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何二元:《在语词的密林里》研读
【时间:2015/4/1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4282 次】

 

 

发现母语从语词开始,重返语

词的密林,找回对母语的感觉。

 

尘元《在语词的密林里》研读

 

一、作者作品简介

《在语词的密林里》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书。作者说它属无心插柳之作。缘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书》上的一个专栏,题目就叫《在语词的密林里》,每期有署名“尘元”(陈原笔名)的几则札记体短文,谈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种种语词现象和汉语语词演变研究中的体会,引起读者关注。“语词密林”这一个绝妙的比喻,从此流传人口。这些文章,简约、精彩、谐趣,加上渊博的语文知识,可读性极高,很是叫座。后来陈原把专栏文章编成书,据说北京读书界几乎是“人手一册”。

 

陈原在他的第一部语言学著作《语言与社会生活》前言中说:“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黑线回潮啦,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正是这种很不服气,使他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一书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四年之后出版了代表作《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它填补了我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在该书中陈原认为社会语言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陆续写下了《陈原书话》、《人和书》、《书和人和我》以及《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密林》等十几本散文、随笔集,所以,《在语词的密林里》并非真的就是“无心插柳”,在看似轻松幽默背后的是严肃思考和辛勤劳作。

 

《在语词的密林里》全书共201则,第“0”则“小草”(相当于题记?)写道:

 

在密林里漫步,每走一步都会踩到小草——一首迷人的曲调这样唱道:“没有花香/ 没有树高/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从不寂寞/ 从不烦恼/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正是“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语词的密林里最可爱的是无人知道的,却又在顽强地生长着的小草。在语词的密林里沉思时偶有所感,便记录成为互不连贯的断章,也许这不过是些无足轻重的小草罢。

201则之后有“后记”,在介绍这本书的装饰性插图时说:

 

我一向认为语言,乐音,雕塑,绘画,建筑,其实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介。《长恨歌》,《木兰辞》,《命运》敲门那四个音符,《思想者》的姿态,甲骨片上的卜辞,还有铜刻、碑刻和岩画上的形象,常常在我的大脑中浑成一体——这是语义信息和感情信息的混合,也就是哲人罗素所谓充满了信息的电话簿所不能传达的信息……

大学语文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其它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所以,上面这段话也可以改为:

 

语言学习和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其实彼此是相通的——都是传递信息的媒体。大学语文就是语义信息和感情信息的混合,也就是哲人罗素所谓充满了信息的电话簿所不能传达的信息……

学习这一课,要尽可能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关注母语在该专业学习语境中的丰富内涵,那么我相信任何一种专业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许还能模仿着写出几则这样的语言随笔,届时争取在我们的网站论坛上出一个专栏。诚如《在语词的密林里》结束语所言:“一海外学者曾向我说过:中国的语言环境好到不能再好,语词的丰富简直无与伦比。编完这本小册子,才体会到信哉斯言也!”——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教学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学生。

 

二、课文浅析

《在语词的密林里》全书201则,本课选择了其中的8则,其实老师不讲,学生也看得懂的,而且喜欢看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重新发现自己的母语,找回对于母语的优雅细腻的感觉,并尝试学习“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病狂

这个“语词”就能检验我们对语言的敏感性。“疯狂”,合起来是一个词,分开来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对应着两种病,两种病其实是一个病根,就是面对西方文化的那种不正常心态——我们能把一个词琢磨到这样吗?

 

又,开头提到这个词《辞源》释作“丧失常心,如病疯狂”,所引书证见于《宋史》。《辞源》这一词条内容并不长:

 

【丧心病狂】丧失常心,如病疯狂。《宋史》三八一《范如圭传》遗秦桧书:“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尘元为什么不引完?因为本则主题是批评“恐洋词病”和“嗜洋词狂”,和秦桧并无关系,这就是所谓“割爱”。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兴趣,不妨把这一词条讲完,甚至更多讲一些也无妨。但是作为写作一定要能取舍,否则就不会有这本小书的成功。这就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区别。

 

诗的翻译

翻译是母语与外语的转换,以前人们常忽视母语的因素,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把教材中的翻译作品简称为“外国文学”。我们这本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翻译作品不再叫“外国文学”,而是叫“汉语中的译文”——母语的地位摆到了第一位。

 

是的,母语永远应该是第一位的,试想一个母语都没有学好的人,他再是努力学习外语,最终能把外语转换成自己的母语吗?

