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程鹏:《蒹葭》注释辨正
【时间:2007/11/16 】 【来源: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10月第16卷第5期 】 【作者: 程鹏】 【已经浏览6855 次】

《蒹葭》注释辨正
—与《大学语文》及北京大学《古代汉语》等编者商榷

程 鹏
(武警工程学院 训练部,陕西 西安 710086)

    [摘要] 通过对《诗经·蒹葭》诗中的关健词“苍苍”“萋萋”“采采”“溯洄”“溯游”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本院现用教材和国内一些权威教材对它们的注释错误,给出了这些词以新的注释。
    【关键词】蒹葭;苍苍;茂盛;苍黄;溯洄;溯游;大学语文;古代汉语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也是普通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和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军事等各类专业大学语文课教材普遍选用的一首常见诗。同时,它又是一首意象灵、含蕴幽深、历来颇有争议的朦胧诗。怎样才能准确、全面、深人地理解它并讲好它?其间,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公共课)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

    《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① 由北大著名教授王力先生主编并被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② 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后来新编的《古代汉语》的注释与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完全相同。③ 著名学者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歌选》亦注释为:“‘苍苍’,形容草木盛多”;“‘萋萋’,形容草盛”;“‘采采’,与‘苍苍’、‘萋萋’同义”。④显然,从以上诸教材对于这三个词的注释来看,均认为其主要含义是“茂盛”。

    笔者以为,说这三个词有“繁”“多”的意思,这一点是对的,因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蒹葭,即芦荻、芦苇这类水生植物,一般都是成片成片地生长,密密麻麻,可谓繁多;但是,若说这三个词的主要含义是“茂盛”,可就值得商榷了。原因如下:一、从时间上看,诗中所描述的是“白露为霜”的暮秋时节,天气已凉,寒冬将至。此时,草木不可能还像春夏时期那样,处于生长阶段,显得生机勃勃,长势茂盛;而只能是由盛而衰,一片苍黄。更何况,蒹葭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随着一年内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它必然要经历发芽长叶、叶茁秆壮、成熟发黄、衰败枯亡四个阶段。二、从地点上看,《蒹葭》一诗出自《秦风》,而秦在如今的陕西、甘肃一带,地处大西北。西北的气候不比南方,在暮秋之时,草木更是只能一片苍黄。三、从该诗意境的情调色彩上看,诗人所流露的是一种对“伊人”的真诚向往,苦苦追寻,但却始终是可望不可及的失望、惆帐、落寞的心情。这种情调,与自然界草木衰败,一片苍黄的景色是一致的,二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诗歌意境的基调,正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且,在这里,显然不存在反衬手法的运用。四、从同类诗歌的用词表意看,皆为草木衰败、一片苍黄之意。如,东汉曹丕的怀人诗《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⑤显然,诗中所描述的季节,所流露的情调,与《蒹葭》一诗毫无二致,但它却明确指出,草木已在摇落,而摇落的,自然只能是苍黄的叶子了。再如,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⑥显然,“玉露”即“白露”,在“白露”的侵蚀之下,即使在南方,江边的枫树林也已是一片凋零、伤残;那么,在北方,在“白露为霜”、露侵霜打的情况下,草木焉能依然“茂盛”?所以,基于以上四种原因,“苍苍”一词的主要含义只能是苍黄而非“茂盛”。至于“萋萋”,亦可写为“淒淒”⑦,而“淒”在寒凉一义上,则是“凄”的异体字。⑧所以,“萎萎”亦有凄凉、苍黄之意。如元王实甫《西厢记》有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萎迷……”⑨至于“采采”,在《诗经》中多有出现。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对于“采采”的注释,历来有二说:一是“茂盛鲜明的样子”,一是“采了又采”。⑩其实,依据上述二诗之意,将“采采”作“繁”“多”理解,也很合理;在《蒹葭》一诗中,进一步作繁多而苍黄来理解,同样合理。总之,“萋萋”“采采”义同“苍苍”,主要含义为苍黄而非“茂盛”。

    《蒹葭》有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其中,“溯洄”“溯游”何义?二者的区别何在?研究《诗经》的老一辈权威余冠英先生始终未做出令他自己也感到可以肯定的解释。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则是依据《康熙字典》引《尔雅》旧说:“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⑾ 或《辞海》引《毛传》所注“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曰溯游”⑿,将二词注释为:“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⒀。

    笔者认为,说“溯洄”是“逆流而上”,还可以说是注出了部分含义(而不是全部含义);说“溯游”是“顺流而下”,可就于理不通、全然不妥了。原因如下:一、“溯”,指的是逆流而上,这个含义非常明确,无可争议;因为,在从古到今所能看到的汉语字典、词典中,都是这样解释的。“洄”,从形声字的角度看,本指水流回旋貌。东汉许慎《说文》曰:“洄,□洄也,从水从回。”⒁《康熙字典》曰:“□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⒂ 在“溯洄”中,“洄”则可以引伸为弯曲的水道。所以,“溯洄”的全部含义应是沿着弯曲的水道逆流而上,而非仅为“逆流而上”。二、“溯游”的“游”,应是指通直的水道。在今天,不是有所谓“上游”“中游”“下游”等说法吗?可见,“游”也可指流通的通直的河段而不涉及弯曲之意。所以,“溯游”的含义,应是指沿着通直的水道逆流而上,而非“顺流而下”。不然,一方面承认“溯”是逆流而上,一方面又说“溯游”是“顺流而下”,这就自相矛盾,难以讲通了。既然如此,那为何从古人到今人,还要一直把“溯游”注释为“顺流而下”呢?看来,是想把它与“溯洄”区别开来并加以对应。其实,“溯洄”与“溯游”的区别与对应,并不在于一个是“逆流而上”,一个是“顺流而下”;而在于一个是“洄”,一个是“游”,即一个是弯曲的水道,一个是通直的水道。因为,一道江流,一条河道,总是时而弯曲,时而通直,有曲有直,有缓有急,这才是一个合理而完整的形象。而不管是在弯曲的那一段,还是在通直的那一段,诗人始终是在沿着一条完整的路线逆流而上,穷源溯流,苦苦追寻那个始终是与水有关的“伊人”。显然,这样的理解,这样的追寻,同那种一会儿是“逆流而上”,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顺流而下”比较起来,要显得更合理、更自然,而且更全面、更深入些;因此,也就使得这两个词的含义乃至整个诗的意境,显得更形象,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如此辨正妥否?谨以就教方家。


    注释

    ①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7版,第195页。
    ②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4月第7版,第455页。
    ③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下册),北京出版社1984年2月第2版,第891,892页。
    ④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第6版,第25页。
    ⑤同④,第150页。
    ⑥同①,第137页。
    ⑦江阴香:《国语注解诗经》(现更名为《诗经译注》).广益书局1934年版,卷三第八十一页。
    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2月第5版,第369页,961页。
    ⑨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3版,第152页。
    ⑩同④,第4页。
    ⑾《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6版,第619页、635页。
    ⑿同⑧,第984页。
    ⒀同①。
    ⒁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7版,第 233页。
    ⒂同。,第634页。


    收稿日期:2000-01-10
    作者简介:程鹏.山西新绛县人.1982年1月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为武警工程学院语文教研室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8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