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应用写作

论文选登:当前农村初中生推荐名著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学生韩国华)
【时间:2007/7/1 】 【来源:本站 】 【作者: 韩国华】 【已经浏览10722 次】

——以浙江省海盐县的调查为例

[摘 要]:教育部于2000年全面修订的中学语文大纲着眼于学生精神素养和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本文以其中初中的10部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意义有所认识,但实际对这10部著作存在着阅读不多;喜欢不深;收藏量小;阅读效果欠缺;对外国著作比对中国著作更生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又结合一定案例着重分析了“名著少读”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名著阅读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名著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前农村初中生对教育部于2000年9月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推荐的10部名著①阅读了多少?效果怎样?还存在了什么问题呢?带着一系列问题,笔者对海盐县几所农村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为了有一定的比较,也对杭州市区某一初中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时间、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时间:2006年2月——3月

2、调查对象:海盐石泉中学、通元中学、百步中学三所农村初中(随机选择),另外作为对比的杭州采荷中学(随机选择)。三所农村初中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取有效问卷401份,其中海盐石泉中学144份、通元中学127份、百步中学130份;初一134份、初二134份、初三133份;男生200份、女生201份,均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杭州采荷中学发放问卷150份,收取有效问卷129份,其中初一43份、初二43份、初三43份;男生65份、女生64份,亦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3、调查内容:本调查研究的是“当前农村初中生推荐名著的阅读状况”。

4、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自编调查问卷,内容共32项,采用封闭形式。题型为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填空和连线。内容涵盖了学生对这10部名著的阅读量、收藏量、喜欢度、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等等。②座谈及个案调查。整个调查,访谈学生41人,教师15人,家长22人。这些座谈、访谈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二、调查结果显示与分析 

   (一)名著必读

  何谓“名著”呢?名著,顾名思义,是多数人公认的优秀著作,是文学史上有定评的重要作品,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它们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出类拔萃的,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从本次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对名著阅读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其积极意义。在回答“你个人看来,阅读此些名著对学业成绩的作用是什么”时,选择“促进作用”、“阻碍作用”和“作用不明显”的学生依次占82.5%、0.8%、16.7%。所以说大多数同学也认识到了“名著必读”,总结他们“必读、多读”的原因和意义,大致如下。

1、 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回答“你个人看来,阅读名著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吗”,74.6%的同学认为“有”,3.7%和21.7%的同学分别认为“没有”和“作用不明显”。虽然大多同学认为阅读能帮助提高写作,可还是不少学生反映平时害怕写作文,觉得没什么东西可以写或者是写得东西索然无味。比如一位语文老师给了《草帽与太阳》这样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就是以叙事的口吻直白地写了自己或家人带顶草帽在炎炎烈日下干活的过程,全篇语言平淡,读来无一“美”可言。当问他们“平时是否坚持阅读优秀名著”时,大多数同学坦白说没有这份恒心。

  我们又与几个语文成绩好、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交谈经验时,他们都说得益于长期的名著阅读。百步中学一位初三的学生说:“适当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有‘左右逢源’的感觉。像现在中考临近,平时就会有多种体裁的练笔,我常常能得心应手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通元中学一学生则谈到:“我认为名著阅读对我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几个好处:首先是学习了写作方法、技巧。优秀名著中作家驾驭文字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等都为我树立了写作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会把他们一些好的技巧融入自己的写作过程并加以创新形成我自己独特的一套。第二就是充实了写作素材,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我们的材料和知识有的是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还有就是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这就要靠阅读的积累”。同样以《草帽与太阳》为题的文章,有个别同学就写得很不错:“金色的稻田,向远处延伸,田野上,一个土黄的圆闪动着。它贴着庄稼,远远望去,像是一个成熟了的大南瓜。走近一瞧,那土黄色的圆原来是一顶草帽。它正在田间缓缓地向前移动着,在田野上划出一道凹槽。/天上,一个火红的圆高高地悬着,用它那无与伦比的光芒直逼那个圆。凭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灼热的身躯,向地上那个在它看来微不足道的圆发出火盈盈的挑战。/田间的草帽在烈日的威逼下,显得更加义无返顾了,显示出越来越强的活力,移动的速度加快了——它接受了烈日的挑战。/两圆对峙,一团浓云飘来,遮住了天上的红圆,它的锋芒大大削弱了,威风锐减;而地上的那圆,则依旧低伏在田野上前进着,它将走遍这金色的田野,没有人能阻挡它坚忍不拔的脚步……”这写段落语言优美,而且借景寓意的功夫也很深,使里面既有明朗的画面,又有含蓄的画意。

