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选修必修

教育部要求高校必修语文 汉语不过关不能毕业
【时间:2007/7/6 】 【来源:北京晨报 2007年05月10日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597 次】

腾讯首页>新闻中心>即时消息>正文 2007年05月10日04:20 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代小琳)“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记者昨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其中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学校安排名师来给学生们上这些基础课,比如汉语专家陆俭明开设的《汉语和汉语研究》、蒋绍愚教授开设的《大学语文》等。清华大学对于2006年新生实现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

 

腾讯首页>新闻中心>时政新闻>正文
教育部称大学开设语文课并非强制要求
2007年05月10日15:48

【新民网·连线报道】5月10日上午,有报道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新民网随即连线教育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新民网表示,大学开设语文课仅是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力。

据新民网了解,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是教育部在2006年底召开的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旨在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的有关建议得到了与会各高校以及语言专家的支持。会议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先后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链接:中国教育新闻网相关专题

 

20070511日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叶志军

 

新闻源  “我们的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上,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说。而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10日《北京晨报》)

 

当“作家财富榜”成为衡量作家的地位和贡献的时候,大学语文被逼退到角落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功利时代,实用至上。一边是雅思、托福的一“号”难求,一边却是大学语文的“少人关心少人问”。教育部的一纸公文能否拯救大学语文于水火,尚属一个未知数。

 

除了以后要指望这个吃饭的,大学生视语文为“鸡肋”甚至“阑尾”,已然是历史悠久。以前是奉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则是“外语,计算机,一个都不能少”。想想也是,如今的用人单位哪有看“语文等级证”的,似乎只要是个中国人,语文就一定能够过关。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尽管学校祭出了“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的法宝,但在一些人的眼里,这也不过是类似于春晚赵本山的“忽悠”,当不得真。虽然有不少的“老外”争先恐后学汉语,那他们也是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去的,和咱们一门心思考“托福”一样,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喜欢和热爱基本没什么关系。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大概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首先最应该回答的问题。不然,即便用行政命令约束大学生学语文,恐怕也是“强按牛头不喝水”。毕竟,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语文和外语的“含金量”差别还是相当大,前者不但称不上是“敲门砖”,也许连“垫脚石”都谈不上。

 

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视野来看,大学语文的“疲软”似乎更像是一个“用进废退”的结果。在阅读量节节后退的年代里,谁能指望一个“国家阅读节”就能完成我们的精神救赎?更别想着拿“不过就不能毕业”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完成大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2007年05月11日 新京报 丁东

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大学有大学的任务,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本科乃至硕士、博士毕业生中文不过关的现象,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是不是应当由教育部门出面,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据昨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

这一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网络为网友拟定了调查问卷:你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支持项的理由是:中国人凭什么那么重视英语,却忽视我们自己的母语?反对项的理由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已经够辛苦了。

据我所知,高等院校开设大学国文或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个新事物,民国时期的大学就有。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等人的倡导下,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设立了这门课程。有的院校是必修,有的院校是选修,持续至今。有的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在有些院校,这门课程是鸡肋。

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从教师方面而言,这门课专业性不强。从学生来讲,大学语文的内容与中学语文并无根本区别,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由夏中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颇具新意。他们设计了大学之魂、青春在呼号、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向往自由、寻找良知、星空让人敬畏、乡愁与家园、为了忘却的记忆、英雄不是神话、坚忍的山峦、希望的红帆、审视自我、反讽与幽默、诗意地栖居、回归大自然等主题,回避了司空见惯的选文,提高了这门课程的亲和力。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大学语文不是解决大学生中文过关的万能钥匙。学生掌握基本的母语听说读写能力,写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是小学和中学语文应当完成的任务。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不能学会基本的文字表达,不会写文从字顺的文章,到大学已经为时晚矣。

