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信息

“文”的教育——南开周志强在十六届年会的报告
【时间:2016/10/30 】 【来源:无 】 【作者: 周志强】 【已经浏览3283 次】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按照大会的要求,给大家做一个南开大学高等语文教育的简况的一个介绍。
    我的名字叫周志强,南开大学姓周的除了我周志强,还有周恩来。(笑声)

    今天我们大语的教学面临着新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还坚守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这样的一种教学思路,和今天的学生就会有严重的脱节。但是如果我们完全认同他们的语言,甚至完全满足他们的这种语言消费欲望的话,大学语文教学又可能会丧失它的品格。南开大学从07年启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这几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思想的转变,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激活经典汉语的这样一个感受力,重新展示经典母语的魅力,成为教学中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乃是一种理解语言能力的教学,这是我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的想法。在一次记者访问中有个记者问我,大学老师和普通老师有什么区别,我虽然当场没有答上来,后来我反复想这个问题,我想到一个答案,就是大学老师他的课是不能替代的,如果这个老师死了,那么这个课在国内就消失了。这样才是大学老师,是你自己安身立命的一个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语文课也是不可替代的,它承担着母语教育的任务,这是思想课、人文课、文化课、欣赏课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提出一个以汉语形象为核心的这样一个教学思路。母语教育归根到底是以汉语为形象的教育,来突出语言的个性修辞,来呈现语言的审美修辞,来确立语言的文化修辞,最终还要去描绘语言的权力修辞。也就是说要从个性、审美、文化、权力这四个方面对汉语进行修辞的讲解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很多的问题,我把我自己感触颇深的四个问题进行简单汇报。我认为大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一种反知识的教育,是一种反常识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目前知识化严重,一篇课文就是知识点,这也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有一位大学语文教师跟我讲,我最愿意讲文言文,文言文有知识点,我不会讲白话文,白话文没有知识点,就是这种表现。第二点,高等语文教育也出现一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各种应用文的写作,尤其是理工院校开大学语文有强大的压力,一些学校的管理者问你开大学语文有什么用,你只能说我们写公文、请假条。第三是出现一种当年我批评莫言的一句话,叫做“轻飘飘的沉重”,是大学语文人文主义教育,讲的都是很沉重的话题,实际上不落实,这样课文就千篇一律,每堂课似乎讲的不一样,但是到最后都是一样的。第四是语文教育人才知识结构的老化和模式化,这是最可怕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南开大学“好文章”的教学理念和围绕“好文章”教学形成的学科建设思路。陈洪先生提出“好文章”是想突出语文文本层面的意味,用文本来代替文学。昨天陈平原先生还在讲文学,其实今天文学的概念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而文章概念在中国流传是更加广远的。昨天小组讨论中杭州师大的何二元教授他提出从桐城派这个角度来重新理解大学语文,很有意思。文章教学是对现代文学观念的一种警惕,同时文章教学又是对我们大语教学中过于文学化,把一切非文学专业的学生都教成文学专业学生的这种倾向的一种警惕,大学语文为什么会丢失品格?我认为过多的审美教育使大学语文丢失了它的根系,或者是把大学语文看成文化培养的工具,这种工具理性或者实用主义我认为也是有问题的。

    南开大学的教材很有意思,我把它叫做“兼体”教材。首先它是反思文学教学的,不是按照西方的文学四分的分类标准,来对待我们的汉语文本。要警惕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学课,或者文学欣赏课。它是语言课,但又不是应用语言学的语言课,它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阐释的语言能力的语言课。所以这个教材中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占了不到一半,大量的是书信呀,札记呀,杂记呀、回忆文呀,掌故文呀,碑林呀,等等。这些按照现代文学观念都不能纳入其中的,却是汉语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魅力和应用最多的。我曾经统计过这个教材包括拓展读本在内的包括63种汉语文体,对于现代汉语写作来说,现代人使用文体的平均数量大概在20种左右,63种已经能够涵盖当前母语学习中常见的文体形式。