本来都是梦里游,

梦里开心梦里愁,

梦里岁月梦里流。

顺着流水跟着过——

恋得斜阳看着落——

人生如梦真不错。

译得真是太好了,不仅是意思的翻译,而且不失诗意,而且还保留了童话作品风格。翻译界有“译事三难:信、达、雅”之说,从这首诗看,译者把这三点都克服了。比较别的译本(赵明菲译):

 

他们置身于奇境里,

岁月在梦幻中流逝,

夕阳在梦幻中西下。

沿着小溪漂流而下,

荡漾在金色的余辉下,

生活,难道只是一场梦幻吗?

尘元说:“如果照原文逐字逐字‘直’译,诗味没有了,意境也没有了。那时,真如西谚:a translator traitor(翻译者是个叛徒)”。——所言极是。

 

赵元任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阿丽思》这部书的原著中有许多双关语、藏头诗、典故和文字游戏,人们以为根本不可译,但是赵元任偏要挑战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在译者序中说:他甘愿“冒这个不通的险”来做个“试验”,用语体文(白话文)翻译《爱丽丝》,力图译得“得神”,从而使“这个译本亦可以做一个评判语体文成败的材料”。

《阿丽思》第五章《请教毛毛虫》也有一首诗,是阿丽思背给毛毛虫听的:

 

you are oldFather William,”the young man said

And your hair has become very white

And yet you incessantly stand on your head ——

Do you thinkat your ageit is right?”

 

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然后对照赵元任的译文,想想运用母语方面的差距。赵元任的译文是:

 

威廉师傅你这么老,

你的头发白又白,

倒竖蜻蜓你这么巧,

你想这样儿该不该?

顺口溜

学生也许会觉得这里引用的两首太一般,网上和短信上的比这“强”得多。但是请注意,尘元所引,标明是“报载《人民日报》某年月日”。

 

这就是人生经验。如今虽然是顺口溜满天飞,其中不乏这类“政治民谣”,然而多数终究是上不得台面。某个傻冒把“纪委主任说:我们也是天天醉”那段顺口溜,用到学生考试题,不是出篓子了吗?据说国家还有过文件“不听不信不传低级顺口溜”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说是学生说,教师不能随便说。

 

不过不能随便说不等于不能说,可以怎么说?就像尘元这样说,言之有据——“《人民日报》某年月日”。最近从网上看到,顺口溜上了今年(2007年)“两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政协委员杨志福向总理转述了一则群众的顺口溜:

 

村骗乡,乡骗县,

一直骗到国务院。

国务院,下文件,

一层一层往下念,

念完文件进饭店,

文件根本不兑现。

这则顺口溜在“两会”上一出,可谓一片叫好,为什么?这是人民群众最想表达的大实话!另一位代表也在“两会”上反映他在调研时听到的顺口溜:

 

房价太高,把钱袋掏空;

学费太高,让父母急疯;

药价太高,只能提前送终。

顺口溜当然也有贬有褒,如江西奉新县二中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周丽珍转述的一则顺口溜:

 

种田不缴税,

上学不缴费,

盘古开天地,

这是头一回。

尘元说的《古诗源》,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古诗源》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如:

 

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古逸”卷《慷歌》)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东汉顺帝时的京都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桓灵时童谣)

尘元说“何不编一部《今诗源》”,指的应该是类似《古诗源》里的这类顺口溜。

 

小篆“尘”字有 多种写法。

 

这是讲简化字,简化字是一种文字政策,讲得不好,会变成抄字典抄文件。尘元则讲得很生动,有历史,有形象,有动感,反映作者对母语把握得亲切。

 

“尘”字在后面单元《逍遥游》一课还会出现,曰“野马也,尘埃也”。虽然一则为鹿,一则为马,不过“指鹿为马”在这里并无关系。“三”是虚数,表示多。三人成众,三鹿(马)成群。我们想象,上古时代,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大群鹿,或一大群马,嘶鸣奔腾而过,扬起滚滚尘埃,这是何等的壮观景象?可惜这种景象早已不再,如今我们只能跟随“动物世界”节目的长镜头,从非洲草原场景想象我们的昔日家园了。

