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命途起伏六十载 大学语文苦尽甘来?
【时间:2012/4/19 】 【来源:新浪博客 2007-07-24 】 【作者: 小溪】 【已经浏览3771 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0621601000cod.html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
   
    诚然,没有人不愿意精确而优雅地使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在我国,承载语言文化的语文,在大学校园中却几度沉浮,历经坎坷。1952年,它的名字从大学的公共课表上消失;1978年,它“重出江湖”,但似乎大势已去,在象牙塔内,过的落寞而卑微。
   
    近来,它又成了人们的焦点,原因是3月12日,教育部向高校致函建议把它设为必修课。命途起伏六十载,大学语文是否会苦尽甘来?在众多尚有争议的问题面前,答案似乎变得遥远而模糊。

    难逃命中劫难 昔日“宠妃”开始“冷宫”生涯
   
    曾经,在大学语文的讲台上,陈独秀、钱穆、胡适、刘半农等文史哲方面的大师或睿智风趣、或慷慨激昂,用他们精辟的思想吸引着众多学子慕名而来,往往,课还没开始,教室内外便已经挤满了人。那时候,无论在哪所高校,它都像是一个极受宠爱的妃子,拥有最好的师资,享受最高的关注度。彼时,它的封号是“大一国文”。
   
    在恩承“君”泽的同时,大学语文也用自己的博大、深邃影响着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当时,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为世界瞩目。在西南联大诸多得意门生(包括很多著名科学家)后来所写的回忆文章里面,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大一国文》的“芳名”,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力的确非同一般。
    
    1952年,无疑是大学语文命中的劫,那一年,它被打入“冷宫”。起因是大学的院系调整。当时,国家学习前苏联,在国内高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打破了大学自治的格局与自组织的状态,很多综合性大学被专业性大学取代,很多专业技术学院开始在华夏大地上生根,而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则被取消,自此,大学语文开始了漫长的“冷宫”生涯。

    峰回路转 30年后大学语文绝处又逢生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那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重新编定了大学语文教材。在其后的几年里,国内部分高校也相继恢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然而,事隔30年,毕竟已经时过境迁:曾经的大学语文老师,或者已经离世,或者年事已高,部分仍然留在学校的,也大都转到图书馆等其他部门从事工作而与语文教学渐行渐远。而且,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很难出“研究成果”,从而也导致乐于问津大学语文的年轻力量越来越匮乏。虽然几所大学有意重塑大学语文昔日的辉煌,但这种自发的行为力量是薄弱的,它只是使大学语文迈出了“冷宫”而已。大学语文与大学校园内其他课程相比,依然备受冷落。
   
    在又一个3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教育部终于介入了这件事情。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发文建议各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但正如《南方周末》所言,虽然教育部并未强制规定将大学语文定为高校必修课,但必修之风却迅速波及全国……
   
    果然,接到通知后,各地高校反应强烈。北大、清华、南开、华东师大等高校很快将其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而在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校园里,甚至出现了“语文不合格不能毕业”等说法。

    前路漫漫 大学语文“复宠”何日尘埃落定
   
    在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南开大学一方面为大学语文教学配了2位博士后和7名博士,一方面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转而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采用激励机制(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鼓励学生在线学习:多评论、多探讨、多发表原创作品,此举一出,立即赢得了学生的一片叫好声。
   
    然而回过头来,纵观国内高校大学语文发展状况,就会意识到南开大学只是一个特例而已。许多自从大学语文“走出冷宫”后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因为一个成功的特例而消失,相反,它们随着教育部的一纸发文而愈加明晰起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材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尽管有关专家建议由教育部出面,精选出几种高质量的作为大学语文授课的教材,但至少时至今日,它还未曾解决。
   
    教什么以及怎样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饱受正义的存在。有的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承担起传承起传统文化的重担,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的人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强调实用主义,教会学生如何写作就可以了;有的人……而更多的人则担心大学语文会变成“高四语文”。

    此外,还有大学语文的师资问题、定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学语文何时“复宠”,恢复往日容光,将永远无法尘埃落定。
 
    观点 老师
 
    何崇文,196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1995年评聘为教授。先后担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西南地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文学类学科评审专家、重庆市新闻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门必修课,它应该当之无愧
     
