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网络与《大学语文》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时间:2011/11/7 】 【来源:大概是华师大? 】 【作者: 中文系《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室问卷调查小组 2007年5月】 【已经浏览3990 次】

    2007年4月,《大学语文》教研室为配合“大学语文”网络平台建设及网络教学,在校园网开办“大语教室”专栏一个学期探索的基础上,回顾开办网络与大语探索的历程,为及时完善网络“大语教室”,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次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班级、非中文系的在校生
    调查方法:将问卷随机抽样分发到班,按班上实际人数分发到人。
    调查内容:《大学语文》教学   网络   生活   实践
    抽样班级:06现代教育班   06英语大专6班   06音乐大专1班 
    问卷发收:共发问卷103份   收回103份   100%
    调查分析:逐题分析
 
    调查小结

    1、对于《大学语文》教学93%的学生认为应该是有别于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这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理解或认识,然而在目前开设的《大学语文》教学课程中,所使用的教材与教法,依旧延用高中语文的编排体例与教学习惯,所以“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而没有体现出“大学”特点,所以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有别于高中语文。

    2、《大学语文》重点应该是实用性和文学性,而对其工具性的赞同只有8%,而52%的认为是实用性,略重于占43%文学性。说明开设大学语文是为现在或将来实用打基础的,无论工具性的实用还是人文素质、形象塑造的使用都需要大学语文的帮助;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大学语文所呈现出文学兴趣的倾向。但就其工具性而言,非中文系大专生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备战高考的艰辛阶段,可以说在语文的字、词、句、段、篇,认、读、析、用方面基本上是过关了,而在语文的文学性及语文实用性方面实践运用就显得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高中阶段为了应试教学而将语文知识分化瓦解在标准答案记忆中,而缺少“栩栩如生”活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大学阶段纷至沓来的文化现象中,没有了应试的羁绊,渴望能正确引导、认识纷繁的文化。因此希望《大学语文》重点应该是放在文学性、实用性。

    3、对《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上,有48%学生认为“写作课程”开设是必要的,而也有40%认为不设,有15%认为无所谓。虽不能逐一了解每一位学生想法,但至少有48%学生认为是有必要,加上15%,可见“大学语文”课不只停留在“语言文学”的层面上,还应该在“写作”训练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的写作就不是停留在高中阶段,其内容与要求是要着眼于大学生应用自如的生活写作上,要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且还有“水平”。

    4、对“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83%的学生认为有关系,8%认为无,也有14%学生表示“不清楚”。从83%这个数据看,学生们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是有关系的。其实“语文”就是“语言”与“文学”,它与生活是紧密不可分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这一点应该是早为人所共识,可居然有8%学生认为“无”,即“没有关系”,虽不敢说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发生偏差,至少来说,他对语文和生活漠然处置的态度是不可取的;14%学生表示“不清楚”,同样也存在着这个认识问题。      
    要改变这22%的学生认识偏差,不只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去提高他们的认识,同时,也得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网络教学的运用提供了交流平台,获得回报也是非常明显的。

    5、“语文学习对未来就业的关系”,86%学生认为“有”,4%认为“无”,13%“不清楚”。这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未来就业是有影响的。从现实社会的招聘用人信息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衡量不再只是学历文凭、技能,更多地注意到人品修养、文化内涵,以及运用文化的能力,而这人品修养对于在校学生来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文学习,而语文阅读、分析理解、听说读写、察言观色、思辩等能力与技巧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而网络平台在这方面给学生实践机会,在“网络大语教学室”中,学生提交作业、跟贴、留言等,就得面对“网络世界”,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对老师一个人,首先得为自己负责不能丢形象,其次多少要显示出有点语文水平,不能有错别字,文字上句段篇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问题。

    6、“你本人对语文理解”,51%学生认为“文学性”,其次26%认为“工具性”,说明语文不再停留在单篇文章的学习上,而是其文学性,这个“文学性”内含较为丰富。至于怎样做到“文学性”,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获得人类文化精华并在传承文化方面获得有益帮助。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去了解人类文化史、精典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文学发展史,对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文学、文化有整体印象,为其以后有选择性的研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7、“平日里人的阅读”,16%读中国名著,20%读外国名著,71%读报刊杂志,28%读杂书。从这方面看,有71%的学生读报刊杂志,说明阅读的兴趣与爱好生活化,而淡化了文学名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能静下心来去阅读名著,而去欣赏“快餐式”文化——报刊杂志。28%读杂书,同样是受着“快餐文化”影响,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是“趋众”心理,什么作品被炒热,就读什么作品,不管这样的作品有没有文化底蕴,也不管它是不是受商业炒作包装。如明星写的自传式书,或是用人体去写就的“揭秘”式书,或是为迎合大众而炒作的书。多少名著被遗忘,多少精典被淡化,甚至曲解。从而造成了现代人急功就利“快餐式文化”,而少了文化底蕴,使得人文精神失落。

