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
【时间:2007/8/22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年08月22日 】 【作者: 汪瑞林】 【已经浏览5379 次】

    徐中玉,1915年生,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曾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上海市作协主席;著作和编写教材达两千多万字,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多种,影响深远;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大中文系名誉主任。

    记者:徐老,您是改革开放后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首倡者,也是“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发起人。能否简单回顾一下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情况,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意义何在?

    徐中玉:中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着比较久的历史。1934年我在山东大学读书时,学校就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里也都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从1952年开始,大学语文课在高校的课堂上消失了,直到1978年才得以恢复。

    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有人认为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到大学不需要再学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

    其实不光中国强调母语教育,许多国家开设有类似中国的“大学语文”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本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和别国的优秀作品,课程的普及程度比我们还高。目前我们许多高校对大学语文课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还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但课时太少,而一旦学校要压缩课时,往往先拿大学语文课开刀。

    记者:有人认为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过于泛滥,而且许多篇目和中学语文课本重复,因此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您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

    徐中玉: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应倡导多元化发展,但是应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大学语文教材1402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种,一门基础课程出现这么多版本的教材,在世界范围都是前所未见的。因此,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要多元化,更要整合,要做到“既多元又有序”。

    二十多年来,我应邀编写过各有其用的大学语文教材7种,所选古代文学名家名作,大多已被近年新出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这些名作,让学生早点读到,我认为是一种进步。而选文的重复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我对选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更换了大约1/3的篇目,已经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基本被换下了。选文要尽量避免重复,但是有些作家是不能回避的,我的做法是选用同一名家的别篇名作,或理解难度较深的名篇,以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性与探索性,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

    一些篇幅较长、理论过于深奥的作品,也不适于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因此在高教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所选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短小精悍,值得仔细品味、反复研讨。

    记者:大学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联,但在这样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大学语文课改革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徐中玉:大学语文改革,需要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所以在高教版的《大学语文》第三版中,你可以看到有爱因斯坦的文章,也有反映“和谐”、“生态”等时代主题的文章。传统和创新并不矛盾,不管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反映时代主题,都需要选取其中经得起时间考验、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为何诸子百家中,人们对儒家思想比较尊崇?就是因为儒家思想中带有普遍合理性的东西最多,比如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意义。

    自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进行的系列改革,总体而言是进步的。以前的语文课程,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宣传教育功能,批判分析类的东西比较少,教师在讲授时害怕被扣上“形式主义”、“艺术至上”的帽子,思维也受到限制。而现在,大学语文正在回归“语言”和“文学”本身,这是令人欣慰的。在我主编的高教版《大学语文》中,就选入了不少带有批判思考色彩的名家文章,这些文章在以前是不大可能被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的。

    记者:您多次提出,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培养?

    徐中玉: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考察同济大学时,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对此,我特别有感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大学语文课改革的方向。我在高教版《大学语文》(第三版)中增加了“思考与练习”这样一部分内容,意在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平等讨论,各抒己见。读完一文后,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

    记者:有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机械的、“标准化”的语文教学和考试是让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中玉: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中学语文的延续。前面已经提到,它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文学作品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真、善、美,它通过文学的语言来感染人、打动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可以有多种角度,评论的角度不一样,观点就可能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有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和胸怀,不能要求学生的观点一定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考试不能搞理科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因为学生观点与自己不一致就给低分。因为,文学欣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学习大学语文应注重感悟,掌握文章精神,而不能仅从观念出发,把文本当成教条,那样会非常枯燥乏味,收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和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学会使用美的语言。

    大学语文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有些人认为,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公共课谁都能教,其实不然。大学语文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授课者古今中外广泛涉猎,文、史、哲相贯通。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老师讲出来,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了解到,在有些高校,大学语文课师资缺乏,就安排新来的教师先教三年大学语文,教满三年走人,新人进来再接着教三年。试想这样怎么能把大学语文教好呢?

    记者:培养学生较强的读说听写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写”的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徐中玉:“写”的能力的培养训练确实是目前多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软肋”。但是我了解到,有些高校专门开设有“写作”这门课程,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补充。我主编的《应用文写作》(第三版),作为高教版《大学语文》的辅助教材,就是希望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最近两届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有人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概念,就是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一系列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的总称。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占半边天,不少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不同,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的特点,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忽视了不同专业的需求。根据大学语文自身的特点,还有许多延伸的课程,如果能对这些延伸课程进行科学选择,精心组合,将有助于弥补大学语文课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报记者 汪瑞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83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