大学有大学的任务,从工具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接受的是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价值层面来说,大学生应当具有了解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如果有好教师,好教材,可以在价值层面有所作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品质。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好教师,教材又陈旧,就什么也谈不上了。

这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增无减。和二十年前相比,大学生课堂听课的时间大为增加,自主读书的时间普遍减少。这种趋势令人担忧。我觉得,大学的课程设置,有点像跳水比赛,必修课好比规定动作,选修课好比自选动作。教师最新的学术创见往往在选修课中突出展示。规定动作越多,自选动作的空间也许就越少。这对大学的教育自主、学术自由,可能造成伤害。如果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总量上规定不同学科的人文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权重,调动不同院校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教学的积极性。

所以,希望有关教育部门,在大学具体课程的设置上,慎重使用“规定动作”。

(丁东,北京学者)



2007年05月23日 陈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界一些专家提出在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建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开大学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的经验是——

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

南开大学教师在上大学语文课。耳畔回荡的是流行歌曲,书上是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大屏幕上出现的是歌手的形象……这是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堂。上课的老师,都是文学博士。在很多人看来枯燥的语文课程,在南开学生的心目中却是趣味盎然。老师说周杰伦的“‘4/4拍节奏’加快了汉语的全球化步伐”,《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是罗大佑,与李白、李清照、纳兰性德并肩而立,这些都让学生们眼前一亮。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特聘顾问陈洪教授表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词。中国“诗三百”都有曲调,可以吟唱。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作为全国最早恢复语文教学的大学之一,南开大学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诉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尴尬的今天,他们却撑起了另一片天空。

大学语文课的“伤口”来自哪里

作为2005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编,陈洪自嘲看不懂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至少有一半没写清楚,吃过这种苦头的绝对不只是个别人。”

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竟有人呼吁取消高校语文课。在陈洪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大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理当学习这门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反思这门课为什么开不好?

南开大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今天,它是南开每一名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不过,“大学语文”的处境起初并不乐观。青年教师冯大建回忆他的第一堂课时说:“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老师的授课热情“当场降到冰点”。冯大建的同事张培锋副教授深怀感触地说:“基础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伤’了!”

“伤口”既来自应试教育,也来自新语言环境的冲击。“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的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传统的语文课冷了,网络用语与短信文化却热气腾腾。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带来的新的语言交往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强烈。陈洪认为:“如果一两代人都在这样的语言文化中成长,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能力培养的紧迫性日渐明显,“青年学生有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大学语文课要担起责任,引领这些‘引领者’。”

让大学语文课“叫好又叫座”

“大学语文原来是这个样子!”这是一名南开大学理科生直白的感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这样的转变,是改革者最简单的期待。

2004年,南开大学文学院对“大学语文”课程推行全面改革,次年推出新教材。自此,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变“火”了。他们使用教材不再只是课本,而是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教材。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

令胡学常副教授颇有成就感的是,改革后的南开语文课,改变了学生的印象。不仅教材内容、形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老师授课的风格也迥然不同。

过去大学语文是中学的延续,现在老师可以发挥专业所长,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所侧重地授课,学生试听后根据口味选课。但每位老师都不必担心“上座率”,因为每个人所讲的都跟别人不同。

冯大建把《论语》和王小波的作品一起比较讲授,还为学生绘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路线图,“大学语文不用死记硬背,老师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体会。这片知识领域和审美高度是全新的,必然受到欢迎。”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的体会。他认为,如今不仅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也明显增强,有了专业性教学的端倪。

“语文课特别容易出彩,但怎么能叫座?第一,学生觉得很好,但说不出所以然的,你给讲出来。第二,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这是曾经在南开讲授语文课多年的陈洪教授的经验之谈。他解释说,课本挑选的都是经典文本,只要略加发掘就很生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语文领域有新鲜感,因为里面所有的审美信息和文化含量都是在其他专业里找不到的,“只要老师把这些实现了,就会受欢迎。”

