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研究回顾

来新夏:再说“大一国文”
【时间:2014/12/10 】 【来源:今晚报 2013年12月26日 】 【作者: 来新夏】 【已经浏览3380 次】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说“大一国文”》的短文,呼吁大学各系科一年级增加“大一国文”,并以我上大学时读过的《国文读本》为例。当时只找到附录“论孟一脔”部分而立论,以未涉及《国文读本》本文为憾,但时隔多年,求书甚难,多方联系,一无所得。近日,收到陈智超教授惠赠陈垣师亲选《国文读本》复印件,正为当年所读之读本,不禁大喜过望。七十年沧桑犹如当年,老泪婆娑,忆及初入大学,诸事懵懂,对《国文读本》仅能着眼于诵读、会意而已,而今再读,对编者用心,另有感触收获。

    陈垣老师重视“大一国文”,久已为人称道。入学时,传闻《国文读本》即为陈师亲选,犹有疑似。今见复印本,封面用钢笔所题“国文读本”,一望可知,即系陈师笔墨。各篇选文尚有排印指示,均为亲笔,可见陈师对《国文读本》之重视。他不仅选辑,甚至过问付印琐事,在第一页右边有陈师用红铅笔所批:“各自为页,不相连,不点句。”因原抄件各文连写,且有陈师点读痕迹。在《史记·外戚世家序》一文上端批注称“注意小字分左右照排,每一小字仍占一格位”,在《酷吏传序》一文上端批称“‘号为’二字,五号,排在左边”,等等,校语用毛笔,排印指示用红铅笔,以示区分。精细如此,实为大学者所难为,或很多大学者所不屑为。陈师尝云:“兹事甚细,不为终不能得其用也。”于此又得一证。

    陈编《国文读本》选材范围在经、史、集三部,经选春秋三传,史选前四史、通鉴及《五代史记》,集选韩、柳及苏氏兄弟。子部未入选,或因其文多讲哲理,玄奥曲折,不宜初学。而经、史、集三部所选篇目,对初近古文者,颇便于讲解和接受,适用于课堂教学。选文数十篇,一年使用,课时大致相合。

    陈师在批阅选文中,时有订正与增注,如春秋三传出处,原为《左传》、《公羊》与《谷粱》,陈师以后二者均为姓氏,而改原抄《左传》为《左氏》,以求划一,其绵密精细可见。又《左氏·晋赵盾弑其君夷皋》篇抄手写“袞不废矣”,衮字中间写作“口”字,世间多有此写法,即《现代汉语词典》也认可中间作“口”字,而陈师在此句天头特标出应作“衮”,以求中规中矩。贾谊《过秦论》:“嬴粮而景从”,则于天头改“嬴”为“赢”,其敬事认真态度,令后学叹服。

    陈师是史学大家,在选文外,别有寓意,其选文倾向于史学的痕迹很明显。他所选内容,是当时大部分学生能大致了解的故事。通用各系科,既可使他们探求故事缘起,又能增加若干历史知识,更能学到作文的章法。陈师对《史记》尤为钟情,因为这是史学先师司马迁开创之作,也是史学的经典著作,他除了选入作为读《史记》钥匙(?)的《太史公自序》的部分,以见史学端倪外,还跨不同出处选他文以比较异同,互补不足,如在《太史公自序》后,从《汉书》或《文选》中选入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一是官书,记事有所忌讳,一为亲属间来往信件,可以较充分发泄内心的愤懑,两者相补,可得事实大致情况。

    几十年前情事多显模糊,唯曾读《国文读本》所收各篇,犹有大致印象,个别篇章,尚能背诵,足见当年印象之深。今重读《国文读本》,如逢故知。《国文读本》一则所选各文均为名篇,文字流畅可读,对古文入门有益;二则此读本不止于选文,尚包含故事、义例,可资探讨;三则选同一内容而有不同写法相比较,对初学习作古文者,可见示范,对文史学生尤有裨助。当前增设《大一国文》之呼声,时有所闻。若尚无共识读本,我以为陈编《国文读本》尚是一本适用的读本,也是进一步编好适用面更广的读本的基础。一偏之见,尚待商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48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