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高教版

何二元:大学语文与“子曰诗云”(上)
【时间:2020/8/20 】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471 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培训资料4
 
 
  “子曰诗云”是我们教材第一单元的题目,“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泛指儒家言论,也可以借指传统语文的学习内容。“子曰诗云”用作第一单元主题词,虽然有文学史顺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其形式训练上的价值,它可以引导我们学习“活在现代汉语里的古代汉语”,丰富我们的语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说话写文章越白越好,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引经据典,当然更不要“子曰诗云”,否则就是“掉书袋”,就是“酸”,就是“拽”。这显然是一种错误认识,试想,假如连“子曰诗云”都不要了,还谈什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呢?所以今天这一讲我们一定要反转一下,让学生们知道,你的语库里必须要有一点“子曰诗云”,说话作文才显出你是文化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人。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国文教材,第一课是《论语十则》,第一则第一句是纲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个纲领下收录了很多精彩的语段,如在“十五而志于学”的下面,就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还有很多,课文的意图是要引导同学们将这些格言引用到自己的人生中来。这个教材是由联大的教师们合编的,负责选编《论语》这一课的是罗庸,他在“我与《论语》”的一次讲话中介绍了自己选编这篇课文的想法。他说,他从小学到中学学习都很好,考试总是第一,不料班里还有一位同学学习也很好,两人本是好朋友,却为了争第一闹得不可开交,还怀疑对方使诈。有一天班里的一位很厚道的同学劝诫他说:“你念过《论语》没有?……记着,不逆诈,不亿不信。”(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他当时像触了电,不只是感激,还是忏悔,回到家马上把《论语》这一章翻开,读到深夜。从此《论语》成了他一生学习遵行的宝典 ,他也成了《论语》研究专家。
 
《论语》研究专家罗庸
 
  “不逆诈,不亿不信”,只是短短的7个字,就发生这样的力量,转变人的一生,这也就是“子曰诗云”的力量。
 
  再讲“诗云”。“诗”是指《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有“引诗用诗”“赋诗言志”的传统,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中的句子,作为高明高雅的交际手段,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又有什么用?孔子自己也把《诗经》引入教学语言,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诗句都被巧妙地用来说明学习的道理。
 
  “如切如磋”的例子在《论语》的第一篇,原话是这样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丢失尊严,富有而不骄奢,做到这样可以了吧?”孔子说:“可以了。不过还不如贫穷而安贫乐道,富有而谦逊好礼。”子贡又问:“诗经上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高兴地说:“赐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我说了前面,你就知道后面的意思。”——子贡引用诗经的意思是说,我说得已经挺好了,老师还能在我的意思上更进一层,就好像打磨玉器一样,越加工越漂亮。所以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诗经的这个意思你引用得很好。
 
  “巧笑倩兮”的例子在《论语》第三篇,原文是这样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就好比绘画,总要先有素净的底子。”子夏说:“礼也是有前提的吧?”孔子说:“你这话倒是启发了我,今后我们可以讨论讨论诗经了。”
 
  孔子师生这样谈话,今天的人听来像是打哑谜,光是翻译字面,仍然不大明白,所以还要配合注释。这段话注释起来,子夏是说,我读到诗经里面描写一个姑娘,很美丽,但是接着怎么来了一句“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呢?孔子呢,他认为这很简单,就是这个姑娘首先要长得白净,然后再上妆,自然就更漂亮了。但是他老人家这么说好像又不大好,所以拐个弯用绘画作比喻,说绘画不是先要有一张白净的纸吗?孔子这么一说,子夏就恍然大悟了,而且又有发挥,说:这么说来,老师倡导的“礼”也是要有前提的。孔子开始还没有把美女和礼联系起来,听子夏一说,也觉得很有道理,觉得这个学生真的是善于引诗用诗,举一反三,所以孔子说,你这么一说倒是启发了我,今后我们可以经常谈谈诗经了。
 
  或许还有老师不明白,我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管子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仪”,说明礼仪是要有前提的。那么孔子周游列国,克己复礼,却到处碰壁,心情可想而知,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游山玩水的时候,孔子居然说“吾与点也”。所以子夏说“礼后乎”,也就是说推行礼制是要有条件的,不是先生的主张不好,而是世道不好,于是瞬间击中孔子的心结,让他感到些许安慰,不由得对这个弟子大加赞赏。
 
  不仅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也都善于引用《诗经》。
 
  “赋诗言志”“引诗用诗”也成为后世重要传统,如《史记》引诗经,多达34首(次),譬如在《孔子世家》中,“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这是引用《诗经•小雅•车舝》(辖)中的诗句,原意是写一个小伙子赶着马车去迎娶新娘,一路上看见高山也高兴,看见大路也高兴,“景行”是大路的意思,“行”应该读“háng”,四通八达的大道的意思。但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用来指孔子的高尚品行,虽然品行的“行”和道德的“道”意思是相通的,但是读音就变了,应该念成“景行(xíng)行止”。——这就要讲到古人在引诗用诗中的一个做法,叫做“断章取义”,我们下一讲再具体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37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