    8、“大学语文”学习。28%学生认为“专题讲座”;32%学生认为“专题讨论”;37%学生认为“作品讲授”;12%认为“自学”。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除12%学生认为“自学”以外,而前三项基本持平,其中37%的学生认为“作品讲授”,其实也就是说仍旧沿袭过去传统教学方式;而60%的学生认为进行“专题讲座、讨论”。说明这一点是符合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也符合“大学语文”教学实际。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层次是专科,学生是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既不同于本科学生,又不同于中专或高职学生,无论从文化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地表现都有其自身特点。
    在这方面我的教学实践是:给学生以整体文化现象认识,以文学史为线,以精典作品为点,串成一个精美的项链式文化圈。在精典作品讲授上采用“专题,单元”式教学。或不同作家比较、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比较,或是一个作家的人文精神与作品,或是一个文学主题单元。这样既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但又不至于高深莫测。

    9、对《大学语文》学习考核。两种方法:平时+考试;平时+考查。两种方式各占51%、52%,说明学生对这两种方法都认可。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实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只不过在学习考核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

    10、“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你认为人文精神的重塑应该怎样进行”。12%学生认为是“政治思想教育”;23%认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66%学生认为“自我修养”;8%认为“自由成长”。这其中66%的学生认为是“自我修养”,表明大家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塑关键是*自己,而语文教学也是帮助自己完善自我。“政治思想教育”是传统的外在方式,对这一点12%学生认为可行,23%认为可以从“优秀文学作品”中去获取积极人文精神,这说明一定的外在方式在目前仍可以取作用。

    11、“对目前人们关注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你怎以看?”62%的学生认为要“努力塑造自己”;25%的“注重个性;但也有9%“无主见,随大流”;7%“竞争中不管他人”。       
    从这一点上看,现代的大学生们也开始注意“努力塑造自己”,“注重个性发展”,由于经济浪潮中大学生有过迷失自己的现象,在社会上曾一度出现“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的疑问或探讨。人文精神的重建,首先从大学生中开始,由于青年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流,社会文明的主导,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62%这个数据说明现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了,也让我们看到人文精神回归的希望。       
    至于9%的“无主见、随大流”,7%“竞争中不管他人”的现象也不要忽视,大浪淘沙,一些大学生不注重重塑自己而丢失自己,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被眼花瞭乱的生活迷惑,或陶醉享受,或放弃自主,都将是迷失生活方向,这一点是要值得注意的。

    12、《大学语文》教学。78%学生认为利用“现代网络”进行;25%学生认可“传统(师授生学)”方式。在这一点上也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网络发展应该也可以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       
    就前一阶段校园网中开辟“大语教室”,为每个老师开设“办公室”、学生作业区。老师将自己备课的内容用教学步骤全部放在“办公室”里,对学生作业可以在网上浏览批阅留言。学生还可以及时跟贴、反馈信息。这样教与学得到了学生及大语任课老师欢迎。只不过目前学校发展中条件局限,不可能做到全面运用罢了,并且有待进步探索。

    13、《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79%学生认可“互动式”;说明《大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发挥多媒体特点,进行教学互动,做到教学相长。13%认为是资料堆砌式;11%认为是演板笔记式,这两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方法“电教”而已,相比较“互动式”而言要简便得多,省力得多,但在收效上肯定要肤浅得多。

    14、资料式:53%学生认为“老师找好”,自己只需接受,实际上仍是被动地学习。50%认为“自己去找”,主动学习,有自己的思想。说明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主动,有见的”学习,是件好事。

    15、演板式:66%认为“老师设计好课件”,有这种思想,其实仍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层面上,传统教学是老师利用教学方案讲好每一堂课,书面教案将教学思路、过程、步骤设计好,多媒体只不过是将书面东西电子化而已。37%“自己设计课件”这就是主动学习的思想体现。我们常说“学问”是要学要问,但怎样做,学习设计课件不失为一个好途径。这在今后的互动教学、网络教学中是可以尝试进行。

    16、互动式:83%学生认为“当堂师生互动”,20%“课后同学间互动”。从教育学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堂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及情感交流,因为学知识不是单一的人与书本、人与黑板、人与机械电子设备的对话交流,而人与人交流尤其是师生互动,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将知识与情感融合更易发生效力。

