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年会论文

贾平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论文综述
【时间:2010/1/6 】 【来源:无 】 【作者: 贾平年】 【已经浏览3953 次】

与会领导、来宾、诸位先生: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宗地院校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下,以准时在上海召开。大会筹备处责成我将受到的论文情况向大会作汇报。

    这次年会论文,时至今日,共收到158篇:华北地区15篇,东北27篇,华东51篇,中南32篇,西南22篇,西北11篇。根据论文内容所涉及到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

    关于“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功能,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论文,约有57篇。不少同志认为这门课程的设置,不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对造就人才,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不少老师都很有感情地回顾了“大学语文”课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认为它是应运而生、也是应运而恢复它的青春的。

    这门课程,自从1978年先由个别高校恢复开设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已先后开设了这门课。在国家教委和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的关怀重视下,1980年还成立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许多大区、省市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大学语文协会、协作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同仁们,在以会长徐中玉教授为首的积极推动下,已使这门课程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国家教委也将此刻定为成人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材方面,除研究会编写了《大学语文》作为统编教材,已一版再版,发行了几百万册外,不少地区还结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编写了各种专业教材、系列教材、讲义和辅导读物。有的学校已将此课学科化,在以“大学语文”为母体的基础上,已开设了一系列的新课程。在教法方面,不少老师还进行了可喜的改革和探索。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当前大学语文界,可以说是师资队伍已经得到扩大和提高;教材建设逐步配套和完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但是,也有不少同志向我们敲起警钟。他们认为“大学语文”重新开设十多年以来,虽然经过不少专家学者,口讲指画,大声疾呼,强调这门课的重要和意义,但在某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目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依然认为是带有补课性质的权宜之计,可有可无。加上前几年全民经商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教育滑坡,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因之学生也产生了厌学的心态。正由于这种领导不重视、学生厌学的现状,故在某些学校的许多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还远远比不上体育、政治和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现在有的学校已由必修退到选修,再退到任选。有的学校,甚至形同虚设,名存实亡,以至到了停开的地步。不少老师对这种现状极为不满。大家一致认为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亟需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语文”在文理渗透、改变单一知识结构、培养通才方面却大有作为。而现在某些校、系领导人却主观地认为课时紧,想挤掉“大学语文”,显然是不能令人容忍的。再说,当前学生那种重实惠、轻责任、无理想、能力差的现状,也亟须克服和解决,因此在这种大气候下,当“大学语文”面临着坎坷艰难的情势下,第四届年会确定以“大学语文与培养改革人才”为内容的中心议题,大家认为是十分及时的和非常必要的,否则,“大学语文”这朵教改之花,将有夭折的危险。

(二)

    大学语文在培养改革人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绝大多数文章都详明地论证了这一核心问题。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出的,学校要多多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老师们在论文中,结合“大学语文”课的特点,主要从三方面阐明了自己是如何完成这一教育指标的。

    首先,在思想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了这一门课的作用。大家都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学突出的主题,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了现实主义的萌芽,后经历代文人的继承和发扬,其社会功能就更加发扬光大。曹丕就曾经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或“道德、文章并重”等等 ,早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优良传统。从教材《大学语文》选收的名家名篇来看,从《诗经》到现代作品,从屈原到鲁迅,历代文学家写下了大量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优秀诗文。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但是它的感人力量,确实经久不衰、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很多志士仁人就是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老师们的论文中,列举了教材、教学中的大量实例,十分生动而又令人信服地进行了论证。不止如此,老师们还进而论及这门课,还可培养学生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发奋读书、勤奋治学的精神;还可向学生进行重气节、讲操守、刚正不阿、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品格教育。总之,它可以使人情操高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大学语文可以塑造开拓性的改革人才。在教材中具有开拓意识和开拓型的人物是不乏其例的。不少同志都指出,最著称的当然首推列宁所称赞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他的“三不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不仅早已名垂青史;就是从我们教材中曾经选收过的《明妃曲》、《原过》、《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等作品,也都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此外,像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反旧说,一句话就道破了几千年封建王朝时期,统治阶级于老百姓严重对立的历史规律。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乃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所谓“治世”,乃是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从而号召人民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鲁迅这一尖锐、深刻而又极为正确的判断,一扫“三千年来古国古”的重重迷雾。这不仅同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加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为旧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此外,再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仅是在被驱逐途中写就的一封短短的奏章,就使暴虐成性的秦王收回成命,如果不是大智大勇、有胆有识和富于独立的精神,又岂能达到如此之效果。诸如此类篇章如能分析透彻,都是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少启迪的。

