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普通写作

程民:论写作全程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训练模式改革例谈
【时间:2007/7/18 】 【来源:写作新天地网 】 【作者: 程民】 【已经浏览4784 次】

·作者简介·

    程民,男,1956年出生。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负责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兼任中国写作学会高师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在领袖写作艺术研究和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有《毛泽东写作艺术论》、《瞿秋白写作艺术论》和《论杂交文体》等专著和论文,计一百万字。

    通讯:313000;浙江湖州市学士路1号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程民收;0572—2321210(办);0572—2505241(宅);E-mail:cm@hutc.zj.cn;全国高师写作研究中心网页
http://www.hutc.zj.cn/rwxy/

    摘要:“社会需求”这只无形的手,调控着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以“文学素养”促“写作能力”生成的观念,在高教大众化时代显然是脱离实际了。“通过写作学习”,将写作能力训练从大一延伸到大四,并从写作课渗透到专业课,从基础写作拓展到实用写作。这种写作全程教学的理念与训练模式,可能会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写作能力全程教学训练模式教学改革

    “一次就业率”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需求不仅趋于看淡,而且愈来愈功利化。于是“应用中文”的概念被提出,被强化,而中文应用能力的核心则是“能说、会写”。当用人单位考察一个中文系毕业生时,几乎都把“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作为首选的条件。这就是在新的形势下,重提全面强化写作能力训练的背景。

一、

    读大学中文系以圆美丽的文学梦,这是高等教育“精英时代”较为能见的现象。正因为此,崇尚文学,有雅致的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成为那个时代理想的中文系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具备了这样的素质,的确也能生成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甚至其他的写作能力。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观点:写作能力滋长于文学素养之中,只要有文学功底,写作能力就不会差,而“急功近利”的写作训练,各种门类的写作课都是“徒劳的”或“低效的”。可以说这就是所谓的新“取消论”。

    80年代初期的“补课论”、“取消论”曾一度引起高校写作教学界的恐慌和不满。当年叶圣陶的立论是建立在文革10年后的生源素质现状上的,然而快20年过去了,生源的素质是否有了改观,是否真的到了该“取消”“补课”性质的高校写作课的时候了呢。也许,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应试教育的变本加厉,使我们很难正面回答这个的问题。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当年批“补课论”“取消论”的战士们,难免有一些因害怕“失业”的恐惧心理所造成的盲动:忽略了叶圣陶“取消”“补课”性质的大学“基础写作课”后,将要开设“专业写作课”的重要观点。由此可知,叶圣陶主张的不是取消高校写作课,而是要改造写作课,使高校写作教学往专业写作方向发展,使大学生能更加学以致用。

    目前正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开的“课改”,又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思考当下的高校写作教学。“课改”后的高中作文教学果真能把高校“基础写作”的主要教学内容下移,那么所出现的状况就会非常清楚地证实叶圣陶当年的预示。

    今天,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重新审视叶圣陶的观点,我们不能不为他的高瞻远瞩所折服。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什么,中小学的“课改”又意味着什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是意味着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要及时修正、跟进并创新。教育观念要从传统的、审美的、文学的象牙塔尖,脚踏实地地站到“应用中文”这一社会需求的现实上来;教学内容要从“基础写作”、“文学写作”转移到“专业写作”、“实用写作”上来。因为就像饥区的灾民首先要去种土豆而不会去种兰花一样,考生填报中文系首先考虑的是将来的择业。除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可能还怀揣着文学梦外,相当的考生是冲着就业目标和将来的工作性质来的,而根本无从谈对文学的热爱。因此,以“文学素养”促进“写作能力”生成,这一在高等教育“精英时代”尚不具普遍意义的观点,在高等教育“大众时代”显然就更是脱离实际了。

    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思路恐怕还是“通过写作学习”的主张。一方面为了“写作”要读书、要学习、要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写作”才能把学习成果物质化、有形化,从而固着下来。所以写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目的和手段的合一,使主体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同时知识、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充实与拓深,这就是写作活动“修己”与“尚用”的双赢效应。

    然而,写作毕竟是一项耗费心智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能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和爱好的终究是个别。写作能力的养成是渐进的、日积月累的,所以传统写作理论“多读多写”的主张,现代写作理论“细水长流”的训练原则,以及给予适度压力的“强迫”训练,三者结合,为写作训练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可能。

二、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规定,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写作课程。目前更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写作”虽然课时大幅压缩,但基本原理、基础文体以及作文教学这三大块基本内容始终没有根本性改变。要说教学内容改进,那就是吸纳了近20年现代写作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在将教学内容由知识体系转向操作理论体系方面作了重大拓展,使内容更加突出了课程的实践性品质。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在20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尝试着对学生写作能力训练模式的改革。从最初单一的一门写作课程的教改实验,到整体的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全方位、全过程写作能力训练,收到了明显成效。这种训练模式与传统的写作课堂上的写作训练相比较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写作训练从大一延伸到了大四