    前不久,教育部建议将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对此,我很高兴。我一直都觉得语文作为一门可以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课程,应该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认真地学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者,我一直守望着大学语文,盼望着有一天大学语文能够真正地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大学语文曾经是大学校园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可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大在滇的8年间一直坚持开设大学语文课。当然,那时它不叫大学语文,而是叫“大一国文”。
   
    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大学语文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悄悄陨落了。一直到80年代,也就是恢复高考以后,有些高校感到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自发地开设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也就又慢慢地在大学校园中出现。

    这些年来,虽然大学语文在大学校园中一直自发地出现,但都只作为一种自愿选修的课程,语文在大学校园中还十分缺失。
   
    由于这些年来大学语文的不被重视,导致了许多的病症。且不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单是语言表达上就有许多问题。用语不准确的地方比比皆是。报纸、杂志上也是经常出现错字和病句,影响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种种病症表明,大学语文课不能丢。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培养高层次多种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这个问题自然应更加受到重视。大学语文正是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实践证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鉴赏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大学语文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涉及多门学科,而大学语文正是重要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必修课,它应该当之无愧。

    如果大学语文真的成为了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那我们教师需要做的还很多。
   
    首先是教材的选取,大学语文应该有“语”有“文”,以文学为主,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有现代汉语的知识与应用。所以我们的教材一定要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名篇,当然,以中国的为主,还要联系实际讲一些汉语知识的专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通俗化的教学形式。注意从语言入手分析作品,从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从语言文学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得到艺术的美感。

    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要得到提高,不仅要靠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学生们的积极学习。
 
    李达武,又名达五,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等课程。
 
    期盼语文的新天地

    关于大学语文回归必修课堂这一话题可谓众说纷纭,这表明大学语文的地位开始重新受到重视。无论如何,我认为大学语文回归必修课堂是应该的。
    
    有人说,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语文,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一共学了十二年,到了大学没有必要再学语文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小学时候我们的语文重点学习的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到了中学,虽然课本里也含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免有太多的应试成分,大家都是围绕着考点在进行教与学。到了大学,无论我们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在专业学习中学生都需要有足够的语言理解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很好的阐释和学习。所以我认为语文在大学学习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丢弃语文学习万万不可。社会在发展,人类的交流方式也在变化,语言运用的更新发展尤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不断学习语文,扩大学习的范围,接触更多新鲜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的日常交往。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觉得应该脱离原先的教学模式,不再面面俱到地教学,在课时限制的客观条件下,范围越广越不能深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只能是浮光掠影,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层。所以我觉得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性地开课,比如可专门开设古代文学、现当代小说、应用文写作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学习,把这些课全部归入“大学语文类”,规定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必须选修四门左右来进行学习,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形式上的教学。如果按照原先的模式,即使现在恢复大学语文这一举措进行得轰轰烈烈,它也迟早会在形式主义的桎梏中流产。
   
    教师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把作品和社会同自身感受三者结合起来,用一些现代的语言来描绘一个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能够同我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也能使学生更加感兴趣。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我总喜欢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诗歌的意境,这样能方便学生记忆。我总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教学给他们传输愉快的信息,“寓教于乐”是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
   
    总之,大学语文的回归需要从诸多方面来进行改革,让“新”语文的出现真正强化学生的语文素质,让我们觉得说好国语,用好国语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国文化和语言冲击不再让我们感到惶恐,我们一定能让“中文”永远站在我们文化的中流砥柱位置。
 
    邹芙都,副教授,博士,中共党员。现任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古代史》课程组负责人。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古铭刻学》、《博物馆学概论》、《国学概论》等。
 
    找寻国学之门的钥匙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大学语文》课程被取消,高校那种所谓的“实用主义”、“国际主义(强调英语)”的人才培养价值观被进一步强化,日前教育部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建议面向高校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程,意在强化母语意识。但就教育部和各高校对《大学语文》态度的转变,可以说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从文化的自我迷失中发现了曙光,找到了正道,从这一点看,近六十年的探索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的永恒,是对中国文化、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所添墨的一幅重彩。
   
