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湖北大语

曹蕊等: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显成效
【时间:2009/5/3 】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网站 2008-12-27 】 【作者: 曹蕊 李荣】 【已经浏览3919 次】

专题化教学模式 火了语文课堂

    “楼价没有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如果不理解“俯卧撑”这个词语被网友们衍生出的特殊意思,你一定不能体会这句广告词的黑色幽默。如今,互联网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流行语汇,“雷”、“囧”、”“打酱油”、“正龙拍虎”等新词背后既包含着大众智慧的火花,也是草根社会的另类表达,具有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

    与此相对,课堂里的语文教学似乎还停留在将名篇佳作分解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的初级阶段。韵味十足的古文被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文学欣赏也被强制地规定了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
   
    “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80后韩寒的这句话固然有些偏颇,但也同时道出了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尴尬。

    “要防止将大学语文变成高四语文!”我校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陈建华认为,大学语文不能是高中语文的机械复制。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更是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从本学期开始,承担我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新闻传播学系开始对语文课进行改革,推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要讲授的课文融合到十二个专题的理论框架中。“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道德经》与道家文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教学篇目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每一个专题都向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的知识一步步拓展。学生使用的教材也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

    摸索改革中,经院的大学的语文课堂渐渐火了起来。“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作为一名大一的理科生,小杜也渐渐爱上了曾经枯燥无味的语文课。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简单的期待。

    与此同时,教改还使得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教师应该也喜欢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中文教研室主任彭书雄对此体会深刻。他说,课改后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激发了教师不断攻克新的研究领域,与学生共同进步。

发挥大学语文的文化育人功能  促进大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   彭书雄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综合素质较高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两个部分组成。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主要是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养主要是解决学生如何“做事”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太注重功利和实用,结果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在人文课程开设有限的情况下,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成才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万万不可小视或忽视。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意义,可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方面来讲。从形而上的方面看,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长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永远只能是贫血和缺钙的软骨人,难有大的作为。从形而下的方面来看,大学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关系重大。从专家研究的结论来看,影响人的职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不是别的能力,而是是母语能力。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成功15%取决专业知识,而85%则取决于人际的语言沟通能力。”故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沟通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的意

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  徐勇

    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人文知识,其二是人文素养。人文知识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二是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文化传统、文化理念、民族精神等;三是人类意识方面的知识,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等;四是精神修养方面的知识,包括信仰、观念等。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常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己进入了综合发展阶段,多学科交叉融合己成为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伦理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哲学修养、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来调整人们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改变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来塑造作为精神主体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专题化改革”浅议

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  谭少茹

    “大学语文”这门课该上什么内容,该怎么上?这一直是困扰着大学语文教师的问题。一方面,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我们该选择哪些作品作为授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学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妙的文学作品被僵化成一条条呆板的知识要点,语文课没有了任何的趣味性,僵化他们的思维。而学生对于中学时期的语文课也表现出厌恶情绪。那么大学语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从本学期开始,承担我校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新闻传播学系开始对“大学语文”进行专题式改革。

    高校对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其人文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推出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我们根据教材,将要讲授的内容分为“大学语文与大学人文”、“《论语》与儒家文化”、“《老子》与道家文化”、“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等十二个专题。这种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专题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每一个专题的讲授都向他们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有机会去领略门内的风景。而且每一个专题授课的结束对他们而言恰恰意味着新的开始,对每一次的分组讨论他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主动地围绕专题自选角度对专题内容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手抄报、幻灯片、小论文等形式总结出来。这种方式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审美促人文:大学语文的改革路径

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  陈建华

    将大学语文不知不觉地变成政治读本、历史读本甚至思想伦理读本,这也是我们力图避免的误区。在高扬人文的宏大背景下,我们也反对击鼓鸣钲、专唱宫商大调的令人生厌的教法。大学语文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审美性来促进人文性。而审美感觉的钝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儒林外史》中熟读八股的马二先生游西湖,对天下第一美景并不十分上心。鲁迅曾对马二的木头脑袋进行过无情的嘲笑,马二现象足以引起大家的警惕,我们还有多少人知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还有多少人能用语言描述绝好的风景?只会空谈义理而缺乏性情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所以大学语文课堂应多一些雅意,多一些吹竹弹丝的角徵之声,多一些涵咏妙悟的隽逸作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我们不奢求每个学生都能有生花妙笔,但希望他们能明了文字之趣、艺术之趣并进一步明了人生之趣。

    我们也尝试着部分恢复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一是加强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除了期末统一考试外,我们对于背诵经典诗文达到规定数量的同学也预留了一条绿色通道;二是恢复古代教育的辩难传统,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辩难,我们希望以此促进课堂民主,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新思路·新方法·新语文

新闻传播学系《大学语文》课程组  李艳

    专题式教学改革工程,从极具时代感和现实性的热点问题入手,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典型性范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式探讨,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也能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情感世界和人格塑造的需要。

    社会开放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信仰和观念的震荡和变革,使得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出现了一定的道德失范和价值错位。正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关怀意识淡薄和人文精神失落的现实,大学语文专题教学选择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而且能够以经典的高尚的人文精神引领自己分析人生和社会的问题,摆脱功利浮躁的心态,锻造现代学子的文化品格、伦理观念、人格素养以及精神价值。

    专题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旨在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生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教学内容以热点话题做引导,并以多元化的范文做参考,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结论,而恰恰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优势,通过让学生参与专题讨论,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地推动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实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这是新型教学的需要,也是大学语文未来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56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