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历届年会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记录
【时间:2007/7/11 】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分社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536 次】

    1982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会议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二个年头。一个民间组织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首先,以徐中玉先生为首的老一辈学者作为学会的领导,尽心尽职。他们德高望重、学贯古今,以远见卓识,不断为学科建设指引方向,使大学语文学科克服重重困难,与时俱进,他们是学会凝聚的核心。第二,大学语文学会得到大批学术骨干的支持和无私奉献。他们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关注着大学语文的发展和学会的建设,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第三,大学语文学会一直以来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关爱。南京、大连、北京、上海、武汉、西安、成都、福州、昆明的很多高校主动承办年会,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学会每两年一届,从未间断。回顾这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众多有识之士使大学语文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课程从中止到重建、从部分高校试开到几乎全国各高校都开设;学科面向的层次从单一的全日制院校扩展到成教、职教、民办高校、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重要程度与政治与外语课不相上下。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成立了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拥有了专业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特别是近年来大批硕士生、博士生的加入,为大学语文师资注入了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这支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在教材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有国家级重点教材,而且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尽管大学语文学科至今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边缘化的地位,但是在大学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还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高等教育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形势,为大学语文学科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高校,包括许多理工科大学纷纷发展人文学科,为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生存环境。国家有关部门也一再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思想情感培养方面所承担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各级领导认同。此外,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大踏步前进,传统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学术结构、传统的教育体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被逐步打破,这些无疑对大学语文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大学语文工作者应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张耀辉教授在上午的大会发言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就何谓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谈了一些想法: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外并无此提法,它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国情提出的概念。大学生的素质可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主干、身心素质是宝藏。文化素质又包含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体来说,理工科的大学生应掌握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文科学生要能够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文化素质概念的内涵要大于人文素质。我们所说的文化素质教育跟国外的通识教育近似,但又有区别。重视通识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认为是自由人应该受的教育,发展人的理性和探究真理,而不是为谋生做准备。随着社会进步,“自由教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西方进入工业化时期后,高等教育出现专业化趋向。1829年,美国一位教授撰文为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合格的公民;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知识文化修养,使他们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于对学生进行的基本的能力训练,使他们获得一个比较合理的能力结构。通识教育在当今西方非常受重视,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前两年所学的都是通识课程,占全部课程的二分之一,且都由一流教授任课。哈佛大学本科生要修满180个学分,其中85个学分是通识课程。学习通识课程在西方被认为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需要。西方的著名大学开设的通识课程基本上分为技能型和知识性两种课程。在技能型课程中,每个学校都有写作课。写作在西方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一项技能。知识型课程包括人文基础、自然知识基础、种族研究、定量分析等。这些通识课程值得我们借鉴。199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在52所院校中展开试点工作。到1998年,为进一步普及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建立32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涉及55所高校。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给这32个基地挂牌。这些工作促进了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而提高素质是根本。知识要内化为素质,能力是指知识创新的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缺一不可。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逐步落实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

    30日下午和31日上午,大会决定将代表分为四组围绕大会中心议题——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人文素质教育——展开讨论。我所在的第三组与会代表积极发言,对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献言献策。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和苏州大学陈国安博士的发言引人关注。王教授结合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作用。他以马□爵事件为例,指出以前的大学语文课程过多地重视政治因素,承担了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功能。但语文不是政治,学生缺乏理性、缺乏人文关怀不是政治学得不好,而是思想情感教育存在疏漏。大学语文课程选有很多名家经典篇目,在领会语言文字的同时,必然对学生思想情感、审美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这方面有所强化。他还以自己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电子教案等为例,从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分析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向在座的老师们散发了教学课件光盘,引起不少学校老师的兴趣。很多老师借机谈了他们对使用过的教材的评价,希望能有配套齐全、便于教学的教材。苏州大学陈国安博士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中国大学中只有知名教授才能担任“大一国文”教学任务说起,抨击了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不正常现象。很多学有专长的人不愿意教大学语文,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致使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学分成了“营养学分”,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但在读写等语文能力上没有任何进步。所以他呼吁高校由知名教授开设大学语文课,提高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经过讨论,老师们普遍认为:(1)大学语文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思想情感、文化素质培养的任务,但不能代替思想政治课,不能代替哲学、历史、经济、文化等专门的课程。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课堂气氛好、学生爱听、老师讲得有趣味的课才是成功的课,其实作为母语教学,最重要的教会学生读和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2)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十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分文选型、文学讲座型等,可谓“百花齐放”,然而也各有优劣。另外,由于教育部发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队伍中相当比例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中文专业教师,所以基础教育教材的起点较以往高了不少,呈现出科学性和多样性,这就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编写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文史哲艺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群教材被提到议事日程。(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只能教“给理工科学生补课”性质的“高四语文”,那么这样的教师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以提高学养,对语文所涉及的“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文学史、国学概论与各体文章写作等有深入的研究与理解。

    10月31日下午,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秘书长方智范总结陈词。大会胜利闭幕。

    10月31日晚,大会安排了一场教学课件展示会。来自台湾中央大学的姚振黎老师展示了她在中央大学及几个重要场合关于杜甫诗歌、创新思维等内容演讲的幻灯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使老师们有机会了解到海峡对岸大学国文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很有意义。


本站链接:部分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王步高)

对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陈遗勋)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美育——以《兰亭集序》等课文为例(贾雪仙)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思考(祁峰)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罗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18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