    下面我想从国学与《大学语文》的角度来谈谈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国学”即“一国之学”,邓实先生在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由此可见,国学是在历史的车轮中沉积而成,并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与内在气质,而这种传统与气质又将还归于国本,为强国、治国之术。国学体系庞大,内容鸿富,若以学科划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语言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但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各学科之间经脉相连,难舍难分,以语言文学而言,其与哲学、宗教学、史学、礼俗学等息息相通。因此甚至有学者提出,语言文学是整理国故、研究国学的始点与基石,此一通而路路通。当然这一看法有失偏颇或片面,但也从一定角度深刻揭示了语言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及狭义的文学等)在国学中的地位。所以在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但人文精神极速颓废,传统文化日益没落、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中的精髓来陶冶时人的情操,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基于语言文学与国学的关系,现在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正是找准了基点,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大学生了解国学和传统文化找到一个突破口,为弘扬中华文化找到了一条捷径。
    
    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去向的风尖浪口,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明智之举,现借用梁启超先生之语结束此次访谈吧,“自今以后二十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若诸君吐弃本国学问不屑从事也,则吾国虽多得百数十达尔文、约翰弥勒、赫胥黎、斯宾塞,吾惧其于学界一无影响也。”也只有如此,才能跳出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唤起同胞之爱国心,中华文化才能真正保种并源远流长。
 
    郑劲松,西南大学新闻文化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报》编辑部主任兼执行副主编,重庆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典型培训中心特约培训专家。

    举起公共汉语的大旗
   
    呼唤或确认在大学所有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实际上是十年前以来一直没有断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一个延续或结果,也是近十年来,作为进入大学桥梁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问题”的一个延续或结果。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现在社会上要求传承中华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如果真要在所有大学所有专业都开设“大学语文”课的话,不妨就以“公共汉语”或“汉语文化”甚至“公共母语”为名并开始这样的课程!
   
    为什么突出“公共”二字呢?一是站在全国、全民族角度而言,也就是常说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角度而言。这是一个视角,一个比较的视角,就是参照眼下的中国大学非外国语学院所开设外语,那个教研室就叫“公外”,即“公共外语”。同样,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公共计算机课”道理一样。“公共”二字更突出其实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其次,说“公共”,其实还含有另一层意思,中国的汉民族虽是第一大民族,但由于地广人多以及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各地又存在着各种方言。有一门学问就叫方言学,方言与普通话主要是在语音、语调、语义、语法存在差别,而相应的书写却是一样的。取其公共部分,则成为了“公共汉语”。
   
    之所以想把“大学语文”开成“汉语文化”,则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实际出发。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包括中文系的学生)都写不出一份像样的请示、报告、会议通知、工作总结来。即使是关于自己就业的自荐书也大多千人一面,大量来自网络世界的拷贝。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怪罪大学生甚至也不怪罪于他们的应用文老师。要想写好应用文字,还非得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一番锻炼不可。就因为中文专业几乎没开应用写作,所以中文系学生到机关单位还得从头学应用文章。但由于其语言素质较好,真正工作一段时间后,应用写作也就容易被掌握,因为应用写作“套路”比较强。那么,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文化,就是“汉语”所体现的“汉语文化”。汉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古老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汉语”回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以“汉语”为工具,思考如何解读当今的热点语言现象。
    
    在大学所有专业开设“汉语文化”或“公共汉语”,在大力推行“汉语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不妨花大力气,推进“汉语本土化”,在与全球文化的交融中,确保古老的“汉语”既得以保留并大放异彩,又开放发展,真正成为一种世界语,成为世界语中形象最特别的“中文”——“中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未来对“汉语”及其语言文学的标准化简称。

    观点 学生
    大学语文怎样学

   
    大学语文重回课堂之举,引来众多议论。关于教学形式的讨论沸沸扬扬,是守旧还是改革,要改革又该怎么改,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讨论。然而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当前最重要的议题应该是大学语文课堂如何能将学生吸引进来,这才是关心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更需要认真思考的。

    经济管理学院王琨:让兴趣来主导学习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可以按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那么收获则会事半功倍。对于内容,应该也像高等数学一样进行分类。对于理工科、经济类和文史类,要使用不同的语文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大学语文可以模仿大二体育课采取选修的方式,分为诗歌、戏剧等各课程,由同学们根据兴趣进行选修。并且在课外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比如诗歌朗诵、戏剧演出等,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脱离了兴趣,只是生搬硬套地学习那是完全没有收获的,既然要改革,就应该先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来主导学习。

