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上海电视大学《大学语文》网上讨论
【时间:2009/9/10 】 【来源:上海电视大学网上课堂 】 【作者: 陈林群】 【已经浏览8891 次】

第一部分:第二次讨论小结及考试忠告

    从这次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大家学习与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小结并建议如下:

  一、平时不读书,临考抱佛脚,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复习。这些同学如果基础还很差的话,将很难通过考试。学习必须有过程,否则,即使把复习内容全背下来,到时也会与考试的问题对不上号,因为根本不熟悉课文,稍微换一下问的方式可能就不会答。对这些学生,我没有良策可提供。

  二、不了解这门课程的具体要求,那些提问作文范围、写议论还是记叙文、考试比例等问题的学生,均属此列。现在弥补还来得及,去网上课堂看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方案、实施细则,里面都有详细规定。因此有关这类问题,均不再答复。

  三、没有独立思考与理解能力,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看到不同的答案就不知所措,一遇问题就只会问,不会自己先查先思考。考试阅读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题目要求个人独立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就看每个人自己的理解与发挥,作文也同样要求有个人的见解,现在开始还来得及,抱着问题去复习课文,并尽量得出自己的观点,再与别人的观点比较,可以参考并“拿来”别人的观点,但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四、许多同学担心作文,现在担心晚了,尽量把前面的60分复习好,争取拿40分左右,作文只要按要求不跑题,写得完整(不要没完),尚有具体内容即可。

  五、复习指导中的内容是纲要,根据其中对每篇课文的要求,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字、词、句与段落,再去理解课文。课文一定要熟悉,这样就不必背答案,完全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

  六、考试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前面60分如能在一小时内完成最好,作文起码留一小时来完成。

  七、各位自重,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考试考的是知识,同时也考人品。

 
第二部分:有关考试与学习

  朱帆:陈老师,我是虹口电大的04行政管理班的学生,这是第一次在BBS中给您发帖,我每次上来看一些每篇课文需注意和讨论的地方,可是真的也从来没有和您交流过,因为我的授课老师已经把在面授时间回答了我提出的较多的问题,所以我只是上来看一些辅助材料和注意事项。但是把和您在网上讨论的次数及内容也列入形成性考核成绩中,是我一直都无法理解的。我认为在学习中碰到了问题,应该就一些难点疑点向您发问,而不是一直都问一些无谓的问题,却只为了平时成绩。不知道您能给我回复吗?

  陈:朱帆,你可以不问无谓的问题,没有问题也没有要你问,但难道你就没有“有谓”的什么想法谈谈,与课文有关的?

  沈桂玲:请问老师考试在一月十几号考试呀!

  陈:凡有关教务而不是教学方面的问题,请到首页点击“教务之窗”,进相关的部门,看相关的栏目,考试安排进“考务科”看。

  姚秋艳:我想请问以下老师,马上就要考试了,我们应该着重复习文言文还是古文?我自己认为是古文,那复习古文有什么要领吗?

  陈:“文言文还是古文”?不是一回事吗?帖子里还有错字,考试时要小心。复习以什么为重点?除了根据复习指导的要求,还要看自己的弱项。考试文言文的比例高一些,在100分中占40分左右。

  史晶晶:我看了《考试范围及要求》后想问一下《课文具体复习要求》中的四、掌握词语是指掌握其词语含义吗?

  陈:与形成性作业的词语部分要求一样。

  沈灵丽:老师,期末考试作文是记叙文么,要注意那些方面。

  陈:不规定文体,除了不能写诗歌,与形成性练习都一样。

  徐雅琴:我是普陀电大的学生,我想请问老师,现代文由于课程时间安排的比较紧,所以老师对现代文阅读方面的内容重点将得比较少,我们应该怎样复习现代文这方面的内容?

  陈:结合课文后的讲评和期末复习指导中的提示,熟悉课文内容。

  沈舟辉:作文用小标题比较新颖是否能得高分?
  陈:作文是规定命题的,千万不要自己另起标题。千字短文也不需要再用小标题。

  潘沕姝:陈老师:你好。我想知道什么时候语文考卷上的题目能有所突破。每次考试都是问作者的想法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能发表个人感言。每当考语文就是作为学生最头疼的科目,考试时要作到一字不漏的作答,真的很累!

