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张遇哲:高校必修语文是教育理性回归
【时间:2009/3/20 】 【来源:贵阳日报/2007年/5月/18日/第7版 】 【作者: 张遇哲】 【已经浏览3077 次】

    教育部已经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汉语不过关学生不能毕业。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但汉语教育教学近年来却呈现出“外热内冷”的态势。一方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三千万,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另一方面,国内高校语文课程却逐渐被“边缘化”,突出表现为“学生冷落、教师无奈、领导忽视、课时压缩”,一些高校甚至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语文学习的缺失,直接导致大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下降。一些学生基本的字词句表达能力都很差,写出来的东西令人不忍悴读,和人交谈时也是白话连篇,词不迭意。前些年,甚至还曝出某高校的古诗词鉴赏竞赛第一名竟然是外国留学生的新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汉语教学遇冷,折射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功孙主义和浮躁心态。如果说中小学是“应试教育”,一些高校表现出来的则是另外一种“应市教育”。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不少大学把眼光盯在就业率上,什么专业吃香就设立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实用就开设什么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砝码,学校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教学中大量增加理工类应用学科的比重;为了体现与国际接轨,学校提升英语的教学地位,纷纷出台“英语四级不过不能毕业”的土政策。今年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把“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的院校约40所,同时有1000多所高校把英语作为必修课,二者形成了鲜明反差。既然一切为了就业服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自然就因“见效慢”而受到冷落了。

    教育的本义是教书育人,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而言,其服务对象不是用人单位而应是学生,就业率只是一项指标,而不能成为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大学不能成为“断层”。同时,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其作用是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的。

    首先,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所言,“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学习语文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增强其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同时,汉语是民族传统,文化理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接受爱国教育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积淀,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学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通过语文教学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理性思维水平,推动科学技术从实践层面上升至理论高度,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由此可见。高校必修语文这一决定,是基于汉语重要性的重新审视所作出的,体现了教育的理性回归。当然,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各高校及教育部门还要在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保证语文教学课时,真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0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