    历史文化学院李娇娇:发现语文,感悟语文
   
    语文是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所以教学形式不要拘泥于只是上课即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应结合多种方式.比如邀请知名教授进行讲座,加入影视教学,让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展开辩论等活动,这样会更有意思些,减少学生对传统公共课只讲课的厌倦,真正达到大学语文重回课堂的目的.大学语文的考试形式也可以改改,不要只以分数来定语文学习成绩。

    外国语学院刘娜:在品味经典中传承中华文化                                     
   
    如果大学语文重回大学必修课堂,我希望能够多多注重培养我们的文学修养,增强我们文化底蕴,脱离形式主义的教学。我觉得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古代文学这一方面的知识尤为欠缺,然而古代文学又是我国文学的精髓,所以我觉得认真学好古代文学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让我们多多欣赏古代诗文,名著,多给我们留一点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慢慢领悟,品位,老师不要很具体地介入,只起引导作用。
 
    大学语文带给学生什么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那么在大学生的心中,他们可以从大学语文中获得什么呢?

    物理学院陈玉斌:专业课后的必要补充
    
    我们身边的许多大学生同学,写的论文错字连篇,一些理工科大学生没有一点人文修养,对国家的传统文化更是了解甚少,以至于崇洋媚外。从上高中来,为了高考,我们就一直只重视理科的学习,以至于忽略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现在上了大学,已经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只重视考试了。在单调的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吸取到传统精髓的营养,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能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东西都是从我们的专业课中很难学到的,所以语文将是我们专业课后的必要补充。

    体育学院张渠毅:打下坚实的文字基本功
   
    我是体育专业的,从小文化课就不好,特别是语文,从小就吃了不少语文不好的亏,平时要写点什么东西,就十分困难。我想,如果现在给我们开设语文课,不仅可以加强我们的表达力,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同时,我们平时学习体育很少了解到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学习语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以免我们产生重洋媚外的心理,健康的身体要靠健康的人格修养来支撑。所以,我们比别人更需要语文。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廖静:打造永恒的人格魅力
   
    大学语文强调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感染教育以及兴趣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审美能力,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于一些爱好文学、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深入学习;对于不喜欢语文的人,更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来培养他们的感性思维、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在找工作时,一个人的装扮、谈吐、气质修养将直接影响到聘用方对他的印象,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毫不注意,那即使他的专业素质再好,别人也不会录用他。通过语文的学习,就可以引导大学生培养这方面的修养。
 
    开设大学语文的意义
    
    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大学生们不会陌生,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至少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现在,高校语文课再次成为必修必选课,对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自由包容的大学来说,其意义何在呢?

    生物科技学院廖佳芸:功利时代的“弃儿”
    
    像我们理科生,数理化,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天天在理性思维里徜徉,还要忙着考证,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啊。如今的用人单位不会有看“语文等级证”的吧。同时,语文和外语比“含金量”差太多了,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所谓的“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真是没事找事。来了大学好不容易从语文课的苦海逃离了,现在竟然还说要上大学语文,我的语文兴趣就是毁在应试教育的字词句段篇上的。搞不好又是背呀,写呀的,烦不烦啊,还是不要学的好,就算真学了也别考试啊。

    经济管理学院张怡然:传承中华文化的“接力棒”
   
    大学语文可以让我们在交流与动态的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与文化感受,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让我们的语言与文字更具艺术化,对我们的提高交际能力与竞争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我觉得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未来生活与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基本素质。而除了语言与文字的表达与写作实践,没什么可以提升我们对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大学语文对我们的意义还是重大的。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昱竹:传统文化的坚决“捍卫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门课程冷和热的背后是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竞争。在当前的环境下,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张,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处于弱势。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势在必行,保护本土文化刻不容缓。我是个文学爱好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者,复兴国学当然很有必要,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歌童谣民族乐器,热爱我们的书法绘画昭陵石刻,热爱我们的唐诗宋词名著名家,我们要学好母语,国人当自强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61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