    17、“你会用网上的信息学习吗?”53%学生是“选择性用”;28%“偶尔用”;只有19%“经常用”;也有3%“完全不信”。可见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抑制力,能进行“选择性用”网上信息。对3%“完全不信”的学生要正确引导才行,因为网络发展,不用或不能“与时俱进”则会被淘汰。

    18、“你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形式吗?”56%认为需要;38%认为“可要可不要”;13%认为“不需要”。前两者合起来超过94%,表明《大学语文》与网络结合是势在必行,因此,在探索《大学语文》网络运用是可取的,就目前校园网开设的“写作世界”网页,设计许多个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栏目,运行的情况与进展是良好的。

    19、你认为网络对于《大学语文》的帮助。42%认为“很大”;38%认为是“一点点”;16%“不清楚”;7%认为“完全没用”。这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希望尽快使大学语文网络化。其实这一项工作在许多高校已成功实施并效果显著,只是目前我们的学校还不能完全达到理想。

    20、“平时你上网一般是:”60%“查感兴趣资料”;17%为“完成作业”;22%“游戏”;20%聊天。如果这些数据是学生真实情况的反映的话,那么77%的学生能有效充分利用上网,将上网作为学习的一种补充手段。而42%学生来“游戏、聊天”作为生活乐趣也未尝不可,只要不被“网络”网住,要有辨别能力与抑制力,才能真正发挥网络作用。

    21、“你会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吗?”64%表示“会”;29%持“无所谓”态度;10%说“不知道”。说明大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抵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无所谓”态度的持有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正确引导他们,使之不迷恋陷入其中,有一个健康身心对待网络信息。

    24、“平时空闲阅读书籍”,50%是小说;46%时尚杂志;29%专业书;仅有3%才谈到读“大语”。在阅读这个问题上,生活中出现很少有人问津,浮躁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浮躁心态,从而对待阅读上出现“快餐文化”,所以46%学生愿意读“时尚杂志”,而真正读专业书的只有29%。因此目前提倡“阅读日”是很有必要的,读书,能静下心来读书是构建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结晶。

    25、“《大学语文》的学习是否曾潜移默化地让你认清一些生活中的道理?”65%学生认为“有时候”;25%“经常”;12%“从不”。对于知识的运用,不是“立竿见影”,而着眼于潜移默化,这是一项知识能力化为生活能力的问题。25%“经常”,说明在运用方面做到自如。65%是“有时候”,说明知识化为能力还不够熟炼。这种潜移默化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渐进的过程。

    26、“脱口而出运用语文中的经典语句或名人名言来与人调侃”,74%是“偶尔”;17%“是”;10%“从不”。这也是知识化为能力运用的问题。74%能“偶尔”一用,说明大学生在运用知识上注重自身修养了。平时我们常说某个人有修养有水平,指的就是他在生活中“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

    27、“网络文学中那些作品”,62%是“浏览”;16%曾“跟贴”;20%“欣赏”;4%“不屑”。“网络文学”也是当今“文化现象”之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各抒已见,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但目前对这“百花齐放”的网络文学虽无法规范,至少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学会运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态度:占有、挑选。

    28—32、关于学校网站建设的相关问题。56%学生“上过”学校网;48%“发过文章”;48%是“原创”。但也有27%“没上过校园网”;20%“不知道校园网”;55%没发过文章;13%是转载。这是一个实际网络建设问题,对于身边的网络,自己学习相关的现代化手段不了解,不关心。       
    在《大学语文》网络教学探讨中,曾就教学任务而布置过练习,要求上传文章,真正只有48%学生做到了,且是“原创”练习作业,而55%没发过文章(作业),或是不知道怎么运用校园网,或是没有条件运用。

    33、“你聊天的对象”,80%是“旧友”;36%“家人亲戚”;18%“新朋”;有3%“陌生人”。在网络聊天交往中,学生对生活中交朋结友的对象多是旧友、家人亲戚,说明学生在这方面也较谨慎。可18%的学生愿意结交新朋友,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这说明现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有摆脱约束的想法,尝试着独立面对社会生活。

    34、“在网上你是否愿意与老师交换意见?”92%表示“愿意”,说明学生还是想运用这种方式与老师勾通,在平日里老师的教课与学生的学习,有一种被动工灌输式接受,而很少有时间与老师交心谈心。网络交换意见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所以也是学生首选。可也有7%学生“不想”,5%表示“惊讶”,说明仍存在12%的学生不想与老师交心谈心,这与生活实际是相符的,学生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不想学习、不愿学习,学习目标与动力不明、不足,甚至产生厌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怎样利用“网络”来网住这一部学生,是值得考虑的。