把大学语文课堂搬上网络

2006—2007学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平时一本正经的老师摇身成了“斑竹”,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成了一种习惯。短短两个多月,学生发文3600余篇,原创的近2000篇。“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人气十足,“教学点评”可给老师打分,“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畅所欲言,唱反调的也有自己的天地——“不敢苟同”。师生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

更富特色的是“私塾学苑”。每个老师一间,作为本班的自留地。到此光临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原本不常上网的教师,也每日必上论坛,与网线另一端的学生们谈笑风生。

有时候,课上的争论也蔓延到了网上。一次,周志强讲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名字,着重强调了“恪”字的古怪读音,却把原因解释错了。当晚他来到“私塾”时,顿时目瞪口呆:学生们已把关于“恪”字发音确切来历的大量资料都整理出来了。

网上比拼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和灵感:在“原创天地”连载小说或戏剧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写出的旧体诗,有的让文学博士赞叹不已;很多人甚至半夜都在“文豪挥笔”。

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更加灵活。网上题库中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占期末成绩的三成;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的一成。

让语文成为“必修课”

数学必修、外语必修、电脑必修,母语的位置在哪里?对于这一富于争议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回答是:从明年开始,“大学语文”将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正式列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升格成为公共必修课,就意味着无论文理科学生,都只有修完这门课程才能获准毕业。

陈洪表示:“语文水平下降是公众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后的工作来说,语文的素养和能力不可须臾离之。”现在,素质教育得到重视和提倡,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却处境尴尬。大多数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堪忧,课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

“我们希望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称‘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作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陈洪说。

那么,怎样开好大学语文课?在陈洪看来,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统一认识,“中国语文应兼具两种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条基本思想应得到贯彻。在教材的编写上,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引领学生学习,而不是概论式的。同时要贴近青年人,兼具时尚性,产生亲近感;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李瑞山教授则表示:“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即使不上这门课了,也对语文的美有所感悟。有鉴赏力,有见识,一辈子受用。”



南方周末 2007-05-24 张英

虽然教育部并未强制规定将大学语文定为高校必修课,但必修之风却迅速波及全国……
  
“我搞了三十年的大学语文,眼看着它从几所学校的自发行为变成了全国高校的集体行为。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全社会赞成,我真是很欣慰。”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9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坐在嘎嘎响的藤椅上,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学语文,满脸笑容——这是文革之后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

5月10日,《北京晨报》登了一篇不起眼的报道:“以前英语不及格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及格也不能毕业。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课。”报道被转载后,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5月11日,教育部网站刊发声明:“因高校课程设置问题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范畴,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

自此,事情变得扑朔迷离。南方周末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采访了一直在推动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的背后推手——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森华。

“通知”背后

“媒介的报道太简单了,没有讲清楚基本事实。”对大学语文成为大学必修课程引发的社会争论,陈洪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在这封编号为“【2007】38号”的教高司函后面,还附上了一份5页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陈洪说,这个研讨会跟去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纲要提出: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印象中这还是国家第一次提到要加强语文教学。”

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研讨会。研讨会2006年11月4日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与会者有七十多人,包括两家主办方,部分高校人文学院和文学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负责人等。“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和文科处处长刘向虹也参加了这个会议。”齐森华说。

在两天的会议里,专家围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培养目标以及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大家一致呼吁,应该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部的领导也很支持,考虑到现在强调高校办学自主权,不宜强行规定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所以最后就以纪要加通知形式,作为高教司第38号文件正式发到各高校。”齐森华解释了媒体没有弄清的“基本事实”接到通知后,各地高校反应强烈,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也因此出现了“语文不及格不能毕业”的说法。

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陈洪分析教育部之所以会发表5月11日的“声明“,是担心有“负面影响”,“现在国家对学时有限制,各学科都想增加自己的学时,要增加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意味着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而且教育部现在主要职能是指导办学,没有强迫执行的行政权力。”