  张华:当然可以发表自己的感言。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文章的意思符合作者的意图,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不是更好吗?我们的错误都在于不熟悉课文,不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去领悟去掌握,所以也就成了一种负担。

  陈:除了客观题,每道题都可以发表个人见解。考试必须考客观题,如果你连什么文章是谁写的,作者有些什么成就都不知道,你的主观理解又是哪里来的?客观是主观的基础。

  郑志琴:老师您对现代人学古文有什么看法?明明不用的东西学它干嘛?

  陈:古代的先辈不能来现代吗?那就让他们的文章替他们来。不读自己的先辈,就是忘祖忘根。

  许晓芳: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说题时经常会与网上答案不同,但又让我们和网上对答案,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是听老师的还是网上的。

  陈:如果是客观题,以正确的为标准,网上的客观题答案基本上是对的。如果不对,不算你们错。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

  严晓燕:阅读理解中,是否从中挑取2篇课文片段,对应出的问题。是精读,还是泛读课文?考试是否规定用什么样地笔?

  陈:阅读理解与形成性练习一样考,精读课文的片断。用笔规定不清楚,最好用黑色水笔,不用原珠笔。规定不可以用修正液,可以涂改。

  齐亮:老师,可不可以请你讲一下现代文课文内容的主要需要撑握的,我重觉得我们对现代文课文的撑握重是比较停留在表面,所以往往到考试时容易出错,能否请老师对讲讲现代文呢!!!

  陈:除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要分析体会文中的细节,尤其是精读课文,可结合复习中规定的几个段落来学习。

  沈浦根:陈老师,对于庄子和惠子的立场,你更倾向于谁?为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并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这类问题,学生怎样回答比较能够写完整?

  陈:先说明倾向于谁,当然也可以都反对或都赞成。然后说明理由,最好有几条,完整一些,可以分析他们的不同。

  沈美娟:请问阅读回答以怎么样对回答比较准确完整?

  陈:不能一概而论,在阅读理解中,有的问题相当于简答,问什么答什么便可,有的问题比较大,可以根据每小题分值来判断,3分以下的题可答得简单些,4分以上的要有所发挥,不能用一两句打发。要求发挥的题目,可先讲别人的观点,书中的观点,再讲你的观点和理由。

  佚名:“那翠蓝与青在一起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并不一定使人发生什么联想”,倘若让你联想,你想到的是什么?(3分)
  我个人认为张爱玲的文章内容基本是有关于人生的一种想法和感慨,但这道题让我觉得和人生没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请问陈老师,您认为若考试中遇见此类型的题目,我该怎么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陈:文章欣赏角度起码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技巧。出题的角度也是这两个。这类题目完全可以自由联想,沾边即可。

  周琦:古文中其实我觉得有一些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解释为好几种意思,其中有些不同理解用现在话来解释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一定要规定用哪几个字眼呢!?比如:“众则非之”的“非”解释为:“认为是错的”或“指责”其实我认为都是对的,我们都不是古代人都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但是2种意思都表达了大家对之前说的事情的不认同,如果规定只能有一种写法,好象有点死读书的味道。

  陈:没有谁说不对啊,当然都对。所以也没有要你死读书。

  陈:考试要不要背,视每个人情况不同而定,希望不要背,理解了就不必背。不理解只好背。关于怎么复习,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同,但都必须看书,看复习指导。另外,阅读理解全是书本上的内容,没有课外的,基本范围就在复习中。

 
第三部分:有关课文内容

  【关于《谈音乐》】

  金丹: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多题材都有关于穿衣吃饭、看戏听曲,在当时是很容易在中产阶级的意义层面上引起人们的欣赏仿效。人们也常常抛开她作品中的文学技巧成分,而津津乐道于文字的意向所带来的生活想象,这就是小资的生活。另一方面,张爱玲自身的“贵族血统”和没落贵族的身世、体验凝聚成她真实与想象双重空间的贵族气质,她的作品中也常常自觉不自觉流露出对“上层社会”的华美与排场的艳羡与渴望。

  陈:金丹,你这么看张爱玲,只说明你还只看到了文学的表面,文字底下的东西你没体会到。

  金丹:陈老师:我觉得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抑或是她自身,常常都保持一种边缘者和旁视者的身份。这和她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孤独”“漂泊”心理有一定关系,同时她的行为处世以及人生观又强化了这种心理,所以我说她是一个游离于政治之外的个人主义姿态的一个作家!老师您说我说的对吗!

