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历届年会

南开大学李瑞山教授在大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0/11/1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499 次】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有点感想,和教师们交流一下。前天,21号,《中国青年报》第六版有一条消息,这条消息的题目叫《调查显示 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老师做的一个调查的一个部分的报道。通过调查认为我们现在高校当中大学语文课程仍然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大学语文的教学仍然没有脱离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所以整个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处在一个低迷的状态。这项调查是根据多少所学校的问卷、摸底得出来的呢?六所高校。当然这里不排除媒体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取其所需,以偏概全。现在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调查的全文,仅就报道中所得出的这个结论,我觉得我们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努力和成绩是被严重的低估了。正像刚才南(志刚)老师讲的,一会赵(卓)老师也要讲。就是我们这些年全国各个高校的大学语文老师都在为我们的母语高等教育作出种种的努力。困难很多,问题也不少,从一个方面看,刚才这个调查的结论也不好说一定不准确。我想是成绩和问题同在,努力和困难是共存的。所以我们看整个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形势应该辩证的看,全面的看,老师们的日常的辛勤努力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重视。我想在我们明天的分组讨论当中可能我们的老师能听到更多的令人鼓舞的声音。我时间有限我就讲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个就是我们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育活动最近两年的一些新的进展,第二个谈我的几点感受。

    在08年我们的第12届年会上,在南昌的会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心主任周志强教授做过一个汇报,所以可能很多老师代表对我们情况有所了解,所以我就不重复了。我就着重介绍08年以来的新的进展。分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就是在去年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当中,我们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完成的一项成果,获得了一个一等奖。这是这次评选当中唯一的一个公共课教学的一等奖项目。这个奖项我们申报的时候,有一个题目叫“当代大学生母语教育的理念创新、资源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我想刚才我们说全国的大学语文老师们的努力和成绩主要也就表现在这三方面。一是理念上的创新。上午徐中玉先生讲了我们大学语文恢复教学、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30年,这30年来,特别是在最近这10来年,应该说,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课程目的、各个方向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各有各的新的想法和做法,百花齐放,但是都是有所创新的。第二方面就是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当然也包括教材、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特别是网络技术媒体条件下的教学资源建设。第三方面就落实在课堂教学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上。主要是这三方面。所以我们的成绩是在继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和陈(洪)教授获得国家级教育名师之后的又一项荣誉。虽然是我们(和高教社)两家的,但是也可以看做全国高校大学语文取得的成绩,是对我们所有课程和所有老师的一个鼓舞,它说明我们大学语文教育是大有可为的,成绩也是显著的。如果看不到这点我们就会丧失信心。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对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做了修订,第二版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第二版较第一版有一些更新。

    第三方面完善了大学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我们建了几个网,有的效果比较好,有的有一些停滞。我们去年以来主要做了这两项工作。一个是我们有一个大学语文教学论坛,这是我们南开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除了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我们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的反馈,不断地予以调试。包括栏目设置、师生互动的方法、学生作业、投送文章、还有最后成绩计算的办法等等,这些细节都在不断的调试,使它更适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个方面几乎每学期我们都有一定的改良。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这两年着力建立了一套大学语文考试的题库,这个题库在技术上还是有一定新意的,专家考评的时候给了很高的评价。首先它的内容是包括我们现在十多种主流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有13000多道试题,系统能够自动组卷,这套题库已经经过审查和修订,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向高教社的编辑询问。

    第四方面工作就是巩固教改成果,强化课程特色。我们所谓课程特色,就是以新的母语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精品教材和丰富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堂讲授和网络环境,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交流研讨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在南开,大学语文原来是理工科学生必修,从2007级开始成为全校所有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每年有3000多学生修课。另外我们担负南开的二级学院泰达学院,还有一个独立学院滨海学院,1000多名学生的课程讲授。面临的问题跟各个学校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学生多,课时不充分,教师也不是很多。我们现在有11名教师参与授课。这就决定我们必须依赖——首先是教师主体要发挥积极性,第二就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拿它做依托。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我们动员了中文学科的一些比较好的青年师资,我们成立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前后有九名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加入这个团体。现在我们授课有3位正高、三位副高,还有三位讲师,还有一位专职技术网络管理人员。这些青年教师对网络媒介网络文化的重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而且乐于用网络条件来深化充实改造课堂教学。在这方面我们也算尝到了甜头,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实现了这么几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是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课时少,教材的内容也讲不完,而且语文教育大家知道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利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做指导,学生在课下全面自学教材,每个学期要分若干次公布自习作业,学生在网上完成,成绩自动计分作为考试总成绩的一部分。这就弥补了课时的不足。

    第二,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流。设置了一些专栏,像“我学大语”等等。学生在这些栏目中有规定的要必须一学期发表多少学习体会,或者跟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个教师私塾,“某某私塾”,在这个栏目当中和学生展开课程的网上讨论。老师不是上完课就完事,必须投入,我们有相应的规定的,一定的时间,上网回答同学的问题。与学生的互动。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实践。总成绩当中有一项是学生提供若干篇原创性的作品。我们在课上不以写作指导为主要内容,但是学生有这积极性,所以我们就鼓励学生在网上发表作品,每年搞两次征文竞赛,把优秀的作品编辑成文集,印发给学生做纪念。
  
