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郭春萍:儒道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08/11/7 】 【来源: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 【作者: 郭春萍】 【已经浏览5062 次】

    摘要:本文以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儒家文化和强调顺应自然、畅扬生命自在、主张过一艺术化人生的道家思想为背景,具体探索《大学语文》部分选文和有关教学内容。

    关键词:儒道文化;大学语文;教学


  儒家与道家思想交互作用,模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了中华民族绵延流长的主流文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要能给学生以系统而全面的民族文化,即儒道文化的教育。本文结合徐中玉主编的1996年版《大学语文》篇目,来研究探讨《大学语文》的部分教学内容。

    一、儒家文化:庄严而伟大的使命与责任,自觉而高尚的品格与修养

    1.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儒学把个人放在家庭血缘关系中,进而放到宗法制社会中,本着为家族和整个宗法制社会和平兴旺、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个人尊严、价值和使命以及整个人生哲学。

    《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二,即多,即群体之意。《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云:“仁者,爱人”。儒学由亲亲推而及之整个宗法伦理社会,强调在群体社会中要有仁爱思想。当然这“仁爱”并非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而是要求每个人站在家庭血缘关系中、站在宗法制社会中所应该站的位置上去爱人,每个人都要本着为家族、为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的角度去立身行事。于是就延伸出为他人着想的“忠恕之道”:曾子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为“忠恕之道”[1]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2]。

    2.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儒学视家族与社会利益为最高的利益,所以儒学特别强调个人要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生要有益于人,死而闻名于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儒学提出刚健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的理想人格。

    3.美学思想

    既然儒学关注的是群体社会,其哲学观自然是强调中正和谐的“中庸之道”。反映在美学上,表现为两点:主张文以载道,艺术为教化服务。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并重。这一文艺观基本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

    下面具体探讨教学内容:

    《孔孟语录》是直接阐扬儒学精神的篇章,本文的教授应扣住儒家的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力求为家族、为社会作最大的贡献这一点分析孔孟关于珍惜时间、见贤思齐、身正令行、不以富贵违仁等语录的核心精神,使得在小学就接触过这些语录的学生在大学这一的学习阶段能血亲与社会、民族与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角度对课文内容能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

    宋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和宋词《洞庭青草》所抒发的主体精神都是在人生逆境时的品格修养和个人情志的坚持。来自社会底层的王禹偁高中进士时作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表达了从儒家经典得来的政治抱负。后历任各种官职,他一直都以国事为重,直言敢谏,一生三次被贬黜。王禹诗从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以通俗见长,意涉讽喻。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表达了自己在贬黜中坚持的是不羡世俗、不慕富贵高洁清雅的品格。张孝祥二十二岁中进士,因为上书请求审理岳飞的冤情得罪秦烩而被下狱,秦死后方获释。一生主张抗战,也因支持张俊北伐而被弹劾落职。《念奴娇·洞庭青草》表达的是自己坚持冰清玉洁的操守情怀,还有一份坚持抗战、永不屈服的豪迈气概。

    现代文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就是把儒学的“三不朽”说扩而广之。说人人的行为实际上都给社会留下了影响。无论大小,无论对错,从这一点上说都是不朽的。中国儒学所崇尚的是永恒的“不朽”,是立足于伟大。然而毕竟能真正伟大的人只是极少数,所以胡适说这是“寡头的理论”,它适应的面太窄了。现代社会是平民的社会,现代人文精神是立足于平等的,胡适的“社会不朽说”号召我们每个人修养自身,争取给社会、给历史留下尽可能好的影响,这仍是儒学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二、道家文化:张扬个性的自在,永保我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羁绊,过一艺术化的人生

    儒家学术为社会本体论,执着于人间世的功名事业。而道家学术则为宇宙本体论,认为人与社会本是茫茫宇宙自然万物中的一部分,所以没有资格凌驾于万物之上,理应遵守万物的法则,是为“道法自然”。

    1.哲学与人生观。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5],认为万物相反相成,并向相反方向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既然如此,人们就不必徒劳地去有所行动,抱雄守雌,顺其自然就行。

    庄子哲学核心是齐物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万物本体的“道”所生,其差别只是相对的,而不存在着绝对的区别。进而主张等贵贱、齐生死,泯是非。老子与庄周哲学都直接指向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无名,神人无工,至人无己”的人生理想,蔑视功名事业,强调心灵的逍遥自在。

    有为的人生毕竟是令人疲累的,何况还有罩在自己头上的不可更改的君臣父子之道、复杂的人事关系和不得已的社会处境。而为君为民为族为父的使命和建立不朽功名的责任也容易淹没个人的性灵。道家生命哲学强调顺应人的本性、张扬生命的自在,主张调整自己的心灵、过一个艺术化的人生,则从另一个方面弥补了儒家文化的缺陷。

    2.以素朴为美的艺术思想。

    道家认为真为美,素朴为美,自然为美,大自然鬼斧神工,这神工之巧是艺术创作不可逾越的典范,自然美是美的极致。如果人工为之,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虽出人工,宛如天成。这一美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有关教学内容探讨:《庄子.秋水》一文展示了庄子以宇宙本体论思想观照自然以及社会人生的方式,从无穷无尽的时空看任何“一隅”,这“一隅”都是有限的。三皇五帝事业、孔孟学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在广袤悠悠的宇宙中,无为而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的法则。在这里庄子向人们指出了超越庸常解放心灵的一种思维方式。

    苏轼《前赤壁赋》充满老庄意蕴。苏轼在父母亲的殷殷教育与呵护下二十出头高中进士,风度翩翩、野心勃勃,准备在社会政治中去建功立业。而御史台案件把苏轼打入痛苦的深渊。此时的苏轼如果还亟亟于“有为于天下”、“致君尧舜”的人生态度无疑会让他更加痛不欲生。如果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好一些、让自己快乐起来,他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生活态度。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做了这一方面的努力。文中“变与不变”的哲理思辩,正是庄子万物同理的齐物论思想。他用自然的美蔑视人间的丑,他另在自己自幼所接受的儒家的人生价值之外的赤壁山水中找到自己的快乐与价值。苏轼解脱痛苦的理数,都来自与他对老庄思想的深刻领悟。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所描绘出的人生情趣和深秋美景,是典型的道家式的人生理想。曲中对历史上帝王将相、功名富贵以及名利场的嘲讽与蔑视,也是道家式的。自北宋到南宋以及金元时期,经历百多年的战乱以儒家思想武装或曰自小苦读经书的知识分子饱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痛苦,于是就跳出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有为思想,尽享挣脱传统价值观的快乐。元蒙初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以及道教的流行,都使元曲充满老庄人生哲学的意趣,所以在元曲中常常歌唱渔樵生活,把屈原来尽情奚落。

    傅雷在《心灵的灰烬》一文中谆谆告诫儿子,要把痛苦化为“灰烬”,当作古战场来凭吊,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超越的智慧。钱钟书在《论快乐》中指出“快乐是可以自主”的。两篇现代文都是在表述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作自己心灵的主人,化解有为的人生与无奈的现实给自己带来的苦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美好。这两篇课文都立足于有为人生,却又表现出的是道家文化的智慧。这正说明儒道文化相反相乘,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模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 《论语.里仁》
    [2] 《论语.颜渊》
    [3] 《论语.泰伯》
    [4] 《易.乾卦》
    [5] 老子:《道德经》

    (责任编辑:黄明晴)

    作者简介:郭春萍(1962—),女,山东龙口人,南京经济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44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