    35、“与你聊天的态度”,68%表示愿意“说真话”,尽管是虚拟网络,但学生仍愿意以真诚待人,也希望别人以真诚待自己,“聊天”是以一种不见面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平日里老师、家长的严管,以及代沟,他们不愿敞开心扉,有这样“网聊”能让自己找到渲泄的场所。但21%是“虚意以应”,16%取乐,这样的态度是值得注意,以“虚意”对虚拟网络世界,一旦将这态度带入生活,那就不只是人与人交往的事了,而是人的精神世界上蒙一层“虚情假意”色彩,这是与正确构建大学生精神相悖的,应该着手研究并解决。

    36、“对于网络的虚拟性”,80%认为“易放松心情”,这与学生紧张的学生生活有关,平时很少时间与老师、家人交心,所以这样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其实,学校作思想教育工作著,应该从这方面多与学生沟通,这比正面说教要好得多。怎样利用这一方式,占领这一阵地,拢住学生,那才是我们教育者应思考的。23%“戴着面具聊天”,2%“反正说话不负责”,达到25%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负责或是取乐的态度,说明这部分学生在与人相处的态度上存在不健康的心理。

    37、“聊天上网或辩论”,59%“坚持己见”;22%“旁观”;19%“人云亦云”;2%“无主见”。在这样的比例中,说明学生能在交往中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好事。但也存在着无主见与旁观者。

    38、“网络虚拟世界中交往对现实的影响”,45%认为“有”;37%“无”;15%“不清楚”。对于日益发展的网络科技,不断与现实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断渗透到生活中,因此有45%学生认为是有影响的,这是比较客观的认识。无论从正面积极的还是反面消极的都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影响。

    39、“新闻报道有网友见面而引发的悲剧”,74%表示“同情”;22%表示“不屑”。这样的悲剧常见诸报端,对于悲剧的本身,74%表示“同情”,但在这“同情”中并没有深究其原因。其悲剧的形式是各样,可仍没有引起足够注意,轻年幼稚学生“前赴后继”落入网络中,不计后果的“津津乐道”。因此有22%对此悲剧表示“不屑”,居然8%想尝试,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让学生认识这样悲剧的危险性,作到教育先行,杜绝悲剧发生。

    40、“新闻报道有网友见面而产生的喜剧”,37%是赞赏;49%不信;17%想尝试.这样的喜剧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37%是赞赏的态度,网络成为现代青年交往的一种手段,走过封闭的狭小圈子,打开了另一扇窗,利用这一手段而促成一桩桩好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有17%的学生想尝试,其实在这一方面的决定因素仍是人。49%持“不信”态度,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由于亲历或亲见悲剧事件产生了恐惧感。

    41、“你对网友由聊天而后见面”,58%持“谨慎”态度;20%觉得时尚;21%认同;4%支持。从后三者人数来看达45%,网络在人们社交中充当了重要媒介,人们的思想眼界也随之扩大。随之而来的也有58%持“谨慎”态度,由于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良莠不齐,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来讲,持以“谨慎”态度是必要的。在网络发展迅猛的今天,而相关法制滞后的情况下,从自身来讲,“谨慎”不失为一道好的防犯措施。

    42—44、“你平时同网”,68%是在网吧;22%在家里;13%在学样;“上网的费用”,33%自己攒;13%是找父母要;3%打工挣。“平时上网时间”,46%周末;10%学校放假;8%随时抽空。这说明学生上网大多数集中在周末网吧里,且费用是平时积攒的。

    45、“一个人面对一台电脑,就不用着坐在教室学习”,76%学生表示“不行”,说明网络教学在运用过程中还需要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网络只是一种手段、方式,更多地学习是在师生情景交流中去获得,获取知识与情感。因为人是有情感的,人机对话就显得死板机械。
    
    46、“在现代信息化时代,传统授课方式”,89%学生认为“要”保留,因为传统授课方式中,师生面对面,尤其是由由教师在引领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人品、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对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方面影响是巨大的,这是人机交互中所达不到的。
    
    50、学校举办《大学语文》周,你将怎样策划?写出简案: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现归纳如下:介绍语文栏目     创办写作新天地交流会     推荐课外名著     猜谜语   成语接龙   对联   书法    小幽默       征文竞赛     作品鉴赏     论文展示(网上进行)   举办知识竞赛(先班选 再决赛 展示大学生风采)   组织系部文化轮讲——丰富文学素养      请名师文学讲座    经典文学讲坛(发资料)   诗文朗诵(背诵赛)   语文话剧表演     专题自由探讨(师生互动 辨论 演讲)   看文学短剧   电影    文学“旅行”——追寻古代文人足迹   设计制作课件——以班级为单位选课题(大语篇目)、评比、展览   师范专业——策划一堂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8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