  陈:张爱玲的作品大都是在上海写的,出国后没写多少,所以她的边缘者和旁观者身分,与海外生活无关,与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

  范静怡: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的感性思维,就象作者接谈音乐抒发对人生的看法,她希望把握人生。而“中国的锣鼓”是一种世俗、踏实的人生态度。“交响乐”则是需要不少时间安排布置,四下埋伏起来。作者认为是阴谋,所以她不喜欢。可是,我觉得人生本来就是自己无法把握的,又非要试着去把握。现在的社会也是复杂的,虽然我比较偏向感性思维,但有时我们必须理性地面对事情。

  刘颖蛟:我本来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但我听许娜说她很喜欢张爱铃这篇文章所以我去看了看。看了这篇文章我了解到张爱铃没想到她也是上海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她总能为她那种真实、细腻的世俗情调所感动.没有名士,没有仙风道骨,有的只是市民阶层的凡俗人生.但我对中国人的感性思维,和西方人的理性思维不太明白?希望老师能给我解释解释!

  陈:简单地说,感性思维就是不太讲道理的,也就是张爱玲说的锣鼓“不问情由”打下来,只要热闹便好,没有条理;理性思维就是有条有理的,都能讲出道理来。中国人的感性思维的典型例子,说一篇文章好,好在哪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王嘉骏:张爱玲的小说谈音乐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歌剧,因为它是贵重宏大的,可她为什么有喜欢它伟大的一面呢?

  陈:不是小说,是散文。
  不喜欢就连它事实上伟大也不承认吗?喜欢是个人的事,是主观的事,伟大是客观的事,是历史说了算的事。这说明张爱玲很感性(喜欢与否,说的是个人感觉),又很理性,理性地认识到它的客观价值。

  陶凤燕:我读了《谈音乐》这篇课文以后觉得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我很喜欢,因为我觉得它比起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来的更加有魄力,比如说:西方的交响乐听起来比较富有“磁性”。你们其他人是怎么认为的。

  陈:感性与理性思维都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感性思维就像艺术家的思维,灵动灵活,就像庄子,但太灵活了,就像中国人办什么事都不讲规则,比如都讲"开后门"。理性思维讲规则,毛病是太讲规则,死板。

  何彩萍:老师您好:关于“谈音乐”的开篇写了许多关于颜色,气味方面的,与文章中心不符,很难理解作者的人生感受,您说呢?这算什么写作手法?

  陈:五官是相通的,都是人的感受器官,怎么会没有关系呢?听音乐到到情时,会喜会怒会乐,不就是听到了些声音吗?你怎么会动情?有些气味让你喜欢,有些让你讨厌,为什么?喜欢不喜欢都是通过器官到达心脑才产生的反应。

  姚惠春:在《谈音乐》这篇课文中,为什么作者要在开头谈颜色与气味呢?

  周瑾:那是为了强调她对音乐厌恶的程度,连黑白的颜色,难闻的气味都喜欢了,却不怎么喜欢音乐,说明了程度之深,到底是作家不可能一上来就是主题吧,那像你这样的问题怎么提呢?

  金炼嫣:在《谈音乐》这篇课文中,作者在开头谈颜色与气味看似离题,实际上是为进一步谈音乐作了铺垫。张爱玲不喜欢音乐是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流逝着的。她对人生的感觉是荒凉的,她惧怕这种荒凉,因而总想抓住些什么,而音乐的这种流逝性不像颜色和气味总“有”某种东西在那里,而是转瞬即逝,所以她很难培养起对音乐的感情。

  骆燕颖:我认为音乐本是抽象的,是时间的艺术,是语言难以表达的。然而张爱玲的谈音乐有着强烈的空间意义上的画面感,成功的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段,将音乐这一抽象的印象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从而生动、贴切地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生活地感受。

  万军:我不认为张爱铃像她所说的那样:不喜欢音乐。而是大特喜欢音乐!否则怎会把音乐理解的如此透彻,简直是莫名其糊涂!试想:假如一个人不喜欢某样东西,会完全会退而远之。正因为其表达一些心境的需要而就!

