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专著 > 章节介绍

第五章 大学语文与文体教学(七)
【时间:2015/11/17 13:26:32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689 次】

(三)大学语文与说明文

    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三大教学文体中,说明文是争议最大的,近年来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用的文体,应该取消。例如余杰就说:“我认为应当取消说明文这一块。说明文的教学目的表面上是要使学生在实际中广泛运用语言文字,设想很好,但作用恰恰相反。比如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非常繁琐,非常枯燥,对提高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没有什么帮忙。这类文章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还有某种电大写作教材编者也认为:“说明”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宽泛,和“叙述”实在很难区别。因而在教材中干脆把它取消。  其实不止一种教材这样,现在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及据此编写的教材就都没有说明文。

    但是笔者有不同看法,笔者在人民版教材中说:

    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说明文有哪些要素?谁也说不清楚。因此有人认为说明文是不真实的,建议取消这一文体。我们不赞成这个建议,不能因为说不清楚就否认它的真实性,起码说明书的存在就证明确有这样一种文体。另外还有各种教科书(除了语文)也都是用说明语体写成。西方还有更广义的划分,把文学以外的文体都叫做说明文。

    不是任何文体的要素都那么清楚的,弄不清楚不要紧,我们可以换个思维方式,看看有哪些文种属于说明文。这和美学研究遇到的情况相似,“美”是什么?问了几千年,也没有定论,后来改变了思路,问“美”有哪些?于是开启美学研究新领域。说明文也同样,纠缠于说明文有几要素,不如回答地理著作有哪些要素,药品说明书有哪些要素,等等。

    有一个久违了的说法:说明文是说明事理、说明物理、说明道理的文体。这就提示了说明文的种类。说明事理,说明物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最纠结的也许是“说明道理”的说明文,它和议论文有何区别?也许有区别,那就是“三要素”和“四要素”的区别(说明道理的说明文是不会从论题出发的);也许没有区别,所以一直来还有“论说文”这样一种笼统的文体。

    以教材所选的《水经注》为例。一般认为古代散文标题带有“注”“解”“释”“说”“疏”等字的都可以归入说明文,这样看来,《水经注》无疑是一种说明类著作。再具体一点,《水经注》是实用类说明文中的地理学科考著作。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包括社会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等;自然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矿产资源等),教学中就不必纠缠于抽象的“说明文要素”,而可以讲讲这些具体的地理学要素。《江水》一课,涉及到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如长江巫县和三峡的水文地貌、自然风景、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各处名胜古迹的描写、矿产资源、自然灾害记载,以及各种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故事等等,这些就应该是课文的说明重点。

    再如《天工开物》,该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共有一百多幅插图,据说都是作者亲手绘制,这些插图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插图,这也是说明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从来有图文并重的传统,易学有河图洛书,《诗经》有名物图说,其它学科也莫不如此,所以古人称拥有图书资料丰富为“左图右史”。这些图画主要并不是起装潢美化的作用,而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所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假设没有这些图像,那么古代的水车是什么样的,要用多少文字才能够说明白呢?况且,仅用文字究竟是否能说得明白呢?

表9
 
《天工开物》初刻本插图 水利/牛车

    如今我们也进入了“读图时代”(准确说应该是“图文时代”),似乎正在回到“左图右史”的传统,所以尤有必要研究图像对于说明文的意义。

    最后再比较一下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科技语体教学方面的区别。

    曾经有人质疑大学语文的课文难道比中学语文更高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例如科技语体的课文,中学教材一般选取科普小品文,这是适应中学生以兴趣为主导的学习特点的。大学生开始培养专业意识,应该选择专业性更强的课文。例如人民版教材便选了杨振宁《美与物理学》与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两篇讲演。《美与物理学》课文导读指出:

    杨振宁这篇讲演在不同场合中曾用过不同标题,一个是演讲时的原题“科学工作有没有风格?”一个是书面发表时所加的“美与物理学”。第一个标题显然更适合于作为面向未来的科学工作者的演讲,第二个标题则更适合于科普读物。艺术类说明文中本有科普小品一种,而且仔细想想,在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中,似乎也只有科普小品一种当得起艺术类说明文体,例如《看云识天气》、《中国的石拱桥》、《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神奇的极光》、《宇宙的未来》等等。从文体上看,本文也是一篇科普文章,然而其内容之大气,视野之开阔,以及作者身份之独特,“小品”一词似难担当,或许借用佛学上大乘小乘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这是科普文章中的“大乘”之作。大学生更应该多读这样的文章。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一课导读也指出:

    这又是一篇“大乘”档次的科普报告,本课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如何读懂它。语文学习无非是听说读写,有人认为中小学已经完成这个任务了,大学没有必要再学语文,这是不懂得母语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在听说读写方面,大学语文自有其更高的学习目标。比如艺术类说明文,要读的就不再限于趣味性的科普小品,更要学会阅读科普性的学术报告。假如有机会能亲临报告现场则更好,兼能培养更高层次的“听”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83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