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高教版

何二元:格律诗的平仄(下)
【时间:2020/8/20 】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581 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培训资料7
 
  上一讲讲了五言绝句的四种基本格式,这四种基本格式可以举一反三,推演出格律诗的十六种基本格式:五绝重复一遍,就成了五律,五绝和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了七绝和七律,格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就演化成了十六种。
我们先看五绝重复一遍成为五律的例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首句“平起仄收”的五绝又重复一遍变成五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几个字讲一下。“天气”的“天”,“明月”的“明”,“莲动”的“莲”,“随意”的“随”,本来都应该是仄声,不过都是第一个字,“一三不论”,可以不计较。剩下就只有两个字的问题,一个是“石”,一个是“歇”,都是入声,可以读若四声,平仄就很协调。
 
  再看首句“平起平收”的例子,和“平起仄收”不同,它的第五句会发生变化,因为无论绝句还是律诗,都只有第一句可以“平收”,律诗虽然是重复绝句平仄,但是重复之后,第一句就变成第五句,就不能再是平收,必须改为“仄收”,我们看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四个字平仄不对,但都在第一个字的位置,可以不计较:一个是“春”,一个是“天”,一个是“并”,一个是“微”。剩下也只有两个字要讲一下,一个是“夹”,一个是“阁”,古音都是入声,可以读若四声,平仄就都对了。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的平仄,本来重复第一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因为第五句不能平收,要改成仄声,就变成“平平平仄仄”,这一改,后面的第六、七、八句就全跟着改了,所以变成现在这样的格式。
 
  这样,用五绝四首各重复一遍的方法,就能得到五律四首。这里时间关系,不一一讲了,老师们可以自己去揣摩。我们教材也列出了每一种格式,可以参考。
 
  再讲七言。在五绝和五律的前面各加上两个字(开头“平平”的加“仄仄”,开头“仄仄”的加“平平”),就变成了七绝和七律。我们先举一个五绝的例子,看看五绝是怎样变成七绝的。如首句“仄起仄收”的五绝: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开头加两个字,就变成七绝: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只有“山”和“长”“不”平仄不对,但都在第一个字的位置,没关系。
 
  再举一个律诗的例子,看看五律是怎样变成七律的。如首句“平起仄收”的五律:第一句本来是“平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本来是“仄仄仄平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平”,后面都是如此变化。变化以后就成了七律,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初闻涕泪满衣裳”,“裳”有“cháng”和“shang”两个读音,这里必须读“cháng”,因为韵脚必须押平声,而轻声是没有声调的,就不对了。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应该平声,“妻”应该仄声,都不对,但是在一三的位置,可以不管。要管的是这个“看”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是第二个字,不能错的。那么杜甫写错了吗?没有,因为在古音中,“看”还可以是平声,第一声,“却看(kān)妻子愁何在”,就对了。这样例子很多,如“晓看红湿处”,也是这样读。第四句,“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对。第五句,“白日放歌须纵酒”,“放”的位置本应是平声,不过是第三字,不论。“白”应该是仄声,第一字,也可不论。不过我们上一讲讲过的,“白”其实是个入声字,可以读若第四声,白(bài)日(rì),就完全对了。第六句,“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和“巴”是“一三不论”,关键是两个“峡”字,古音是入声,必须读若第四声,平仄才对。最后一句“便下襄阳向洛阳”,平仄完全对的。
 
  格律诗平仄的内容逻辑推论起来并不难,但是一次讲多了会有点绕,会把人绕糊涂,所以我们也可以一次课不要讲这么多,可以先讲完五绝和五律,剩下的七绝和七律另抽时间讲,也可以结合后面的课文讲,譬如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己》和曹雪芹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里面都有格律诗,还都是七言,如《俞伯牙摔琴谢知己》里的一首七绝: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平收的七绝,第二句的“谁”,第三句的“不”,第四句的“千”“令”,平仄都不太对,但是都在“一三五”的位置,可以不论,其中“不”后面如果是去声,应该读第二声,“伯牙不(bú)作”,这里建议仍读四声,“伯牙不(bù) 作”,平仄就对了。最后第四句的“说”,古音是入声,可以读若四声,“千古令人说(shuò)破琴”。
 
  再看《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课,是《红楼梦》里的,做诗就更多讲究。首先,因为这起诗社是由海棠花起意,所以规定以“咏海棠”为主题;然后是确定诗体,随手抽出一本诗集一翻,是一首七律;又让门口的小丫头随口说一个字,就说了“门”字,就定了首句押“门”韵;然后又拿出韵牌匣子,像麻将牌一样的,在“门”韵一格随手摸出四块,分别是“盆”“魂”“痕”“昏”,这就定了四联的韵脚,连同首句“门”韵,一共五韵,大家就按这五韵各做一首七律。我们来看看林黛玉做的一首: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平收的七律,一三五的字我就不讲了,只有一个“白”字,已经多次遇到,是个入声字,可以读若四声。一个“得”字,一般读二声,这里不妨读三声。“一缕魂”的“一”,这里读第四声,“一(yì)缕魂”。第五句的“月窟”的“窟”,是个入声,窟,读若四声,“月窟(kù)仙人缝缟袂”,仄仄平平平仄仄,就很对了。《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课里的七律诗都可以这样读。扩展开去,我们再读《红楼梦》就多了一重眼光,多了一种乐趣。这是“听说读写”的“读”,假如学生有兴趣,还可以扩展到“写”。东南大学王步高先生退休后应聘到清华大学教大学语文课,他就开有一门“格律诗写作”课,还把同学写得好的诗编了一本诗集出版。我们看诗集里的第一首:五言绝句,王莹(社科学院2005级),秋思:
 
  草色明新雨,松风静晚窗。
  他乡秋意早,端有夜来霜。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仄收的五言绝句,只有第四句第一个字应该是仄声,而“端”是平声,但在第一个字的位置,没有问题,余下平仄全对。
 
 
  最后再讲一下中国香港的诗词大会。大陆有诗词大会,都是比记性,看谁能背。香港也有诗词大会,他们是比创作,从1991年开始,到2017年已经坚持28届了,里面有不少好诗。譬如第23届公开组特别奖《见长者拾纸皮赠钞感赋》:
 
  翁妪凄凉小巷头,纸皮堆叠待回收。
  蹒跚蹇足俱残障,憔悴弯腰两佝偻。
  愧我穷寒施薄赠,怜渠辛苦换微酬。
  问言何事甘劳苦,儿女嫌贫怨代沟。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平收的七律,第三句的“足”,第五句的“薄”,都是入声字,所以平仄是对的,只有第四句的“佝”是平声,这里本应是仄声字,不过一首七律56个字,只有一个字不对,很不容易了。评委的评语:香港富甲一方,但贫富悬殊,住房紧张,养老成为社会难题,经常能看到一些耄耋老者仍在从事保洁工作,甚至当街捡拾垃圾补贴家用。此诗是香港的一帧浮世绘,读来令人鼻酸。
 
  除了格律问题,若再讲内容,香港同学的这首诗比清华同学自然更进一层,继承了乐府诗的传统,上升到“诗言志”的境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9146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