  沈浦根:张爱玲在《谈音乐》中说自己对气味有一种特殊的喜欢,像发霉的气味,“油哈”味等都是很难闻的,所以是否可以理解她对气味的喜欢是一种怪癖?

  李莉:这两种颜色在一起让我想到仿佛是一种平平淡淡的人生,比起那种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人生,这种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他同样品尝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请问老师这样回答是否可以?我想也许在考试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想请老师指导一下,谢谢!

  陈:张爱玲写音乐,先写颜色与气味,是利用通感,所以,回答这问题最好也用通感,当然不用也可以。你的回答太笼统了,平平淡淡也有多种,我的联想是原始森林。这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答得巧妙。

 
    【关于《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徐佳雯:“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那只敢于漠视对生活设置的猪,才赢得了作者的倾心。也如我们对极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倾慕不已。
  生活就像一个陷阱,从一开始你就置身其中,你努力想要摆脱它,可是出来是却发现自己又陷入了一个更大的陷阱,无法自拔。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理想社会?犬儒主义的个人生活?还是仅仅火着而已?现代人的主流思想是享受生活,可回首看去,我们究竟是在享受生活吗?没有,我们总是在不断被外来的意志所影响,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漂泊不定。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在不断的设置别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在被设置。他们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苦素,丝毫没有觉察到这种生活予一只安于被宰割的猪无异。当然,也有人察觉到了,可是他们还是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想或不能改变这一切。
  人生的悲哀也在于此,我们无法超脱这太多的束缚,即使有朝一日我们真的想一翅冲天,飞出这写束缚了,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再也不是从前的自己了,失去的已经失去,再也无法找回……

  严剑秋:我对这只这独立独行的猪表示敬意令人怀念。现在社会想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及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太多。陈老师您是否也赞同当今社会需要这种独立独行对安排和设置的反抗精神。谢谢!

  陈: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都需要独立,需要自我,否则人便是别人的影子,是别人的工具。

  王彬:马上就要就要期末考试了。本来想看看大家是怎么复习的。后来正好看到了有期末复习的下载。也就没有多问了。闲来无事就把书翻了出来看看。翻到了本学期最后要学的一课“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完后感觉非常的舒服。老实说,其实我对读书不是很感兴趣,平时还是喜欢玩游戏多一点,要不是父母逼我来读,我现在可能还在家玩游戏呢。包括语文课,我看到文言文其实很头痛的,读又读不懂,一定要看翻译才能看懂。真不知道古人在想些什么。既然写都写了还不如用简介明了的手法呢。害的我上完那些古文后其实连写些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对文章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对于现在学到的两篇现代文也不是很喜欢。(现在学到【风筝】和【谈音乐】)。个人觉得离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很遥远的。另外我对周先生的感觉不是很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和小时候在鲁迅公园被人欺负有关吧。但是王小波的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是属猪的,对猪很有好感的,它们虽然看上去傻乎乎的,但其实非常的可爱。作者刚开始写了在他们那里时候猪的作用,告诉我们猪的可悲的命运,然后转入主题,其实我们人的命运也是很难改变的。接下来写的就是那只他在插队时遇到的可爱的猪,这段我最喜欢看了,作者描写了那只猪的行为,写得非常的生动。让人读了仿佛真的到了他们的那个年代。还有作者竟然不顾自己的年龄,和那只猪称兄道弟。完全抛开了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和观念。我非常欣赏作者,换成我也会那么做。文章还具体写了一件事情,就是那只猪由于学会了汽笛的叫声,反而给它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可接下来的人猪大战,充分表现了这只可爱的猪的聪明和机智。作者也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猪和人对抗的全过程。最后那只可爱的猪终于顺利的逃脱了人们的枪杆子。本文虽然写得简短,但文章却非常的吸引我。因为我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读完后也能回味无穷。真希望自己的身边也能有一只这样可爱的猪,不管世事,特立独性。我们做人何尝不也是希望这样啊?!没有上级领导的牵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那该多好啊。我希望以后的学习当中也能多读到一些这样的文章,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做人带来一定的帮助,而文言文这种东西一点用处都没有。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请老师指教。还有我的文笔非常的不好,如果文章当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希望陈老师提出来,这样在我期末考试中的作文就会有所帮助了!