 

香榭丽榭

这一则讲地名因翻译所得的诗意。《在语词的密林里》第170则“翡冷翠”也有相似内容:

 

联邦德国有一部影片,中译名为《泪洒佛罗伦萨》——这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名城,英文法文都作 F1orence,现在意大利却称之为 Firenze,诗人徐志摩曾译作“翡冷翠”,可称一绝——这三个汉字多么令人神往呀,正如现实的翡冷翠这个美丽的城市令人心醉一样。翡翠,古称一种鸟,现称一种玉,看那字面就有一种美的感觉——诗人为适应原来的读音,中间嵌上一个“冷”字,加深了这个地名(在汉字转写中)的美感。

Champs lysées—“香榭丽榭”;Fontainebleu—“枫丹白露”;Firenze—“翡冷翠”。这样的地名真是美极了。当然也有不好的翻译(尘元说的那些“牙”)。《在语词的密林里》第5“潘光旦”一则也是讲翻译的:

 

利用汉字的音义结合,组成新词,“引进”新观念的先行者中,不可忘记潘光旦。他曾创始了一个自诩为“音义两合,可称奇巧的“佳丽屁股”——希腊字kallipygos的译名。潘氏云:“希腊关于爱神阿福罗提忒(Aphrodite)的雕像最多,流传到今日的也不少,其中有专门表示臀部之美的一尊,叫做Aphrodite Kallipygos。Kalli是希腊文的‘美’字,pygos是希腊文的‘臀’字”,故取读音近似的汉字,照顾其语义译作“佳丽屁股”(见《性心理学》)。 近人喜称独特的稀有物为“一绝”,“佳丽屁股”这个“术语”,当可谓“大胆的一绝”。(何注:今天叫“美臀”。)

这样的翻译说不出是好或不好,聊博一笑耳。外语热中成长的这代学生应该知道不少,可以让他们举例说说外国地名的翻译。

 

查尘元为之付出心血的《现代汉语词典》,相关词条(缺“热点”)解释如下:

 

【热】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

【热线】为了便于马上联系而经常准备着的直接连通的电话或电报线路,多用于各国首脑之间。

【热门】吸引许多人的事物。

一点不好看。为什么?因为这都是词典义。而尘元这里讲的是社会生活中活的语言,所以如此有声有色。为了区别,语言学家把字典词典里规范的语言称作“语言”,把生活中实际交际使用着的语言叫做“言语”,言语是活着的语言。《在语词的密林里》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讲的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前面介绍过,作者是从“语言与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学”入手开始语言研究的,这方面他特有感受。

 

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学得的,主要还是字典词典里的语言,甚至一些本来应该是言语的知识,也以“标准答案”的形式畸变成“准”字典词典语言。大学语文应该教会他们把“语言”重新变为“言语”。

 

笨死

这一则也是讲译名。翻译过程中可能带入译者的情感,Benz 译为“笨死”或“奔驰”就是。这类例子还很多,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比如上网使用的搜索引擎 Google,以前很多中国网民昵称为“狗狗”,最近正式使用“谷歌”译名。这就有感情因素在里面:“硅谷放歌”,多自豪呀!但是网民们不买帐,他们纷纷抗议,其中一个理由是再也不能把上网说成“遛狗”了。

 

7397

海外华洋学者常常提问:要认得多少汉字才能读中国文学书?答曰:7397

 

海外华洋学者的提问是认真的,但是有点幼稚。读文学书不光靠认字,还要了解文化背景。记得有一个类似的问答,某海外华洋学者(应该是“学习者”)问:学习汉语要几年时间?中国学者答曰:5000年。

 

5000年”的答案颇具启发性,但对于讲究实证的西方人来说,可能不太满意。那么现在就给出一个实证数据:7397。利用计算机有时能很方便地获得一些实证数据,比如《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用字频率。现在写论文也常用到此法,比如某某概念,用百度作主题词检索,得到多少个条目;用 Google检索,得到多少个条目。

