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大学语文亟待摆脱边缘状态
【时间:2007/7/27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0日第4版 】 【作者: 本报记者 黄文 徐维彬 通讯员 张国 张剑)】 【已经浏览3060 次】

中国教育报:【专家访谈】

——制度上缺乏保障,大学语文越来越被“边缘化”;
——大学语文教材多达千种,良莠不齐,优秀师资也严重匮乏;
——大学语文要想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任重道远。

[现状]

教师:我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过多次试验,让学生把刚阅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居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复述不清楚或不准确。可见大学生的语文能力问题竟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与行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白延庆

教师:大学语文在很多学校不受重视,这与学校追求功利性的办学效果直接相关。学校现在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学语文等一些“软性”课程普遍受到冷落。——河北大学中文系讲师杨青芝

学生:我对大学语文的期望:一是教我们一些方法,使我们清楚地表达自己;二是发展我们的思想。现在的人都很浮躁,我们需要一些理念性的东西来引导我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级本科生方巍

[专访]

专家:
陈洪,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一边是大学本科生语文能力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边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不久前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以大学语文目前的生存状况如何担当起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陈洪和温儒敏两位专家。

“恐怕连‘边缘’都说不上”

记者:大学语文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这是为什么?

温儒敏:恐怕连“边缘”也说不上,许多大学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不重视的原因很简单,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英语,而对中国语文能力则缺少硬性要求,后者难免被挤掉。没有人说可以不重视母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可是因为体制上没有保证,也缺少切实的措施,加上现实利益总是驱动人们先考虑比较实际的问题,像大学语文这样要求比较“软性”的课程,就越来越被“边缘化”。

学校院系领导一般都认为要开大学语文,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有的院系又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语文课。这主要是体制问题。相对于专业课或英语、政治课而言,“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现在的大学几乎都偏重科研成果指标,如果一个教师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是没有位置的,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了。由于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许多学校就只好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去教,而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保证质量?

定位不宜太实或太虚

记者: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长期有争议,定位是不是影响大学语文发展的重要原因?

温儒敏: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定位要符合实际,不宜太实,也不能太虚。太实,是指在短时间内使读写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其实做不到;太虚,则是笼统讲人文教育,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脱离了“语文”,其实也是难于达到目标的。我们不妨定位在“语文素养”,尽量考虑到在当前整个教育体制还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大学语文也不可能成为核心课程这种情况下,我们开语文课到底能做好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高考体制下,一般学生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可以把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短期目标”,但可以达到长期效果,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就能主动学习。定位在培育“语文素养”,是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髙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

教材应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记者:国家图书馆里标着“大学语文”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如何?

温儒敏:目前全国有多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大同小异,无非是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常见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老师串讲为主,跟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难怪这门课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被讥笑为“高四语文”。

许多学校都是自编教材,有的是为了当作自己的“科研成果”,参照别人的教材作些变动,成为自己的著作;还有就是从经济上考虑,因为自编自售,可以获取不少利益。我主张还是要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负责审查和推荐一些优秀教材,要求各院校采用指定范围的教材。

陈洪:目前已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很多,仅当前实际使用中的教材就有100余种。就近年问世的几种较有影响的教材看,可谓“春兰秋菊”,各有特色,而彼此间的侧重点则相去甚远。目前使用较广的四五种教材,有的偏重于审美,有的强调文化,有的是文学读本,还有的人文色彩较浓。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推荐5至6本风格多样、品位较高的精品教材。

大学语文既要姓“语”又要“行大”

记者:大学语文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大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应如何改革?

温儒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设立语文教研室专门负责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这种情况比较多。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是依托中文系各个学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样的授课效果和水平可能会好一些,但老师各讲各的,课程没有相对的稳定性。

大学语文讲法可以多种多样,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水平。有些老师讲专业课习惯了,不太考虑理科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会觉得太难,进入不了状态。也有些老师,特别是教文学的,干脆把语文课讲成了文学鉴赏课,学生倒是有兴趣,但似乎又远离了“语文”。大学语文无论如何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大学语文”应当还是“语文”,要让学生有兴趣,还要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陈洪: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了。“大学语文”还要“行大”,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大学语文应该兼具两种功能,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外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的,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理念上认识与付诸实践要并重

记者: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等各方当如何改进?

陈洪:“大学语文”课程水平发展受限的原因,从担负这一课程的支撑学科自身来看,主要在于专门的高水平的研究不够,专设的高学历教育缺乏、师资培养及继续教育水准不高。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使其成为一门自主管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和学术发展前景的高品质课程系统。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内容是什么,教学方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攸关课程根本的理念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创新“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

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中国和平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倡和深入探索,为语文教学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国高校开展正规、持久、全员的母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256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