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专著 > 章节介绍

新书摘要(8)王造时谈清华国文问题
【时间:2018/2/22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030 次】


何二元《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第八篇:王造时《提高清华国文程度》(1922)

 

    当年清华国文问题的讨论,颇似今日大学语文热议。本文提出的“人的问题”“课程问题”等六条意见,今天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造时(1903-1971),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日后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时为清华学校高等科学生,学生会评议会主席。他的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当年清华国文教学的问题,尤其是中西不平均的问题。清华早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极其重视英语、西方人文与现代学科的教育,在中美教员的聘用和待遇方面与其他学校尤为不同。据齐家莹编著的《清华人物》一书中的“中、西文部之人员构成和待遇对比”一节说:

    中、美教员的待遇悬殊。清华教育既以预备留美为宗旨,所重视的自然以美国教员为最。根据1918年清华教员月薪看,美籍教员最高为660银元,最低为240银元,平均384银元,是校内薪金最高的一类。又因当时重视西文学科和现代知识,同是中国教员也有“土洋之别”。西方学科中国教员和职员月薪金最高为240银元,最低60银元,平均132银元;中文学科教员最高为200银元,最低70银元,平均115银元,也就是说美籍教员最低薪高于中国教员最高薪……
    在居住条件方面,中、美教员亦不同。美籍教员住在专为之建造的新式美观、宽敞、有现代卫生设备的洋房——北院。中国教员有些住在比较简陋的古月堂,有些则需租用成府村民的房屋住。1924年后,经多数中国教员为争取合理待遇所做努力,校长曹云祥筹资兴建了一批中式住房,中国教员的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

    所以,王造时的文章开头说“霹雳一声,震动一时,曹校长有减轻英文课程,加重国文课程消息”,这绝非过于夸张的说法。曹校长是指清华第五任校长曹云翔,1922年4月他出任清华代理校长,10月6日正式署理校长。曹校长虽然是商科专业出身,但是很重视国文教育,他上任后就提出要减轻英文课程,加重国文课程,同时注意倾听师生意见,重新审定大学课程,提出了三点课改原则:(一)不抄袭外国课程,使清华自行发展而有活泼之生气。(二)中西文化并重,无所偏倚,将国学部改为国文科。(三)以适合中国社会之大学课程为目的,俾所学能适合所用;且此后演讲(授课)亦不分中西。他希望这些措施能较好改良清华国文教育的问题,本文就是对这次课改的响应。

    文章认为清华国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教师问题,现在清华的国文教授,鸿儒硕学,固属济济;然滥竽充数,亦非寥寥。如此而言国文改良,岂非痴人说梦吗?(二)课程问题,现在清华之教授国文,毫无系统。在中等科的时候,几篇《阿房宫赋》《祭十二郎文》,选了又选,读了又读。在外面坐过中学的,已经读过几次,不料跑到清华又旧文新选。课程安排上,中等科必做文言,高等科可作白话,次序颠倒,彼此矛盾,事倍功半,乱杂无章,岂不哀哉!(三)空气问题,现在清华,上至教职员,下至听差们,莫不惟英文是尊。能够讲得几句洋话,写得一手好洋文,不但可以毕业,可以出洋,且教员看得起,职员看得起,同学看得起,连听差也看得起。至于中文好的人,好像和“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一般,此种空气不改,恐怕侵入膏肓,不可救药!

    为此,他提出几点意见:(一)中西平均,凡学生成绩及格与否,当以中西各科平均计算,若是中西平均,那么可怜的那班抢西部分数之学生们,可以分点功夫,来竞争国文,所谓轻视国文的空气,不变而自变,不改而自改了。(二)优待教员,清华的国文教员,学生对之,固极不恭敬,即校中待之,也与西部教员有别,至于薪金之少,招待之恶,更是说来伤心,道来痛哭,国文教员由被轻视,而灰心,而潦草,而误害青年,所以如果不能优待国文教员,则“国文改良”恐怕是适得其反。(三)特别奖励,校中若是对于中文能予以精神上物质上种种相当的奖励,那么崇尚国文,恐怕趋之若鹜,惟恐不及。

    文章结尾说,最后我有几句话敬告同学诸君,就是改良国文,若是学校不改良,我们自己可以改良,提高国文,若是学校不提高,我们自己可以提高,改良的办法怎样?要求学校改良提高的办法怎样?自己读书提高。

录自《清华周刊》第250期,1922年9月11日

 

【参考资料】

叶永烈编《王造时:我的当场答复》,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七君子之王造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3月版

梅汝璈“十年来之清华周刊——总论”,张玲霞编《藤影荷声:清华校刊文选(1911-1949)》,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吴景超《一个周刊编辑的回忆》,《清华周刊》第581期,1934年

王瑶《为清华周刊的光荣历史敬告师长同学》,《清华周刊》第367期,1937年

张玲霞《清华早期学生关于教育的争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张玲霞《臧否清华——来自老清华刊物中的另一种声音》,《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4年2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388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