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时间:2014/5/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136 次】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


  网络的到来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对人们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及语言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1] 在这个数目庞大的网络群体中,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人际交流的特有方式,其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使用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揭示网络语言使用中产生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

一  网络语言的使用、作用及使用动机

  1.1 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多次前往沈阳、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联合当地语言工作者,选择当地计算机软件、硬件集散中心为调查点,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办法,调查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问卷包括选择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随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总计发放1600份,收回1428份,回收率为89.25%;其中有效问卷1260份,有效率为88.24%。

  关于1260位被调查人员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构成情况,分别见表2-3至表2-6:

 

  1.2  对网络语言的认读情况

  大致参考了2009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对于网络语言划分的七大类型[2],归纳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语言作为调查认读素材。

  {{{(>_<)}}};打酱油;T_T;(")mmm
  XD;ORZ;wOOt;杯具;沙发
  OMG;btw;FAQ;CU;bt;+U;
  5555;9494;╭∩╮(ˉ▽ˉ);
  JMS;瓦咔咔;囧= =;
  3Q;C9;TMD;BS;RP;
  弓虽;俯卧撑;崮;莔;
  晕;灌水;兰州烧饼;雷。

  以上调查结果不能反映人们对网络语言认读的全貌,然而,随着上网人群数量的增加,网民年龄分布的延展,网络语言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表2-7中的数据显示,一个网络语言符号都不认识的,占样本总数的1.27%,比例甚微;能认读5个到20个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大多数网民对于网络语言已经不太陌生。然而,由于网络语言是不断发展着的一种十分活跃的特殊语言符号,要全部掌握这些符号并不容易,上表数据表明,对问卷中列出的几种网络语言符号全都认识的,也只占0.24%。对于某些尚未流行、尚未固定下来的“小众化”网络语言,大多数人很难认读。

  1.3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作用及使用动机

  由表2-8可见,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占样本总数的31.3%;有时使用的占50.0%,很少使用的占15.6%,从来不用的占3.1%。

  表2-9是对网络语言在网络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的评估。认为网络语言是表达信息的辅助手段的占78.8%;认为网络语言是表达信息的主要手段的占6.2%;认为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分主次、同等重要的占8.7%;认为网络语言可有可无的占6.3%。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中信息表达的辅助手段。

    表2-10是关于网络语言使用动机的调查。认为使用网络语言可以生动传情的占44.8%;认为网络语言简单易懂的占25.0%;认为输入方便的占19.5%;认为有个性的占9.9%;认为其他的占0.8%;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以看出,人们选择使用网络语言的动机是因为它有生动传情、简单易懂、输入方便、有个性等诸多优点,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喜好和需要。

二  网络语言的社会效应

  由于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随意性,从它诞生之日起,社会对它的态度就褒贬不一。

  2.1  社会对网络语言的态度

  本次问卷调查,在针对“是否认为在一定情况下,网络语言比普通语言更能传递信息”这一提问时,选择“肯定”答案的,占被调查总数的93.3%。

  从表2-11网络语言发展前景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超过半数以上的人们认为,网络语言会经过规范,进入日常生活;甚至不少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实践的检验,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成为汉语词库中的一员。此外,还有6.7%的人认为,个性化的网络语言会逐渐取代传统的语言,只有1.7%的人认为网络语言是昙花一现,最终会走向消亡。

    综上所述,被调查者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比较宽容和乐观,在接纳的同时,也期待能对网络语言做进一步规范。

  2.2  网络语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网络新词语产生数量之多,更新速度之快,引起来了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2009年年底,两次在百度上以“网络语言”进检索,获得近10万余篇[3],社会对网络语言的关注程度之高,可见一斑。

  近年来的火星文,由于“小众”的使用不断扩散,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谷歌、腾讯等网站在年终岁尾纷纷发起盘点票选2009年最热网络词语的活动。以腾讯网为例,“杯具”以35403票成为风靡网络的2009年最热词语,其典型语为:“人生就像茶几,上面布满了杯具。”

  2009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大量网络语言,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关注推向高潮。比如“偷菜”“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唱的不是歌,是寂寞”“雷人”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等。这促使网络语言走出网络,走进现实生活中的千家万户。

  2.3  网络语言对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中央电视台《时空调查》栏目200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平均在线时间(小时/周)是17.9小时,日本是13.9小时,韩国是12.7小时,加拿大是12.3小时,而美国只有11.4小时[4]。也就是说,中国网民的比例虽然还不算太大,但是跟这些网络发达的国家相比,网民平均在线时间已名列第一。本次问卷调查也整理了一组关于上网时长的数据。从表2-12可以看到,上网时长日均2-3小时的,占34.6%,5-8小时的占17.5%。由此可见,上网在线已经成为这些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13是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度调查。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使用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8.6%;从来不用的占13.8%。人们通常是在气氛比较轻松的非正式场合使用网络语言,因为它有轻松、诙谐的趣味和调节气氛的功能。从表2-14可以看到,在朋友聚会时使用网络语言的占50.0%;在家庭的休闲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的分别占23.0%和22.6%;在工作场合使用网络语言的比例很小。

  至于对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使用者持何种态度,表2-15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持宽容和接受的态度,认为“无所谓,只要能听懂就好”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1.0%,非常反感的占1.8%。

  2.4  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不断新陈代谢,迅速发展,一方面网络语言能够形成固定词汇,能进入汉语词库之中;另一方面也对汉语造成了冲击,错别字和谐音字歪曲了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一些词汇令人费解,影响正常交际。

  表2-16调查的是网络语言对汉语会造成何种影响。认为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是冲击,但能形成固定词汇”的占48.6%;认为网络语言时尚、有个性的占29.8%;认为“能繁荣汉语词汇”的占8.1%;认为网络语言“错别字谐音字是对汉语的污染,要好好规范”的占13.5%。

  2.5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集中在青少年学生当中,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容易对语文教学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担心的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母语的重要阶段,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沉溺于网络,就会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失衡。不仅语言学习会受到影响,而且心理和性格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如何,不在于网络语言本身,而常常取决于人们对待它的观念、方法和态度。表2-17反映了被调查者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持无所谓的态度的占55.6%,希望国家尽早出台相关规范的占33.3%,完全反对使用网络语言的占11.1%。

  2.6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社会心理的影响

  表2-18是网络语言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影响程度的调查。82.8%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6.9%的人认为有很大的影响;10.3%的人认为没什么影响。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已经把网络文化问题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联系了起来。

(李阳)

【注释】

  [1] 见《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2] 第一类是早期随着网络进入国内而“引进”的,以及较为流行的外文缩写和数字混合类型的网络词语。第二类,为适应网络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网络词语。第三类,汉语中旧有的一些词语被告赋予了具有网络特点的新义而形成的网络词语。第四类,汉字谐音而形成的网络词语,谐音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外语的谐音,有的是汉语词的谐音,有的则是拟声。第五类,汉语拼音或其缩写而形成的“字母型”网络词语。第六类,利用汉语中阿拉伯数字或字母谐音而形成的“数字型”网络词语。第七类,采用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叠音、拆字、语码混合等网络词语。见汪磊、何婷婷《网络语言热》,载“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第293-294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 2009年12月1日和2009年12月9日,分别获得759 000篇和906 000篇,这里所说的“篇”与文章有所不同,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所能收集到的条目。
  [4] 来源于《中国网民上网时间调查》,搜狐网2007年2月2日,
http://news.sohu.com/20070202/n247996662.shtml。

(选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上编,商务印书馆,2010)

【本站链接】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59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