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邵建:从教育部不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说开去
【时间:2010/8/29 】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07-8-9 】 【作者: 邵建】 【已经浏览4608 次】

    近日,新华网上有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教育部辟谣: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难道规定大学语文开课与否要上升到辟谣的高度?这个新闻为了招摇而拟题过度。不过我还是很认同该新闻本身的,它显示了国家权力机关在权力运作上的某种自律。教育部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只是希望和建议,但并未规定。正如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这位发言人的姿态很好。在计划经济时代,正如计划经济实质上指令性经济,那个时代的教育当然也是指令性教育。现在,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果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那么,教育,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亦应摆脱指令性教育的格局,往自由教育的方向发展。落实到课程上,各高校开什么课以及如何开,就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或自由教育的范畴。教育部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上比较好地做到了非指令化,令人称道。但这一点做的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在高校其他一些课程上,比如那些课时量颇大的政治课,全国一盘棋的状况依然存在,教育部的指令性权力也依然高悬。这是课程之间的不平等。在此,希望教育部在这一问题上进一步束约自己的指令性权力。
   
    我不仅赞成教育部不硬性规定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在理论上我也不赞成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这是一种工具性教育。一个人摆脱文盲状态,就是首先从学会语言文字开始的。作为课,它是且只能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国家义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交流。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国家与个人已经耗去九年时光,成本不可谓不高。结果,大学生进了大学,还继续在课堂上语文。那么,这个问题的排他性在于:要么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没有完成,要么大学设置的这门课是重复和多余。我们知道,大学语文这门课大致是从1978年开始的,它的提出者是当年南京大学的老校长匡亚明。但这门课的特殊背景在于,那是一个不正常的时代。文革十年对教育造成了全面的破坏,积重难返,以至大学教育还要补中学教育的课。今天,如果大学依然语文,要问的便是,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干什么的。
   
    我不赞成大学开语文,我赞成大学开人文。尽管语文课可以有人文的内容,但人文课却并非语文课。两者不同质:一个属于语言工具类,一个属于精神修养类。记得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我说目前中国大学课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课,那是为了以后吃饭的。一类是思想课,那是用主义教育人的。针对这两种课群,我提出的补充是,用大学人文补充各类专业课,避免人成为单纯的谋生动物。我还主张用大学公民课补充第二类课,让学生在某一思想外再接受一些普世价值。作为补充性的大学人文课和大学公民课有不同的分工,前者关注的是个人在精神上的安身立命,后者关注的是个人作为社会人,他的公共关怀。
   
    这里暂不讨论大学公民课。和现行的大学语文比较,大学人文的意义在于,它是教养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尤其是在精神修为上。这个任务大学语文无以为之,它的命名就注定了它的局限。现下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学类作品为主,惯例,中文系是不上的。但中文系的学生如果不缺文学,他们依然缺人文。人文不以文学为主,但可以包括文学,同时它更扩展到文学之外,还包括哲学、美学、艺术、史学、伦理学等内容。可见,和大学语文不同,大学人文是可以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这是古老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天象的观察,可以把握时季的变化;那么作为精神形态的人文,是用来化育所有的天下人。人,从自然人到文明人,正赖此教化之功,否则即未走出野蛮。因此,严格地说,大学人文不是文化课,而是文明课。至于此种课程的开设,上个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参照:读经典。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当然,我们今天的经典,不仅西方,同时更包括自身的传统,如儒、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87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