  第四,网络环境下的考试测评。我们制订了大学生语文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试标准,根据这个编制了试题库。当然这个大学语文考试它如何合理,如何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需要长时间探索的,我们现在做的还是有一些问题。

    所以在从课堂教学效果上来看,语文在南开成为一门比较受欢迎的公共必修课程。我们每个学年开始有新教师入学,分文理两科搞教师的示范课,就是新教师都去听,这几年每年都是听大学语文的示范课程。

    第五,推广和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这些年我们在高教社的支持下举办了多期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骨干研究班,今年5月份第8期在湛江举办。另外我们也组织教师协作体,举办了3期年会。今年7月份在山西平遥搞得最近的一期,参加的学校有将近60所。这个协作体的核心理念和宗旨就是“交流、合作和共享”,我想这也是我们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奉行的宗旨,就是我们通过这么一个两年一次的交流在我们的老师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老师们之间能形成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一个大语文的教学学术共同体。这个对提高我们课程的地位,增强我们老师的信心,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都是很有益处的。

    这五方面就是我们南开近两年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一些新的努力。

    第二,我从几个方面谈对有关问题的一些认识。南开从08年开始在中文一级学科下面自主设置了一个新的专业,叫“高等中文教育”。主要的方向就是大学语文教育研究。这是一个博士点,主要的目的为各高校一些有志于此的优秀青年师资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大学生母语教育理念的学术研究。利用这么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我谈3点认识。因为时间所限我只是摘要说一下。

    第一,应该进一步从根本上认识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汉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内蕴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态度的,它千百年来是中华文化维系和承续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民族强大凝聚感和向心性的主要来源。是华夏民族与世界民族之间生生不息的(交流的)重要基础。所以母语的这种基本性质决定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有一种培根固本的特性。除了在基础教育中需要,在高等教育中也需要。我们大学语文的最高目标就是经过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深度体认我们的民族文化,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巩固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现在在世界上我们的国家已经确定的任务就是汉语传播,计划要建设500所孔子学院。

    和这个重大举措相对照,汉语的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我们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我们母语文的优秀传统实际上是受到漠视或者轻视。这个大家从社会上的流行文化也能看出端倪来。以后我们的青年学子可能是赴抵欧美、移民他国,长居海外的可能性和人数都大为增加,青年学生的双语、多语的语言能力也更加普遍。全球化进程中英语推广所表证的西方语言文化的高强度传播乃至引发的畸形崇拜都日益严重的挑战我们民族语言文化的深层影响力。就这点来说我们在大学生当中推广高层次的汉语教育,传播汉语文化,普及高水平的汉语品赏和应用,使我们的学生不忘自己文化的根本,树立文化的自信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这次我们的会议有一个讨论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语文怎么办?”我想越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我们的学生数量在稳定的增加,我们越是要重视学生的母语素养的教育。在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母语高等教育应该是不分层次的,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说应该针对全体学生的。我们不适宜先入为主的,人为的给各专业或者各类型学校的学生,划分一个语文素养有或高或低的一个标准,或者此高彼低的一个标准,我觉得这方面应该是有教无类的。

    第二,就是抓住母语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文”,作为我们教学的一个统摄。这是我们南开的一个想法。就是在我们的教材修订版当中加写了五篇序,总序还有四个分序,目的就是要着重阐述一个“文”的理念。使我们的教材有一个贯穿性的线索,一个指向性的导引。这方面所谓的“文”,简要的说,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跟西方的语言文化的传统是不一样的。而且这个“文”的概念是包容多种文体在内的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我们大学语文教学不把它讲成单纯的文学课,应该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就是一些经典的各种文体的汉语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我们的课程要揭示它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的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丛生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的教育更显出它的必要性。
 
    第三,对课程目的的思考。刚才我说的报道还讲到一点,就是为什么得出我们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弱势化,走入低谷的结论,另一个结论就是我们的学生母语素养、母语能力低下。怎么得出的这个后者的结论?调查了四所北京市的高校,认为学生在文字使用、连词造句、汉字辨识等等方面考试不及格。我想这个问题两方面看。一方面确实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大学生当中是存在的,因为网络电子媒体的发达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提笔忘字,电脑使用太多了,汉字书写方面有问题。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各个学校,比如教学大纲,表述都不太一样。但是我想是不是我们,关于“文”的概念,通过对汉语典范书面语文的品读,要引导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汉语文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或者换句话说是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当然这个母语素养他往往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表现。不是很单纯的。

    我觉得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多数的专业课程,不在于它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论述的、或者是推理求证的、或者是说明描述的体系,而在于它容纳了多种文体多种风格,富有代表性的汉语文的典范文本。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我们更多的是向学生揭示的汉语文书面语背后的那些共通的东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书面语文的见识水平。所以我觉得大学语文课在有限的课时下、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不好太过急功近利。当然了,我们有些课程,比如应用文写作,我们文学作品选篇的精读,这些课程自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我们开设大学语文课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母语素养这个根本上下功夫,不应该把语文素养和学生的具体语文应用方面能力的提高混为一谈。

    我就谈这些,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与编辑QQ群制作:
        广东工业大学曹凤霞录音
        黑龙江幼儿师范王宝勋文字整理
        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校对
        浙江工商大学冯文丽摄影

本站链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新闻总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63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