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应用写作

传统与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的调查思考(彭俊等)
【时间:2007/7/2 】 【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 【作者: 彭俊、李慧、胡新勇】 【已经浏览10117 次】

上传时间:2005年11月10日已阅读(点击)3395次

这次参加华东地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认识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彭俊,回来后又看见网上他以前的一篇调查报告,便爱屋及乌地转来给同学参考。(何)
 

一、调查报告的基本背景和概况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及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1.报告的背景特征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高自信的传统。这种传统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一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东方古老的农业文明,引发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反古与文化批判,最终导致“五四运动”中激进的青年大学生告别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道路。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国情的矛盾,试图在告别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努力。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矛盾联系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思考。

一个半世纪以来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就是中国人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由于当代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原始策源地与优势占有者是西方文化,这就向面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未来社会中坚的青年大学生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2.报告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使本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为了求得对上海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总体把握,采取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完全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特的母体。通过科学抽样,以及对样本的分析,来推知大学生总体的状况。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研究者的先入为主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报告在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并非单纯为描述而描述,而是描述与论述相结合,在展现客观情况的同时加入历史的分析、思辨性的探讨,强调价值判断与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我们认为这种抽样与描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可以满足研究需要。

在确定样本量时,采用了保守估计法。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调研对象为上海市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课题研究的样本分布情况


二、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

1.大学生宏观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比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肯定对这一问题有初步的、直观的、笼统的认识。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首先考虑的是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以便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个人偏好、获得途径、对个人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1)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一般。调查结果看下表:

图1: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认知

由此可以看出,认为认知程度“一般”(30%)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认知程度还是可以的,对这一问题还是有所关注的。另外,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选“很高”的百分比是最少的,这说明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很感兴趣。调查结果看下表:

图2: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感兴趣的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个人偏好中,“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兴趣一般”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这就为开展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键是将如何引导使其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我们先对获得这种知识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看下表:

图3: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校课堂教育”的高达98.1%,这几乎是每一位大学生获得此类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与我们的中学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但令我们欣慰的是,在调查中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式,如课外阅读和媒体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大学生获得这种知识的途径由原来的课堂教学为主开始呈现多样化,这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4)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对个人的帮助一般。对这一问题,我们也作了调查,见下图:

图4: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对个人的作用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作用的认知还有待加强。在“帮助很大”和“帮助比较大”的选项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对自己的帮助一般,这种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相符的。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当今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开的,是特定的时代的产物。

2.大学生微观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和认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知,我们还有必要从微观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为方便起见,分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程度一般。我们以大学生对“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的了解情况为例,见下表:

图5:大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对具体的历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尽人意,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

(2)大多数大学生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有兴趣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以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来调查。调查结果请看下图(以戏曲为例):

图6:对传统戏曲认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可以去看看”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82.1%。这说明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就更要求戏曲艺术要在发展中创新,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如何使戏曲争取到青年观众,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喜欢已成为今后工作的当务之急。

3.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展望的认知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涤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她将如何发展以永葆活力,这也是我们极其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展望做了调查,以求对此问题有更加明确的认识,这对今后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有很大指导作用。

首先,大学生对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还是很客观的。调查结果请看下图:

图7:大学生对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影响的认识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选择“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并行不悖”的比例是42.7%,位居第一位,这说明广大的大学生对全球化与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的认识还是很客观的。有20%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洗礼下将会完成转变”,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吸取百家之长,去其糟粕,但又不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合理的转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态度比较激进,有31.4%认为“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合理而积极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完全抛弃。

其次,多数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调查结果见下表:

图8:大学生对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是为了考试才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占12%),这种盲目的态度是要改变的,更有少部分同学(17%)认为是完全不必要的,这是完全错误的。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

最后,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走向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见下图:

图9: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展望的认知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展望总体上呈现出担忧的心态。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三、调查报告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调查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相关的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历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于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学,高校历史教育也是举步维艰。相当数量的高校历史专业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调节而来的,学生们往往不安心专业学习。在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许多的历史系却缩小招生规模,还有不少大学将历史系改成旅游管理学系或开设其他专业,以图生存。历史专业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么力量来号召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加强历史文化修养呢?

第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体,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了大众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认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第三,学生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从调查显示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临着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对历史文化的教育依然被摆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位置,也早已成为培养国际化时代公民基本素养的必要条件。而作为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却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遭遇了不应遭遇的困境,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要纠正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追根溯源,社会轻视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错误认知。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江泽民同志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传统教育。这不仅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举措。

第二,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以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并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历史文化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第三,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形式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并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保驾。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传统文化普及成果以恰当的评价,并将其与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视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认,从而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生存状态,给予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者以物质上的保障,同时通过适度市场化的运作使他们获得一定回报。物质生活提高了,将有助于他们安心坚守这块阵地并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进行传统文化的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重视传媒在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中的作用。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第五,大学生应学会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是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于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年轻人说我们国家的首都是天安门,还有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精英”说错了我国古代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在大学校园里还有众多才子不清楚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他们统一的借口是:“对不起,我不是学文科的”……这样的人才绝对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只会给自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羞耻。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次调研,我们的初衷在于促进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把自己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前进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他们的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绝不能丢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个人成才以及社会兴旺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文献:

[1]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沈壮海:《先进文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平原:《当代中国人文观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三联书店,2002年版。
[7]王富兰:《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2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