    此外,教材中其它诗文,也都独具新颖别裁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否则,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就不会给它一个位置,使其璀璨发光了。有的老师指出,只要我们深深挖掘教材的内涵,就可以收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感到:现在大学生大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阅读能力弱、表达能力差和不能独立思考的缺陷。所谓阅读能力弱,主要指古汉语不过关,不能阅读本专业的古典文献和浅显的文言文;所谓表达能力差,不仅指书面写作不过关,就是口头表达,也往往嗫嚅扭捏,不能流利顺畅地阐明自己的意见;所谓不能独立思考就更见诸各个方面了。大家深深感到学生的这种现状,视同当前改革开放、亟需全面发展的开拓型人才,远远不相适应的。因此,不少学校、不少教师有见于此,都在课程设置上,教材选目上,讲授方法上,第二课堂的开辟上,以及如何使课堂同社会相结合、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他们有意识地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运用多视觉、多方位、多层次的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处理公共关系的组织管理能力,以期提高和改造他们的智能结构。根据不少老师的实践证明,大学语文课或大学语文学科是有这种教育效能的。

(三)

    教材建设,大约有23篇论文提到这一问题。根据老师们的介绍,基本上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三版、四版或组编本作为本科生教材的,这类学校最多。他们通过作品选讲和知识介绍,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其中还有些学校在以华东师大本为全校的公共教材基础上,另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编撰了补充教材。如《商经古文选》、《烹饪诗文选》、《中医古文选》等等,很受专业领导和师生们的欢迎。

    第二种,则偏重于应用写作。其目的想突出解决大学生表达能力极端低差的现象。如某些学校自编或协作编撰的《科技写作》、《公文写作》、《经济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毕业论文指导》等等。

    还有一种,则是那些将《大学语文》学科化的院校。开始他们以《大学语文》为基础教材,后因不断开出新课,就又不断编写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修、逻》、《大学应用写作》、《唐宋诗词赏析》、《唐诗选》、《现当代文学赏析》等。还有的学校与此稍有差异者,则是以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使用的教材不同,各校的教学目的也因之而异,有的从美育出发,着重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水平,丰富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觉悟。有的偏重应用写作,以解决燃眉之急的书面表达能力。有的则认为阅读、写作、赏析都应该一齐抓。这些做法想法,彼此差别很大,但大家都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究竟谁是谁非,孰优孰胜?由于各校的性质、情况和条件不同,这些问题只有留待交流、讨论和争鸣了。

(四)

    教法改革。这也是当今形式向我们大学语文界提出来的新课题。约有32同志介绍了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他们竭力呼吁大家重视这一问题的试验和改革。

    在文章中,不少同志认为,教材与教法改革是今后《大学语文》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他们为了纠正当前高教中那种“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的偏向,在课堂教学中动了不少脑筋,他们为了克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弱点,结合课文,将课堂讨论、请学生试讲和演讲竞赛活动引进了课堂。他们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把他们学习的基本点放在了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交叉点上,有教师带领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朗诵、演讲、欣赏、征文等等一类课余比赛。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参观;结合课文景观,组织旅行纪实,联系游记写作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和放映有关课文的录像和幻灯。

    还有不少老师提到,“大学语文”不同与伦理道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纯从说理出发,而是通过作品的文学形象感染读者的,它可以动人以情,晓之以理,经过情理交融的完整形象和主客体的审美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大家十分强调“大学语文”课的美育特点和形象教学。这也正是其他课程所起不到的作用和优势。

    总之,这些老师不论采用何种教法和改革,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通过多种办学手段,启发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继承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进而发扬其创造开拓的进取精神和献身于祖国建设事业的高贵品质。

(五)

    最后一个问题,对这门课的意见和要求。约有4篇文章,较集中地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有的同志建议研究会,最好在组织人力编撰一本符合本科学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如有可能,文理两科课分编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教材。而教学大纲最好由国家教委统一发下,以求达到规范性的标准课。

    第二,请研究会尽量多遍一些补充教材,以满足不同系科的不同需要。

    第三,办一份“大学语文教学”之类的刊物,作为教学研究阵地,以求不断推进教学业务的探索和交流。

    另外,还有分析作品的文章8篇,不在这里介绍了。

    以上归纳的很不全面,不足之处,希望老师阅读论文时,能够得到弥补。

    (何二元输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208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