    写作能力的养成既需要一定的写作训练量,也需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训练的强度和长度是一种外在的保障,再加上写作主体内在的需要和科学合理的训练指导,才可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鉴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们才设计出大学四年的写作训练计划:

    大学一年级:“百篇文”写作训练;
    大学二年级:课程论文写作训练;
    大学三年级:学年论文写作;
    大学四年级:毕业论文写作。

    所谓大一的“百篇文”写作训练,是配合“基础写作”课程,在开课的一学年中,提倡学生写100篇各体文章。当然这仅是一个量的指标,质的把握便是这100篇文章中的若干篇教师精批细改的“大作文”。大二的“课程论文”训练,是指各专业课布置的“小论文”式的作业。这类文章回避了“问答题”式的作业形式,赋予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论文写作的文面形式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形式。虽然“课程论文”所涉及的问题不宜过大、过深,文章篇幅也不宜过长,但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要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清晰思路和文字能力。另外要强调的是“课程论文”并非只有大二能做,本文这样的表述,是因为从大二起有了更多“课程论文”写作训练的可能,而大三、大四的各个学期仍有必要和条件继续进行此项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是各高校的教学常规,在此就不再赘述。

    第二,写作训练从写作课渗透到了专业课

    除了作为必修课的“基础写作”,还有一门“论文写作”课正愈来愈受到重视,更多的院校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的行列。并且这门课的开法也在出新,比如,起始课由写作教师主讲,重点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常规等等,意在打实文字、格式等论文写作方面的基础。后面每周更换一位专业课教师,要求讲自己的研究心得,讲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意在提升课程的学术品味,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专业课教师介入“论文写作”课,将写作训练与学科的专业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任务不再仅仅落在写作教师肩上,它更成为了全体专业课教师的共同责任。专业课教师要承担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义务,初听起来有点过分,但事实上,在“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上,专业课教师都已经在这么做了。

    第三,写作训练从基础写作拓展了到实用写作

    当年叶圣陶的一个愿望便是要让高校写作教学从基础写作过渡到专业写作。专业写作实质便是一种实用写作,然而专业写作毕竟和专业相联系,专就可能带来“偏”,而未来社会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主要还有“通”的一面。如一般的事务类文书写作,日常的经济类文书写作,常见的传播类文书写作等等,这些是不分行业,也无专业区别的。正因为此,“秘书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实用类写作课程作为热门开出的选修课才广为学生欢迎。然而,开实用写作课并不意味着可以低到以“条据”写作为起点,或简单地靠“格式+例文”来维系。实用写作的内在规律,文体的规范,文种间的互相联系和区别,这些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同时模仿、模拟又是实用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但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具体的“鱼”,而是为了获取举一反三的“渔”,从而养成所需的写作能力。

三、

    将写作能力训练从大一延伸到大四,从写作课渗透到专业课,从基础写作拓展到实用写作,这种强化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轻视文学教育和放弃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意味着否定文学素养对写作能力生成的重要价值。之所以会有以上判断,那是因为时代变了,社会需求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变了。

    其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入到大众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期,量的扩张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生源质量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怎样面对现实,怎样才能提供合乎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是每一个高教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其中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则是最重要的。

    其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不再是青年关注的主要热点,想依托对文学的热爱来养成写作能力已成为历史。在梁启超的年代,小说可以代表文学。在鲁迅的年代,文学可以代表文艺。现如今,科技打造、提升了媒体,媒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一个多样的、全息的、绚丽多姿的信息世界已经并列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它对青年的召唤力是巨大的。所以,文学的失落是一种正常的回归,因为她本不该有这么大的市场和如此多的异化了的功能。

    其三,我国社会正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经济、商品、物质等带来的社会时尚就是务实、尚用,甚至功利。在人才市场上,需方明确标示要“写作能力强”者比比皆是,却从没听说过要一个会写诗的人之说。因此,实用写作能力是被用人单位看好的一种人才素质,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实用写作的相关课程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不管我们认同与否,“社会需求”这只无形的手,已经在调控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的一切方面。因此只有顺历史潮流而动,主动去适应这个时代,才能使高校的专业教育及培养规格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实力。然而,我们也经常听到高校的管理者们不断地惊叹,博士生不会写论文,本科生不会写文章。于是就火急火燎地安排开设写作课,语重心长地叮嘱加强写作能力训练。这种急功近利的举措,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看得准的,工作也是尽力的,但效果却是差的。因为它没有遵循写作能力生成的渐进性原则,没有尊重写作和写作教学的规律。从这一现象看,写作全程教学的理念及训练模式,可能会超越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2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