  陈:因自己属猪而喜欢文章,也不错嘛。最好不要局限于此。

  金丹:我很喜欢王小波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及文中提及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超出一般与众不同,独来独往都是较多作家及文人墨客追随的境界。从文中最后提到作者在甘蔗地里见到那只猪它已长出了獠牙,已不容许作者靠近它,可以看出当时作者代表的那个群体的大多数人对这个社会的无奈有的甚至是仇恨,或许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也可以想象到我的父辈那一代的艰辛。
  王小波在自己较多的的杂文中大量地使用了证实法,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从不轻易相信他人、教科书、大众传媒、意识形态所传达给他的命题、陈述、判断的一个人,而总是用个人的经验和理智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凡是能够被个体经验和理智证实的,就相信,反之,则持否定和存疑的态度。

 
    【关于《风筝》】

  朱叶: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每次都有不少感触。这次学后,觉得作父母的,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磨灭孩子的天性。特别是玩。在父母的指导下,玩不单是在玩,有时还可以从中学到些东西。

  陈:小孩玩要还父母指导?那还叫什么天性?玩一定要学到东西?那还叫什么玩?玩就是玩,玩可以长身体,玩最主要是开心,学东西,长大以后也不迟啊。可见父母就是父母,老要孩子学东西。

  顾文娟:昨天语文课学了鲁迅的《风筝》,我由此萌生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作者为"风筝"事件耿耿于怀,虽然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思想,但我认为,在他弟弟中年的时候,忘却少年时代的"风筝"事件,那是非常正常的,更何况孩子的心是很单纯的,他根本不会认为他的哥哥鲁迅是在摧残他的童心,即便是没有忘却,也应该会原谅的。作者却要说弟弟对童年"风筝"事件的忘却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是麻木,健忘,而使自己更觉悲哀,是否有点小题大作?

  蔡峰:我不赞同你的看法,这是他的以小见大。鲁迅的反应正是,从侧面看出中国封建社会对当时人们的毒害太深。他之所以会弃医从文,就是对当时人们的看透。

  张华:比较同意蔡峰的意见。一个人肉体上的病通过治疗是可以逐步康复的,而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上产生病变,那就麻烦了,特别是当整个民族染上这种疾病后如不及时救治那就彻底完了。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通过"望/闻/问/切"为国人开出药方来,对症下药。

  吴佩祎:作者是在童年时把自己弟弟的风筝给弄坏的,为什么要到老时才道歉呢?

  陈:鲁迅弄坏弟弟风筝时已不是童年了,他比弟弟大很多。看文章一定要仔细。

 
    【关于《读〈伊索寓言〉》】

  黄婷婷:请问老师,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是否用了过多的寓言故事而感到烦琐呢?让本文降低了说理性呢?

  陈:说理的方法很多,故事等于是事实,而“事实胜于雄辩”。当然,要把故事说好,正如要把道理讲好,也不容易。

  吴鑫:上完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他赋古寓言以新意的做法非常有启发,可总觉得那9个故事指代的对象,不应该圈死,个人的理解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当然有不同的解释。

  因为既然影射社会现象,那就不能把他们依次入座,我就觉得乌鸦的伪装被拆穿和老婆子和鸡的故事讽刺的都是表里不一的人。

  陈:如果“不应该圈死”,钱钟书是否应该说模棱两可的话?那还有什么主见?你现在不也“圈死”地发表了你的见解了吗?钱钟书并没有下达命令,说不许别人做别的理解。

 
    【关于《徐文长传》】

  沈磊:徐文长是怎样的人?课文中描述的他好像有些矛盾。既然说他高傲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又怎么会帮官写下白鹿表?

  陈:再高傲的人也要吃饭,何况是欣赏徐文长的人让他写的,而他又有这个能耐,正好表现一下,有什么不可?

  郁莉: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至今,能把这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江芳娟:时间过的很快,下月就是我们的期末考试了,从开学到现在大学语文,我们也都学的差不多了,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了解了很多名人及他们的人生,很多我以前都不知道的东西及人物。对于我个人来说”名人”这二字是非常的伟大,可是在我们大学语文里让我知道了,其实名人也有他们的”白痴”,比如在袁宏道里的徐文长,他虽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却很”白痴”的把自己的老婆杀了,并且还用斧头击破自己的头,我想如他是正常人,我想应没有笨到这种程度吧?所以说作为我们是正常人,我想我们也应该庆幸吧。大家说呢?

