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我在大学语文课上的收获
【时间:2010/4/22 】 【来源:中国文化 铁血论坛 2009-1-29 】 【作者: 淇水漡漡】 【已经浏览6465 次】

    喜欢跑去听杨老师的大学语文。说也奇怪,嘿嘿,下午上课我们经常迟到,迟到,还是迟到!现在跑去旁听,人家的地盘,不好意思迟到了吧!

    我觉得人家的大学语文很有意思,他们的课堂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比较强调的人文主义教育,而我们中文系的比较注重艺术的鉴赏。我们往往会把写作方法呀,表达方式呀斟词酌句研究半天,但他们不需要,他们只要读懂文章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真好!

    他们的大学语文讲到了第三章,第三章的专题名叫“家国情怀”。老师说,当时编订教材的时候吧,他们一直在“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这两个题目犹豫着,最后拍板要了“家国情怀”这个题目。他说:“‘爱国主义’是很高的人做的很高的事情,很远,远离我们的生活。像屈原,像陆游,像辛弃疾……”他还说,在危险面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身家性命”,立足于自己,想到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想到家并非自私,也并非不爱国。

    时代是大舞台,国家是小舞台,精彩的人生需要良好的舞台环境。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国家。比尔盖茨有钱吧,他还不是赶上了全球进入信息时代的好时期?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环境里,那有钱有用吗?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是不是也因此而破灭?我们又会不会沦为亡国奴的不堪境地?因此我们要感谢所有的人,因为所有人都在为我们服务。我们的衣服是工人生产的,我们的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

    “官”是什么?是钱吗?还是荣华富贵?为何古代的读书人都想做官呢?陶渊明、李白……一个个可都是“官迷”呀!“官”是权力!然而对权力的理解,不同的人也会不一样。权力可以把个人意志转化为公共意志,把个人理想转化为集体理想,甚至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理想。毛泽东希望人人平等,邓小平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而实现他们理想的唯一方式就是掌握中国命运大权。历史上,有很多有良知的读书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国家的兴亡,他们随着国家的兴衰而尝尽了荣辱。读书人有理想,有责任感,关心着国家的大事。读书了给自己的定位也就高了,考虑多了,考虑远了,考虑大了,痛苦也多了。

    值得一提的一位老先生——陆游。国家的统一是他的理想,他为实现理想而活,实现理想也就是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都说入土为安,可是陆游“入土不安”,《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陆游的遗憾。

    《诉衷情》中,更是寥寥几个字,体现出这位当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的爱国情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当年”和“现在”对比,当年有着年轻人的豪情壮志,而如今尘封的豪情壮志、尘封的理想,留下的是半个世纪人生的辛酸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暗”了,生命也黯然失色了。一个“空”字,更是诉说出了陆老的矛盾,这是生命的有限与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最痛苦的感觉没过夜被撕裂般的感觉,而陆游却要忍受这身心分离的痛苦。“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呀!

    让我佩服的还有夏完淳,这位少年牺牲时才十七岁。明末,十五岁的他就跟着他父亲抗清,十七岁入狱。十五岁就承担起国家兴亡的责任。人是要面临着很多的考验,最大的考验莫过于生死。生死也不仅仅就是生命的延续与结束。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可夏完淳这一次不但要远游,还要永远不回来。他抛下了年迈的母亲,年仅十八岁的妻子,还有正在襁褓中的女儿。为民族是“大义”,为母亲、妻子、女儿是“小义”。投降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保住,却成为了民族的罪人。为大义而死,也是为小义而死。因此,夏完淳也成为了天下士子的榜样、旗帜。人,必须承担起的东西要勇于承担,不要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推卸。李大钊先生也说过“铁肩担道义”,我们并非拥有“铁肩”,但依然也要担起道义。

    课堂让我摆正了看待文学作品的态度,那就是“文学作品没有大小之分”。无论是一部长篇小说还是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上都没有差异,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红楼梦》要诠释的也就是一首“好了歌”,《三国演义》也不过是一首五十二字诗,电视剧《西游记》要告诉大家的无非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而有时候,一首五言绝句,足以让我们分析四个课时。倒上一杯糖水喝,可能很舒服,要是把一大勺糖搁嘴里又会是什么感觉呢?倘若换成糖精呢?所以有时我们需要打浓缩的精华给稀释了。品读文学作品有时候可以不求甚解,有时候需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嘿嘿,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个道理,实在是有点落后了。

    下课的时候,我还向老师提到了苏轼的《定风波》,这是大学语文第二章的内容,他说的时候我已经错过了,估计会到我们学到宋词的时候,才可以听听农老师的见解吧。嘿嘿,杨老师告诉我,苏轼的《定风波》你们读不读意义都不大,因为这是太成熟的东西,你们现在还理解不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被浇成落汤鸡似的,还“也无风雨也无晴”?那干嘛会这般狼狈呢?其实苏轼自己也没能做到,只不过是让自己不陷得那么深。

    这就是我在语文课上的收获,哈哈,感觉自己好久没有上语文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30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