 

去年有一条新闻说:“上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发现目前登记在馆的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就达1402种。”为了核实这个说法,我也登陆了国家图书馆网站,从借阅处以“大学语文”一词进行搜索,得到的数据是713种。两者的差异在于有些教材的书名是“大学新语文”、“大学应用语文”、“大学人文”、“大学国文”等等,用“大学语文”当然检索不到,不过“新大学语文”能够检索到,我们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也能够检索到。

 

这就是实证的方便之门。

 

三、教学建议

《在语词的密林里》写得通俗易懂,即使不讲解,学生也完全看得懂的。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应该限于这八个词条,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找回这种对母语的亲切和敏感。他们在字典词典和教科书的库房里流连得已经太久,大学语文要引导他们重返语词的密林。语言是存在的家园,重返语词就是重返家园。

 

我这里抛砖引玉,介绍几条自己对语词的发现——虽然尘元已经讲得够多,但他是语言学家,难免给人遥不可及的感觉,要破除这种假象,证明语言不仅是词典(那是语言学家的成果),不仅是训诂(那是中文专业的功课),也可以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处可有的发现,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留意,像尘元说的,以为是些无足轻重的小草。

 

从我的名字讲起

昔者古人造字,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今天我们说文解字,也可从自身开始。我的名字叫“二元”,是我们母语中笔画比较简单的两个字,却可以生发很多的联想。有人开玩笑:是不是两块钱?这是谐语;又有人问:你是不是“二元论者”?这是哲学术语;其实这个名字只是我的生日:元月元日,所以既不是谐语,也不是术语,而是我国民俗的俗语。又,“元”本是“头”的意思,毛泽东谈他那首著名的《蝶恋花》词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娇”。“头”引申为开头,所以能用于一月一日。开头就是基础的,基本的,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世界的元素,陈原写此书用“尘元”做笔名,我想该是用了这个意思。所以“尘元”的“尘”一定是“小土”,而不是三匹鹿奔跑,那太闹腾。回到我的名字,近年我用它作了个人教学网站名字——“二元教学”,就有师生互动的意思在里面了。这个用法目前很盛行,到 Google上检索,“二元教学”有6,300,000个条目,但是做网站名只有我一个,所以在检索结果中排第一,对得起这个名字。

 

一般说,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含义在里面,有个叫“逸兰”的女生在我网站发帖自我介绍:“兰花是绍兴的市花,我是绍兴人,王羲之又在绍兴留下了名垂青史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羲之字逸少,《兰亭序》又写得很飘逸,就取了一个‘逸’字,这就是我名字的来历。”假如学生们都能这样研究一下自己的名字,也许就是重返语词密林的开始罢。

 

有学生在网上问:“你对性有什么看法?”也许是想考验老师的语言承受力。我回复:

 

“性”是一个很平常的词,人具有生物性,自然就离不开这个字。然而以往中国人对这个字最矛盾,也最含糊:革命性、先进性、形象性、象征性、观赏性、技巧性、多样性、重要性、流行性、敏感性、习惯性、工具性……满世界都是性,其实又和性事毫无关系,恰似一个被阉割过的性器,蔫蔫地垂在后面,美其名曰“词缀”。如今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性革命、性象征、性观赏、性技巧、性多样、性重要、性流行、性敏感、性习惯、性工具……真的满世界都是性了。我以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的。人既有动物性,更有社会性,即使是动物,也不会整天只想着“性”。

 

“他妈的”

“他妈的”号称我们的“国骂”。《在语词的密林里》也有说到,第46则“国骂与诗”:

 

中国作家代表团在巴黎庞比杜文化中心与法国公众见面。据报道(港《大公报》88.06.23),一位作家——他说在出国前,他曾到长城去游览,爬到长城墙头上,俯瞰下来,心里倒想该写首诗,没想到诗写不成,只想到那么一句话:长城啊,真他妈的长!