  袁佳:为什么要去讥笑别人的命运呢?别说徐文长是古人,哪怕是现代人,都会有很多争议的事情发生。你不是当事人,许多事其实只要听听就可以了,就算觉得有什么见解,也不应该是在这里笑古人“笨”。

  刘元元:我觉得徐文长并不是白痴啊。他之所以有那些异常举动才足以说明他的奇行呀。

  江芳娟:我并没有讥笑他,只是大家想想看如他是平民百姓,他会这样做吗?在这可能又有同学说了,就因为他是名人呀?但是你又想想看,就是名人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妻子杀掉呢?他自己精神没有地方发泄,为什么一些都发泄在妻子的身上呢?是他的妻子的错吗?本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真的是"白痴"不是吗?

  吴欢:他根本就是个平民百姓啊,他当时只是在地方小有名气。自古以来自恃清高的文人,大部分都没什么好下场的,不然怎么会有穷秀才这一说呢?像徐文长这样人奇,数奇,才奇集于一身的人更是这样了。

  张华:徐文长的孤傲性格是阻碍他仕途发展的最大隐患。而这样的一介"穷儒"正如烟煤败黑的《阙编》本一样再多也会遭人遗弃。这是他自己造成的。清高是古今知识分子的通病,他们缺少忍,缺少融入社会的这种责任。在失落后又往往仇视社会,显得无比脆弱。徐者就是这类神经质的代表。至于杀妻,我认为期间有另外隐情。

 
    【其他】

  吉蓉芳:老师,请问六朝作家是哪六朝?

  陈:这些知识性的问题,最好养成自己去查找的习惯,不要什么都依赖“问”。这次回答你: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即南朝)合称为六朝。

  孙海燕:李愿说:“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指的是什么?

  徐枫:大丈夫只有在不被天子重用的时候,才会选择隐居,而“我”命中注定不会有幸被天子重用,所以,也不等天子之遇,就主动选择隐居。

  陈:徐枫的答案有一个小误会,李愿根本不在乎会不会被天子重用,他不喜欢做“大丈夫”。

  郑煜:由于年龄的原因,我想我的阅历比较浅薄。关于写作的经验也不丰富。于是看到作文题目,其实心里已经有构思,也有很多话要写,但却每每不知道何从下笔,毕竟与语文书本已相隔数十载。在我个人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而快乐的事,这其中,痛苦甚于快乐。快乐是可以把心中的想法连绵不绝的抒发出来,而后得到别人的赞同,而痛苦则是,为了写一篇好文章,必须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有着非常敏锐而明晰的洞察力,必须投入很多的情感细胞。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老师您认为呢?

  张华:兄弟:我是老哥。我说一句:碰撞才会迸发灵感,不需要自己刻意地关注,因为灵感是自发的,而且并不痛苦,是一种超自我的意识。另外,作文不是要得到别人的赞同,你觉得该怎么就怎么,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啊。其实,你网上的那篇写的真不错。绝对是自己的感悟,很真实,很动人。这就够了。

  张茜:余秋雨是以很平和的心态,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触“天一阁”的。我很喜欢他的写作风格,为什么在后期会有那么多的批评呢?

  陈:在当代作家中,余秋雨的确很不错,之所以有那么多批评,一是针对他的人品,他对文革中做过的事没有自我批评,甚至否认。二是他的文章中有不少知识性的错误,其实很多作家也有,但因为余秋雨的人品,攻击他文章的人也就多了,也是名人效应。我不喜欢他,是因为他文章的气味,不合我的审美要求。读多了,总感觉他在自我炫耀,有太强的自恋。

  李瑾:在古文中,有些词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如何分辨?

  陈:这问题比较复杂,简单答复如下: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如“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列传》)中的“将”就是“齐威王欲使孙膑为将”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这种性质”。构成这种特殊动宾关系的动词,主要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译成现代汉语时,相当于“认为……是……”、“把……当作……”或“感到……”。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又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还如“草菅人命”意为“把人命看成草菅那般微贱”,因而有“随意杀害人”的意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8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