  总之,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确实离不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这两者都可以从阅读名著中得到积累和提高。这一点,同学们已从正反两方面普遍反映和认识了。

  2、阅读名著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生阅读能力中,速度是个重要因素。当前,科学文化飞速发展,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所以读得快,成了学习工作上的迫切要求;读得快,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读得快,吸收得多,对知识有“长虹吸百川”的海量,才不致孤陋寡闻;读得快,促使想得快,达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但调查学生阅读状况中发现大多学生阅读速度很慢,而且理解能力也偏差。例如41同学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中能把一小段节选自《朝花夕拾》的文章读完并大致做完所设置的题目的学生只有5位。大多语文老师也反映“速度慢、理解差”是教学中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常常寻找阅读题目来训练,但收效甚微。不过其中一位初二语文老师在他教的其中一个班中初一时就每天打印一些“名著片段材料”让学生阅读,近两年的坚持,现在全班同学的整体阅读能力相对较好。

  这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厚的思想内蕴的优秀名著确实能为我们的阅读提供多方面的切入点;名著文学形象所特有的模糊性、典型性发展到了极致,为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提供了极好的起点;再者,名著往往蕴涵了丰富的哲理,借助它们可以在训练形象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抽象思维能力;在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渐渐提高了速读等能力。总之,优秀的名著阅读为全方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阅读名著可以陶冶道德情操

  优秀文学名著都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体,而且作为推荐的名著又往往符合我们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宗旨。这些名著多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独特看法。这些名著,以其绚丽多姿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而且渗透着作者的爱憎观点和生活态度,并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启示读者,尤其是一些英雄人物,体现了种种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都是中学生学习的光辉榜样,而其中的反面人物,群丑形象,也能使学生从中记取种种有益的教训。

  所以,当部分同学谈读后感时,有人大力赞扬着保尔的坚强无畏,有人为骆驼祥子的命运感慨,也有人不断指斥祥子所处的社会……印象最深的是石泉中学一个初二女生所谈的性格转变原因——由于家境比较贫困,她是免费上初中的,所以平时一直很用心,可是初一第一学期的成绩始终落在后面,这使她很有压力,性格也更加自卑,并且产生了退学的念头。那年寒假,她有幸借到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读完后她感触很多,尤其是鲁滨逊的坚毅、努力和不服输的性格打动了她那颗自卑的心。她说:“鲁滨逊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花了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但他凭借了自己那股精神与自然做斗争,最后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处境。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自己的现状,哭了起来,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和失败就自卑、消极并要放弃呢?’也就在那个寒假,我把鲁滨逊的所说的那句——‘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也收起了原来那股消沉,克服了自卑,在失败中继续努力,现在我的性格终于变得开朗了,能和大家一起大胆交流,而且成绩也不断提高……”

  总之,名著阅读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化学生的心灵,改善并健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二)推荐名著的阅读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村初中生由于受阅读机会等的限制,对外国名著的听闻少于中国名著。比如这10部名著中,“没听过”的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格列佛游记》,占人数的47.9%;(2)《名人传》,占人数的35.9%;(3)《童年》,占人数的15.7%;(4)《繁星·春水》,占人数的13.3%;(5)《鲁滨逊漂流记》,占人数的4%;(6)《骆驼祥子》,占人数的3%;(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朝花夕拾》,均占人数的0.7%;(9)《西游记》和《水浒传》,均占人数的0%。这里“没听过”比率居前五位的著作中,四部是外国作品,尤其是比率列前三位的外国著作没听过的同学实在很多。其二,农村初中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少于中国名著。比如这10部名著中,“已经读过”的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西游记》,占人数的54.6%;(2)《水浒传》,占人数的51.9%;(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人数的31.7%;(4)《朝花夕拾》,占人数的30.5%;(5)《骆驼祥子》,占人数的26.9%;(6)《鲁滨逊漂流记》,占人数的25.4%;(7)《童年》,占人数的25.1%;(8)《繁星·春水》,占人数的12.5%;(9)《名人传》,占人数的7.5%;(10)《格列佛游记》,占人数的6%。这里,“读过”比率最高的前两部作品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二《西游记》和《水浒传》,而比率最低的为外国的两部《名人传》和《格列佛游记》,而且这两个极端的比率数相差也比较悬殊。其三,对10部著作的作者的识记、了解上,中国的明显优于外国的。中国名著《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的作者识记率依次为81.3%、65.6%、66.6%、60.3%、52.1%,全部都超过一半;而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和《名人传》的作者识记率依次为15.9%、2.5%、13.4%、38.4%、9.5%,均都偏低。

