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必修语文
【时间:2010/3/31 】 【来源:高等教育法 2009-10-22 】 【作者: 中等职业教育网站】 【已经浏览4433 次】

    前几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教育部相关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随后有媒体第一时间向教育部求证,教育部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
    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必修语文
    前几日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教育部相关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随后有媒体第一时间向教育部求证,教育部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再随后,有好事者又弄出高校采访有关师生“语录”,认为现在的必修课已经太多,冲淡了专业课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求职;要求大学开语文课,只能说明中学的语文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值得检讨;部分学生叫苦教师有异议,认为可列为选修课云云。提起要修语文,似乎个个“苦大仇深”了。
    浏览完这些个报道,禁不住有些感慨了。
    大学生修习语文,一个很平常的要求,居然引起如此反响,恐怕是我们有关部门所始料未及的。我亦以为,出现这种氛围,其本身就耐人寻味,也不正常。说得再明白一些,这倒更说明在大学生中必修语文确实大有必要。说得不客气一些,上面所述所谓高校师生“语录”,只能说明对大学语文的误解或者说是曲解。说得难听点,有点近乎无知。
    认为学了语文就会冲淡专业,不利于提高专业知识和求职,听起来就觉得好笑。相反,没有很好的语言文字基础,要学好专业知识都难,就更不用谈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探求了。试想,一个能毕业论文都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的大学生,会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吗?一个不善辞令、不会交流的大学生,求职只怕也是一种妄谈。至于说大学开语文课只能说明中学的语文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论调,就更显理歪了。大学语文和中学的语文课,本身就是两个层次的研习,或者说是两个层次的任务,怎么能混为一谈呢?我们这些从大学毕业出来的人们都有体会。中学语文,除了强调对字词句技巧的掌握以外,更多的是为了应试。大学语文不等于“高四教育”,而是审美教育、感染教育、兴趣教育。注重提语言的文体感染、语言的审美交往、语言的能力使用。它既是基本能力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又让学生在这种基本能力的获得过程中获得广阔的视野。让学生对母语产生一种领悟力,领悟母语写作、汉语写作本身所具有的美的意蕴。这是其他课程达不到的,更是中学语文所不能企及和解决的。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也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之不同,是在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教育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自然系科的有些人只看到学生文字能力差是一大问题,而往往忽视了缺乏人文精神是更为可虑的。大学语文的综合任务,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方面,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根据艾略特先生的说法,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称不上有教养;按照我国数学家苏步青的逻辑,我们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数学、物理等等学科都学不好;陈丹青有部《退步集续编》,根据这位当年请辞清华教授的艺术家的经验,如果不学好语文,就连翻译也搞不好:读懂英语不是问题,如何用汉语遣词造句是大问题。陈丹青的经验和作家王小波的看法如出一辙,后者认为白话文写作的最高水平,恰恰来自两名翻译家:王道乾和查良铮。
    据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博士介绍,早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的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
    有了这四点,上面的歪理除了更显苍白外,根本没有再批驳的必要。大学生必修语文也就必要而又充分了。
    说现代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认为认同,但现代社会的这种浮躁之气,给社会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对高校、对高校学子的影响。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允许我们的学生们拥有那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闲情逸趣了。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长足进步及其与世界日益交融,我们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复兴而喜悦的同时,却也让人感受到了隐隐的伤痛。我不知道现代化的进程是否就必然伴随着古老的传统文化流失,但语文学科的民族化教育确实是越来越处在尴尬的境地了。
    由于眼下社会对于青少年学生的诱惑实在太多。现在年轻人汉语的基本能力、接受方法、汉语语境都大不如以前。不是炫耀,我们这种年龄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有一定语言文字功底的。对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虽不能说精通,但确实对一些经典名篇不但能对其环境、意境了然于胸,而且至今尚可琅琅上口,滔滔不绝,巧妙运用。虽不能说品位就高,但确实也能算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而现在的很多年青学生,能做到这些的确实不再是很多,至少我们见到的少了些。电脑前轻敲键盘,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可以影响现代人们的思维,汉字编码代替了笔画笔顺,^_^、:) 之类符号代替了情感的语言表达。漫画读物为青少年学生所喜爱,影响所及便是“哇噻”、“我靠”之类语汇进入到了作文之中。据说由这种“读图时代”培养出来的一代已经开始进入到我们的教师队伍。文化快餐正在败坏着一代人的胃口,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对传统文化精品渐失兴趣。
    现代社会和现今世界,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很多,我们所要接收的东西同样很多。然而这一切必须要建立在自己民族文化这片坚实的土地之上,离开了民族文化这一土壤的滋养,一切都将是虚无和飘渺,只能给这个民族带来危害更多。古人尚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生活在中华文明这块五千年文明历史土地上的大学生,离开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建立就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这恐怕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气象。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需要有人去传承;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需要有人去提升;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同样需要有人去作为。而寄这一切于一身,责任之大者,当属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精英: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现在,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个社会的环境有点喧嚣,那片民族文化的影响也似乎开始减淡。如果发展下去,只怕我们的学子们就可能会在精神上游荡他乡,徒发“淼茫积水非吾土,飘泊浮萍是我身”的无根之叹。
    由是观之,在大学生中将语文列为必修之课,其实是塑造他们健康人格,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修课。说是必修,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之为补修。
    中国语文,其实就是国学。中学有中学语文,大学有大学语文,社会人生,其实也有人生之语文。
    大学生,要学大学语文,中国人,要学好语文。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7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