尘元感叹这个诗人“没文化”,出去给国人丢脸。我倒觉得我们的国骂其实很文化,很能体现中国人的智谋。你看,在吵架的场合,双方当事人该是“你”和“我”,张口骂的却是不在场的“他”——他妈的!这无疑起到缓解紧张的作用,难道发明国骂的人不是智者吗?假如吵架者情绪激动,必欲升级(比如开打),那么这个国骂也并不难解构,只须加上一个字:“你他妈的”,气氛便陡然紧张。

 

网络语言

人们常非议网络语言,其实网络语言也有符合语言真实的存在,比如“酱紫”,是“这样子”的紧缩,发明者一定发现了这样一个语言事实,就是我们说话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而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说,因此字和字之间会互相影响,发生音变现象。这是正规语言学里有研究的,也是电脑人工语音系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关——当然,“酱紫”的发明者未必知道这些。

 

再有“米”。这两天女儿给我发短信,用“米”代替“没有”。碰巧我编这本教参,编到诗经三首的《采薇》,士卒们唱道:“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靡?——米?我忽然心有所动,难道“靡”也是“没有”的紧缩音?类似“甭”?

 

“偶像”的说法比较早,不过那时网络还不流行,也还没有发明“粉丝”这个词,这“偶像”便不免有些挂单。记得那年学院组织旅游,有一教师带去的小孩围着我转了几天,忽然说:“你是我的偶像,我是你的……”一时语塞,急中生智说:“我是你的跟屁虫。”

 

所以我觉得不要轻易否定青年人的网络语言,假如加以引导,也许就能从网络的拐角进入到“语词的密林里”。

 

这个建议如果可行,课堂上师生们不妨互相聊聊各自的这些“发明”。

 

四、思考与练习提示

1.“不诗”、“不笑话”、“不成语”是“语言游戏式的构词”,想想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曾遇到过“语言游戏式的构词”;如何看待“语言游戏式的构词”?

 

这道题出自《在语词的密林里》第47则“不诗”:

赵元任的名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研究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必读书。书译于一九二一年,初版于一九二二年,距今已超过半个世纪了,但现在读来还是一种道地的现代汉语,读来仍发现不少新意,例如:

但是有时候译得太准了就会把似通的不通变成不通的不通。或是把双关的笑话变成不相干的不笑话,或是把押韵的诗变成不押韵的不诗,或是把一句成语变成不成语……(见《凡例》)

清注意:“不笑话”,“不诗”,“不成语”。——不愧语言学大师:这是语言游戏式的构词。

提示:“不笑话”就是不好笑的话,“不诗”就是失去诗的格式,“不成语”就是不成个话(不象话)。生活中这样的“语言游戏式的构词”是很多的,比如网络语言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例:粉丝。音译名词,词源来自Fans。痴迷的拥护者。例句:“我是张靓颖的粉丝”。又从张靓颖的“靓”字谐音引申出张靓颖的粉丝可以叫做“凉粉”。再推广开去,李宇春的粉丝就成了“玉米”,何洁的粉丝就成了“盒饭”,黄雅莉的粉丝就成了“荔枝”。这里当然有“恶搞”的成分,但若加以引导,可以增加青年人对母语的趣味。

还有“华籍美人都爱上了美籍华人”这样的话,也属于语言游戏中的机智。这类例子学生们一定知道得很多。

2.写作题

 

分析一两个生活中的流行语词,学习《在语词的密林里》笔法,写一两则这样的语言随笔。

 

提示:近年来出现的流行语

郁闷 忽悠 做人要厚道 80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吉祥三宝 名人博客 周老虎 范跑跑

好运北京 中国加油!四川加油!

参考(见网络链接):

3.阅读《在语词的密林里》全书。(网上阅读见链接)

本站链接

 

作者介绍

陈原先生简介 怀念陈原先生(杨德炎) 业界追忆出版文化大师陈原-为书的一生

陈原:出版人的精神领袖 陈原:一身正气、多有建树的编辑家、出版家

 

作者相关作品

在语词的密林里(尘元) 陈原:我的小屋,我的梦 陈原书话(见光盘)

大学语文教材比较

高教版《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学生作业

 

 

生命词汇(学生作业)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相关图片

网络链接

尘元《重返语词密林》 复旦版《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 语言乱弹(何二元)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 《2007春夏十大流行语揭晓》(中国经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29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