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饭前的祷告》导读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808 次】

 

兰姆是英国最有名的随笔作家,然而他的写作之路却颇为曲折与偶然。由于家境困难,他十四岁即开始谋生,一生大部分时间消磨在东印度公司的账房里。他曾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是公司里的那些大账本(据说他做的账目,也堪称应用写作的典范)。一天一天,每天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的整个宝贵时间,他像被禁闭在那四堵墙里,好像办公桌前一件外加的机器。他的文学活动都是在下班后业余进行,但是一直少有成就。直至45岁那年他才“时来运转”,《伦敦杂志》在这年创刊,一位能干的编辑向他约稿,不拘题材、不限写法,每月发一篇文章。这就像一把对路的钥匙打开了他多年来自然积累的生活素材的宝库,那些亲友印象、往事回忆、伦敦见闻、世事观感,种种熟烂胸中的题材,源源涌出,写成长长短短六十八篇随笔,集成了两集《伊利亚随笔》(《饭前的祷告》就是其中的一篇),在其后一百多年间被公认为英国随笔散文的典范。

这个偶然的成功,恰恰说明了随笔(Essay)这种文体所需要的条件:不拘题材,不限写法,没有压力,自由写作。鲁迅曾借着翻译厨川白村的著作这样界定这种文体: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

 

随笔的创作既然如此,我们阅读时候不妨也就放松了姿态,不要再搞主题思想、文章结构这一类的分析了。吃饭的事情大家都熟悉得很,虽然“饭前的祷告”于我们有些陌生,但是只须知道那是西方宗教的一种日常仪式,至于具体涉及到的一些《圣经》里的话语,不妨就“不求甚解”好了。好在文章批评富人的种种虚伪,描画餐桌上的种种丑态,都是各国皆然,很容易在我们脑中引起图画的。至于作者语言的巧妙幽默,正需要我们用了“细读”的方法,细细品味。随笔给予读者的,主要就是这样一种文字品味上的趣味。

然而,这种供人享受的近似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体,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的时候,居然发生了非常革命的作用。这就是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的: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除了向旧文学示威的意思,随笔这种文体也确实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需求。在反对传统文章僵化体制、创造自由言说的现代语体文的进程中,英国随笔亲切随意的谈话体恰好满足了中国的白话散文发展的迫切需求,正是由于它自如随便的特点,它为摒弃中国传统中写诗作文的那一套陈规陋习提供了一种形式,因此为周作人等大力推崇,而朱湘、萧乾、李广田、冯亦代、梁遇春等人,更是有意识地学习兰姆随笔并颇有收获。

这里重点说一说大家熟悉的钱锺书。钱锺书在上世纪30年代也写过一本随笔,题为《写在人生边上》,都是些妙不可言的文章。其中一篇《吃饭》,被好几种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作者写《吃饭》的时候,心中是否有《饭前的祷告》的影子呢?这样猜测是有证据的。这本随笔最早完成的一篇是《谈交友》,当年在《文学杂志》发表的时候,主编朱光潜在《编辑后记》中着意介绍说:“钱锺书先生在牛津,远道寄来他的《谈交友》。他殷勤在书城众卉中吸取精英来酿出这一窝蜜,又掺上兰姆与海兹尼特的风格的芬芳。”而此前钱锺书自己也在一篇文中对兰姆推崇备至,说:“读过兰姆小品第一辑的总该记得Imperfect Sympathies 那篇妙文罢?不过,就文笔的作风而论,……谁能学像兰姆呢?轻快、甘脆、尖刻,漂亮中带些顽皮……(《不够知己》,原载《人间世》第二十九期,一九三五年六月五日

其次,《吃饭》和《饭前的祷告》中的一些段落也是颇为相似的,比如《饭前的祷告》说:“由于食物过分丰盛,超出需要,人在目的和手段之间失去了平衡之感”。这个“目的和手段”失去平衡的说法,很可能就启发了《吃饭》中关于吃饭的目的和手段错位的大段论述。我们这样说,绝没有一定要弄个谁学了谁的意思,而是说,钱锺书这样的文章大家,也是推崇和学习兰姆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写文章,学习欣赏文章,兰姆随笔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呢?我们一直说,中国的现代母语是学习了外国文学的,那么同学们要想继续提升自己的母语水平,就应该多读一些外国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是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选》,是从六十八篇伊利亚随笔中精选出的三十二篇。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捎带关注一下文体问题。周作人当年将随笔定性为“论文”,后来鲁迅将随笔发展为“杂文”,这都说明随笔这种文体是可以归入艺术类议论文的。当然这绝不是我们以往教学中那种呆板的论点、论据、论证的模式,而是既有议论,又有叙述、描写、抒情的非常自由的文体——道可道,非常道,讲道理本来就不一定是非得一本正经的。

 

【思考与练习】

1、细读课文,体会“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

2、比较阅读《吃饭》和《饭前的祷告》。

3、课外阅读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0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