    在教学方面,南开大学团队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是特别突出强调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协作、师生一体这样的教学思路。我们有10位博士,分属三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而师资结构学历背景则涵盖了五个二级学科,包括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艺术理论、外国文学。我们有三位讲师,七位副教授和两位教授,其中李瑞山教授他是高等语文教育的博士生导师,我自己是在文艺学里带博士。我们有18位助教,主要是博士生,有一位国家级名师,就是陈洪先生。在教学中我们也注意了新媒平台,我们建了一个门户网站和教学中心,上面有200则自测题,能够随机组成卷子,学生可以在线自测,当场得到分数。也可以反复重作,直到你得到你满意的分数。还有教学互动。2007年我们开始尝试网络写作,从07一直到14年,我们每年举行一次网络征文。我们不鼓励、不提倡学生文学写作,要求学生更多的用平时的语言来讲普通的生活,所以我们规定的文体是叙事文、科普文、读书报告、翻译文,不鼓励写小说、诗歌、戏剧,不鼓励写“流泪的青春”“黄昏我失恋了”这样的东西。要大家写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从前年开始又实行命题作文,这可以避免抄袭。网络写作因为学生都能够看得见,他们就不会再写新闻联播体,或者人民日报体,就会写真话,真写话。网络写作能够让期末考试获得很大的自助空间。陈洪先生去香港考察发现,其实中文是很难测试的,有一年天津也承接了汉办的汉语水平测试活动,对此我们保留一些意见,就是汉语的能力是不是你考高分就等于汉语水平很高?不一定的。王蒙给他的孙子写作文是不及格的。我们期末考试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服务于平时教学。我们期末考试占70分,另30分让学生平时在网上完成。期末考试的内容也非常简单,今年是我出的题,要学生写我大语老师的特点。我们简化考试内容,比如第一题填空,我们早就告诉学生,就是要能背诵课文。

    关于我们的大语师资结构,都是有各自专业背景的,所以是个性不同的。有的学校是集体备课,同一个课件,我是很皱眉的,我觉得大语的魅力是每个老师的魅力。在课堂上要充分强调“文”的教育,回到章太炎的意义上来讲这个“文”,就是“文之最初”,而不是文的四体(散文诗歌小说戏曲),是可以打通天文人文的文化元素的语言材料。若有老师感兴趣,我愿意提供课件给你,你可以看到我们怎样从歌词里面,从掌故文里面,从书信里面去找语言的张力和魅力。课堂教学我们形成一种基本的形式,就是一课精讲,多课成群,网络自学。我们每学期规定老师讲不少于10篇课文,但是要捆绑文本群,比如有人讲王小波,就把凡是和知识分子有关的课文捆绑在一起讲,我每次讲陈寅恪,就自然会带出汪曾祺、郁达夫。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课堂主讲和网络互动,大部分问题的回答,活动的挑起,答疑,都在网上完成,主要由助教承担。以前说学习就是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就变大鱼了,王一川教授则提出小鱼、中鱼、大鱼,小鱼先跟着中鱼游,中鱼跟着大鱼游——中鱼就是博士助教,我今年博士硕士有20人,今年的教学我就想让博士带硕士,我再去指导硕士博士。我发现在教学中,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互特别好,很容易形成微信群、小组等形式。这样的形式对老师的个性也是一种解放,所以南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修了课,得了学分,但是他继续来上大语课,为什么呢?因为别的老师讲的不一样的。

    总结南开的经验,第一个就是对大语的课程定位,就是“文”的教学来代替文学的教学。第二就是大语教学知识结构多元,多体,多学科。第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把为考试而学变成为“文”的魅力而学。最后我想用朱光潜先生在《诗论》里提到的一个有趣的观念,他说中国的诗归根到底都是趣味,我也曾提出过一个观念,即:大学语文最终就是讲着玩儿的。

    谢谢大家。

(摄影 南开学生邱忠东  录音 陈世杰  文字整理 何二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67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