1402种教材

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程,最高兴的是出版社。

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大家都不敢相信,可这是事实。一门课程有这么多的教材,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就发生了。”齐森华说。

1952年我国采用前苏联教育模式,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1978年秋天,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校长匡亚明对当时的语文教材不满意。徐中玉刚刚摘掉“右派”帽子,匡亚明主动和他联系,希望两校合作,编写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

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加上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出版以后到2005年光正版就卖了1700万册,各出版社见《大学语文》有利可图,一拥而上,几百种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就这样出现了。

“一些大学里的编写者靠这个可以作为学术成果评职称;还有些大学的教材是自编自售,获取经济利益;规模小一点的大学几所联合起来,也能够消化掉自编教材。”齐森华说。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教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华东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担心的是,在大学语文普遍成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之后,地方自编教材会越来越多。

齐森华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虽然品种多,但看上去却很相似。在他搜集的五十多种教材里,从框架到编选的文章、注解、思考题,大同小异,大多都是抄来抄去。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在研究会上他呼吁说,如果要面向所有大学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材出版必须有一个准入机制。

目前,这一呼吁已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在陈洪看来,比较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出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百种《大学语文》组织最高水平的语文专家进行评审,选出五到六种大家认为质量最高的教材,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的教材。

谁来教 怎么教

据齐森华估计,从2007年9月起,几百所高校将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程,大家推广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很高,对这样的热潮,无论是徐中玉,还是齐森华和陈洪,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更多的是忧虑。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这个结果必须由老师来负责。大学语文这门课对老师要求很高,同样一本教材,有的人教得非常好,换个人就索然乏味。”徐中玉说,怎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课讲得优美动听,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1934年,徐中玉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后,考入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我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给我们上大学语文课的都是老舍、叶石荪、台静农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不仅有很多活泼的比喻,还拿自己的创作举例。”

现在的问题是,到哪里再去找老舍那样的老师?1952年以前,各大学都是让本校最好的老师教大学语文,但随着院系调整,文理科分家,大学语文取消,这些老师不是到图书馆去工作,就是改行当了秘书。到1980年代,各大学想恢复大学语文时,突然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任教——他们不是去世了,就是年岁已高。

齐森华更加焦虑的是,能教大学语文的新老师也不会多。

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立大学语文教研部(室),专门负责学校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但大学语文是基础课,很难出科研成果,教师的职称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他们一有机会,就会改行搞专业研究;另一种是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托中文系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轮流讲授,这些教师学有专长,教学水平和效果比较好——但对课程建设缺少全面长远的考虑。

惟一的好变化是,许多新毕业的博士、硕士进入了大学语文教学岗位,但问题也很明显——根据大学语文研究会调查,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了60%,讲师和助教占了一多半。针对这样的现象,在与教育部高教司沟通后,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准备成立两个大学语文教学培训中心,北方的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方中心设在华东师大和南京大学。

齐森华看到南开大学为大学语文教学配了2位博士后和7名博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南开大学的这个队伍里,除1个管理人员,其他8个都是博导、硕导。

“我们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话说不清楚、信写不流畅的现象,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配备最好的教授,希望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修整、重建大学语文的汉语形象。”在陈洪的推动下,南开大学取消了语文书面考试。南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只管把文章讲好,学生们听完课回去上网,登陆学校建立的4a教学平台和大学语文BBS,查看老师布置、批改的作业,或者去“我学大语”板块里讨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在“原创天地”里写上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小说,甚至是读书笔记。

“如果一个同学一学期写5篇原创文章,那他就可以得到写作的10分。我们发现,这个激励机制建立以后,学生们写的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发表的文章都有跟帖评论,大家还经常交流。学生把这当成是博客,热情高涨,经常在线写作。”陈洪对现状很满意。

但南开只是一个例外。虽然大学语文这门课从恢复到现在已有30年了,一些高校也一直有这门课程,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学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197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