  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经访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1)能接触外国著作的机会少。像三所学校附近的书店大多只是一些消遣性的杂志、言情和武侠小说,少量的中国古代经典名著,而外国名著几乎没有,像这推荐的5部外国名著在6家书店中只找到两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外,三所学校的图书馆中均没有收藏《格列佛游记》、《名人传》,而另外三部的版本都是比较老,且平均每所学校每部也只有3本,数量实在少,流传阅读的范围就小了。(2)老师平时少推荐和介绍。在座谈中,95%的同学反映老师在平时根本没有向他们推荐或介绍这些名著,而偶尔有个别老师在讲课中顺便推荐过其中的某几部,但都是其中的5部中国著作。(3)外国作品作为翻译而来的东西,其中里面诸如一些反映他们本土文化的知识相对难于接收;而且有时书中的人名既多又长,会阻碍阅读思维。就像一位同学反映“我读高尔基的《童年》, 里面有不少人物,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很长,而且每个人的名字又有多种称呼,半本读来,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是谁跟谁我都搞不清楚了。同样,像中国的《水浒传》里也有许多人物,但他们一人一名,大致情节还是能读下去的。所以,我觉得外国著作一点都不好看,我还是喜欢读中国的。”

  (三)阅读方法不当,效果不良

  据调查,阅读名著“经常做”读书笔记的只有2.9%,而“从来不做”和“偶尔做”的却分别占了58.4%、38.7%。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阅读的目的一开始是想为了增长点知识,提高下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在阅读中,消遣的心态却无意识地取代了边读边思考边做摘录的打算。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很多,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①压力太大,没有太多时间去读读想想摘摘,也没时间再去翻阅曾经做的读书笔记。②在读的过程中做笔记太麻烦,同时也影响自己对精彩故事情节的追求。③从小就没有这样一种写笔记的习惯。④不知道怎样写读书笔记。

  在这种阅读方法指引下的阅读,笔者发现,效果也是十分担忧的。第一,对这10部作品的作者识记,应该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文学常识识记,但是能记住《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和《名人传》的作者的同学占“听说过这本书”和“已经读过这本书”的所有同学的比率依次为81.3%、65.6%、66.6%、60.3%、52.1%(其中20.4%的同学“庵”字写错)、15.9%、2.5%、13.4%、38.4%、9.5%。第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识记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那么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识记的效果也不理想,例如能正确写出“孙行者”、“黑旋风”、“及时雨”的对应人物,比率依次为90%、35.7%(其中13.8%的同学“逵”字有错)、30.1%,把其中几部著作中的人物与作品的连线的正确率也只有42.4%。第三,对其中某些著作中的名言的出处了解识记同样不理想,例如能说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是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同学只有22.9%。对这优秀的句子如此漠然,那么能在平时的写作中加以运用的效果则会更差。第四,在“消遣”中阅读的名著,同学们往往读完忘记,也谈不出自己的一些感想,比如在回答“阅读这些名著后,你一般能记住它的主要内容并加以复述吗”,选择“能”的仅占4.2%,而“不能”的却占14.2%,81.6%的是“记不全,复述也不全”。在抽查“已经读过”《骆驼祥子》的15位同学来复述其中的故事内容时,只有2位同学能勉强讲述出来,而剩余的同学只有一句话就没了,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还是没把握,让他们谈体会更是无话可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同学们阅读这些名著大多只追求情节的刺激、精彩性,却不记载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词句、读书随想等,这种阅读效果由调查证明是不理想的。这也是我们老师在推动这10部名著阅读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名著少读的原因
  阅读名著对于当前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有92.5%的同学认为初中生有必要多读此类世界名著,也认识到了其积极意义。可从中学生对教育部推荐的这10部名著的阅读状况的调查实际来看,存在着这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名著少读”。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初中生推荐名著读得多还是少”,只有0.03%的同学自认为“多”,竟有99.7%的同学是选择了“少”。而问卷第3题的表格数据统计也正反映了同学对教育部推荐的这10部名著却是“少读”。调查的具体结果见下表(均显示人数)。

 

 

 

 

 

没听过

这本书

听说过

没读过

已经

读过

是否值

得重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3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