管理中缩手缩脚,该管的不管,听凭学生信马由缩,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置可否,少有分析,任由学生游离文本、信口开河,等等。

    其实,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不惟一,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只是表现不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领、促进的主体。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教师不能迷失自我,放弃主体作用。况且语文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元的,但并不是无边的,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追求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希望改变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答案的状况,也是不能以淡化乃至取消教师的指导责任为代价的。其实,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不仅没被削弱,相反是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凭借自己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更好地承担主体作用,这无疑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功底、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强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与学生共同发展,构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

    2.片面理解教师职业形象,教师缺乏独创性

    所谓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包括道德、性格、气质、兴趣等内容。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职业形象定位,压抑了大学语文教师丰富、独特的个性的发展与表现,影响了其独创性的发挥。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实现社会个体化是教育的两个根本目标之一。正如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教师的个性鲜明与否也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广州近期所做的一项调查就显示,6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更认可个性鲜明的教师,认为从这些教师身上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大学语文课具有更突出的“人文性”的特点和要求,也因为语文教师个人的职业形象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个性更丰富,独特性更强,表现也更鲜明,应充分利用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实施独具语文特色的个性化教学。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给学生营建愉快乐学的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不同形式的“美”,并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学生身上,形成丰富独特的个性心理;再一方面也有利于灵活利用教师身上的“语文特质”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各具个性,各有所长,进行“错位发展”,凸显独创性。然而,由于受“师道尊严”等传统教师职业形象的影响,也由于当前的工作环境尚缺乏足够的宽松自由性,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不敢张扬个性,也不习惯表现出与“正襟危坐”有异的形象。于是,他们呈现给学生的就是整齐划一,严肃、沉稳的职业形象,表述的是众口一词的“大众话语”,传达的则是过度理性冷静的“成人”情感。他们个性的“泯然众人”,导致他们丧失了反思和独创能力,臣服于教参、教材,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歇斯底里”,不敢追求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最终将本应“鲜活”、富有“人气”的大学语文课演绎为流水线上机械、冰冷的“标准化生产”。

    工作生活环境封闭,教师显现“实践缺失”和“审美疲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由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既需要利用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引导学生实现“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的“审美”教育,也需要利用生活和工作的实践情况促进“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实践性”课程的直观具体化。就如同盲人很难准确描述大象的模样,语文教师也必须先期经历生活、工作的丰富实践和情感的深刻体验,才能真正拥有有效运用社会生活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都比较封闭,基本上是在学校与家庭两点之间活动,很少涉足语文教学以外的实践,也很少参加旅游、参观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休闲活动。长此以往,重复的教学劳动、简单的生活经历,匾乏的颐养休闲会使他们身心疲惫,感知麻木、想像力匾乏、审美激情不高。“实践缺失”的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满堂干巴巴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

    综上所述,在种种外制力与内在因素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师虽形似独立却神似木偶,这势必会使大学语文教学陷人一潭死水的境地。因此,积极寻找对策,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已成为当务之急,具体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弹性化教学管理,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拓展教师工作生活的广阔空间,鼓励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等等。总之,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广大大学语文教师还应通过自省、自励,不断充实发展自己,从而促进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光荣复兴。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成因及克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4-7.
    [2] 涂清发.语文教师职业理念的深层变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4-6.
    [3] 刑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责任编辑:罗红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研究基金资助项目(zhj0447)

    作者简介:冯歌(1974-),女,河南郑州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1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