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马俊江:由《大学语文》试卷上的作文所想到的
【时间:2014/2/17 】 【来源:马俊江博客2012-07-06 】 【作者: 马俊江】 【已经浏览3987 次】

    暑假开始,同事打来电话,说起下学期《大学语文》课程安排的事,问我是否要上这门课。我说如果有课,我就上。想起了这次《大学语文》的考试,有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写我,给我许多鼓励。不是因被同学表扬沾沾自喜,而是它让我确信,我做的事有意义。那意义是我生活的依据。一明星主持人多次调侃一嘉宾,说让这哥儿们吃饱了没事儿干,去思考人生意义这类哲学命题吧。但对于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思考生命意义,弄清自己这辈子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不是哲学问题,是活着就应该做的事。
    《大学语文》是非中文专业的中文课,不少大学已经取消。还开这门课的学校,按老师的说法,也是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课。于是老师们抽签,谁抽到谁倒霉,硬着头皮去上。还有另一种情况,现在高校规定老师课时量,僧多粥少,于是《大学语文》成了凑课时的课程。虽是殊途,但也同归,反正很少有教师爱上这门课。仔细想想,中国人也真是矛盾:一方面抱怨五十年代中国大学院系合并,致使好端端一个清华大学变成了理工科学院,人文学科发达的老清华让人怀念得一唱三叹;而另一方面,对大学里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却视而不见,于是大学成为训练高级蓝领或者技术员的培训学校。为什么民国大学让人怀念。至少原因之一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气度,气度哪里来?至少原因之一中西兼通,文理兼通。这些兼通,带来的是一种阔大的胸怀,没有胸怀的人哪里会有气度。
    说得太抽象,讲个故事。鲁迅那个时代,到国外留学一般都学实科。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用的专业。鲁迅最初学医,也是这种风气熏染。但鲁迅最终弃医从文。友朋同学皆不解,问:你学文学有什么用啊?鲁迅答:我学了文学,知道诸位所学也是有用的。能看到自己身外的世界,而非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就是胸怀和气度。
    通过一门课,就能让少年人们提高人文素养,扩宽生命胸怀与文化视野,我从来不做如此奢望。但让他们知道除了专业以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其实我们能做到。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但《大学语文》不是文学课:不是现代文学,也不是古典文学,或者外国文学,它应该是一门涉及古今中外一切领域的文化课。我理想的《大学语文》课本不是按古今中外或者文学体裁划分,而是选文尽可能多的涉及不同领域。领域无疆界,文章有标准,那就是好文章,或者说各种不同体式美文。也因此,我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不是被一个人占据,而是让各不同专业的老师来上,每节课都是一个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来讲才好。在不能实现这个理想的时候,上课老师只好如履薄冰,勤勉努力,放弃狭隘的专业眼光,先到更多不同领域去做学生,然后再去做老师。
    《大学语文》也非高四语文。在基础教育束缚了孩子们思想的时候,它应该是一张图:带他们到独立思想的路上走走,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一些有关生命与文化的事儿;提高点读书的兴趣;对文化以及文化先贤,多一点敬畏之心……老师离开课堂了,他们自己可以按这个图去做一点事,读一点有文化的书,学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写字,并知道,这样的事是美丽的,至少我们可以培养他们这样的意识。我想,只要老师认真而努力,我们还能够做一些这样的事。能做的事再少,但给一些少年人成长的懵懂岁月中,带进一点光,这是老师的责任。
    我也是现代专业教育的产物,不能兼通,但我想在课上,告诉不同专业的孩子们几句话:第一、教育有专业,读书无壁垒。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努力做杂家;第二、大学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地方,知识分子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现实,不仅骨感;生活,其实可以很美。我们应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看待世界。
    我知道我不可能吸引班上所有的同学,我再喜欢的东西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喜欢。但我讲过鲁迅,下次来上课,看到有少年拿着鲁迅的书;我说过诗经里的花草,有同学在课下追着我问手机里拍摄的花的芳名;在考试作文中,有同学写,听我说过史铁生和母亲以及我和我老妈的故事,下课,他第一次主动给妈妈动情地打了一个电话;有同学说厌恶看书的他,也逐渐走进书里那个大世界……一门课上,老师能做的很少,但也有不少的事可以做。至少,在这个习惯了敷衍的民族与时代里,我们,还可以让少年们知道:有些事要认真去做,世上也还有认真做事的人。再凡俗的人,也还可以做一点崇高的事,虽不能至,也还可以心向往之……
    在作文中,有同学说我是“播种人”,那是我的理想。他写错了字,我希望,我没做错事……

    (注:选自浙师大马俊江老师的博文,题目“由《大学语文》试卷上的作文所想到的”,文后还附有这篇作文的照相件,字太烂,这里不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2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