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
【时间:2008/10/17 】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3-6-18 】 【作者: 温儒敏】 【已经浏览7973 次】

    本站2009年3月25日按:在网上发现了五六年前关于这篇文章的论坛讨论,是湖北的“中华大学语文”转的帖,具体出处不明。本站看重的是那种对于大学语文的认真讨论,既热烈,又畅所欲言,真的比站长参加过的几回全国和省的大学语文研究会更有学术氛围。站长一直向往能在自己的网站形成这样的氛围,无奈总是聚不起这样的人气。现把论坛讨论内容链接在这篇文章下面,建议大学语文同行都看一看。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必考的一门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样一门课在许多大学并不怎么受重视,学生也不见得很欢迎,有的甚至戏称为“中四语文”。就是说其路数和中学语文大同小异,教材也多是文选,不过稍微深一些就是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实还不够成熟,困扰也不少。

    这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因为“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现在所有的大学几乎都在奔着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一个教员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是没有位置的,也就没有什么积极性。很少有人是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员去教大学语文,这些教师也只是把“大学语文”作为过渡。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回想老北大,老清华,像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大一国文”。那时越是低年级的基础课越受重视,一般都是由资深教授来教。现在这样讲求功利的风气,什么都要量化,要求教授来教“大学语文”的确也是困难了,甚至连普通教师也不一定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这门课的定位不明确。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比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比较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他们这个问题。但这谈何容易?“大学语文”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还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和专业课没有什么联系,学好学坏似乎不打紧,学生也没有什么压力。想靠这样一门课来迅速提高读写能力,是很难的。“大学语文”到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定位不太确定,上课也各式各样。至于那种基本上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上的课,肯定不受大学生欢迎,效果也值得怀疑。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大学语文”。

    “文革”之后北大也一直没有“大学语文”,4年前才恢复了这门课,主要为理科生开设的。我们开始的目标也比较单纯,就是为理科生补补语文课,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教员是各个专业的老师,大家轮流上;没有统一的教材,讲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偏重语文知识与读写练习,有的则主要是文学鉴赏。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一些共识,就是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大学语文”应当还是“语文”,不过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要让他们有兴趣,还要能够多少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定位太高或者太偏,都不合适:其他学校许多主讲“大学语文”的老师可能也有类似的体会。如何做到真正重视这样一门课,是个涉及学科体制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光是老师的努力无济于事,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而关于这门课的教学定位问题,我们觉得倒是应当也可以提出来讨论。

    我们便联络了北大、南大、武大、北师大、西北师大、清华和中山大学等校一些关心“大学语文”的教授,在今年初开了一个关于“大学语文”改革与新教材编写的讨论会。经过反复认真的探讨,大家比较接近的看法形成了:“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为此,我们不妨就把新思路的“大学语文”定名为《高等语文》。目前大学的语文教材普遍称为《大学语文》,而这套新教材名为《高等语文》,并非标新立异。其实类似的命名不无先例。例如,大学理科教学中就有公共课起名为《高等数学》、《高等物理》或《高等化学》的。新编教材定名《高等语文》,意味着和中学语文的承接与区别,也表明是在探索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新的语文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当然,这也是为了区别于当下坊间许许多多“大学语文”教材。我们认为“高等语文”的“高等”是一种教学的定位,意味着这本教材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设计和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大学生学习语文已经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要受高考的制约,需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大学生选修语文课,应当也可以比学中学的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活泼,也更能发挥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高等语文》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求。在策划思想上,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目标,新编的《高等语文》不止是一部教材,也是尝试建立一门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以引起各个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现有的“大学语文”的改革。

    下面不妨介绍一下《高等语文》的设计框架和相应的教学方法的变通。和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最大的不同,这本教材就是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材根据大学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要求大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大致从语文的角度兼顾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考虑到大学语文课的课时,设计了25个专题。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教学安排,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同学们来选择),从中挑选一部分专题来讲解和学习讨论,其余则由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应当注意,每个专题都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可以有重点地合理地搭配使用。

    第一层是专题讲座,也就是导读,大都由著名专家撰写,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配合文选做讲解与赏析,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教师参考这些导言给学生讲授时,也最好扣着“语文”这两个字,尽量带进对于语言文字和文学审美的感悟、分析与表达,不宜把这门课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第二层次是与讲座导读配套的文选,有的是单独一篇,也有节选数篇的。古代诗文一般都有简明的注释。任课教师讲解应当主要围绕文选,而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材料。选文一般避免与中学教材曾经入选过的课文重复;注重其经典性价值以及文字的精美。上课之前学生应当预先阅读有关文选,教师讲授时可以择其部分,做细读讲解。第三层次是拓展阅读材料,包括与专题相关的作品以及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摘录,主要是泛读的材料,也为那些对专题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和指引。这三部分内容中,文选这一部分最重要。教师讲授以文选为主,又有所发挥。泛读部分也是和文选配合的,可以理解为是拓展学习的材料和指导。

    《高等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包括理工医农等学科)的学生设计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也注意还是扣住“语文”,通过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又有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每一专题后面都附有两类思考题。一类是比较浅近的知识性复习题,一类是有一定学术探讨意味的研习题。根据各专题选文的情况,可以提议学生背诵、朗读文选,讨论某一课题,撰写读书笔记以及做其他实践性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多在拓展阅读与探讨意味的研习上下功夫。

    在策划思想上,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目标,新编的《高等语文》不止是一部教材,也是尝试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引起各个学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切实推进现有的“大学语文”的改革。我们希望《高等语文》这本教材的编写出版,能够成为探讨“大学语文”改革的一个话题,一个契机。

    相关链接

    《高等语文》的25个专题及其导读文的作者:

    1、《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北京大学褚斌杰);
    2、《离骚》与“骚”的传统(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
    3、《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清华大学廖名春);
    4、《论语》、《孟子》与儒学(清华大学张岂之);
    5、老、庄与道家文化(中山大学孙立);
    6、《史记》与《汉书》(北京大学于迎春);
    7、赋与骈文(北京大学费振刚);
    8、魏晋风度(北京大学钱志熙);
    9、“李杜”与唐诗(武汉大学尚永亮);
    10、“豪放”、“婉约”与宋词(武汉大学王兆鹏);
    11、《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北京师范大学王宁);
    12、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北京师范大学李道音);
    13、传奇、话本、拟话本与古代小说(暨南大学程国斌);
    14、元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山大学欧阳光);
    15、《孙子兵法》(西北大学陈学凯);
    16、《红楼梦》(北京大学叶朗);
    17、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北京大学卢永麟);
    18、乾嘉学派与“小学”考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
    19、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北京大学汪春泓);
    20、鲁迅(北京大学温儒敏);
    21、新诗(北京大学姜涛);
    22、中国现代小说(南京大学朱寿桐);
    23、中国现代散文(苏州大学王尧);
    24、《哈姆雷特》中译本与中国现代翻译(北京大学张沛);
    25、通俗文学(北京大学孔庆东)

    (《高等语文》,温儒敏主编,朱寿桐王宁欧阳光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

    争鸣: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 (李景强)

 

 

    本站链接:

    讨论:大学语文怎么教?

    论坛: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

    [众议]”大学语文就不要研讨么?_

    论坛:评大学语文及《大学语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51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