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逍遥游》导读
【时间:2014/5/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255 次】

《逍遥游:怎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导读

    中学已经学过这篇文言,现在我们直接读译文。

    中学读《逍遥游》原文,大学读《逍遥游》译文,岂不倒退吗?表面上是的,实际上我们却是以退为进,寻求一种读《庄子》的更佳方式。

    《庄子》语言是极有特点的,所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寓言是编故事,重言是假托前人之言,卮言是酒话(卮是酒杯),都是当不了真的。因为庄子认为文章真意不能靠语言传达,拘泥于文字,反而会遮蔽真正的意思。比如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普高第四册,新课标第五册,都节选《逍遥游》(节选到“圣人无名”),注释已有80多条;一些大学语文教材选《逍遥游》全篇,注释多达100多条。大学语文一次课的时间全部用来讲这100多条注释还不够,恐怕再难顾及课文的真正意思。

    字词教学本来就是中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多讲些字词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大学语文能否在中小学基础上更潇洒一点?《庄子》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荃”是鱼篓,“蹄”是捕夹,本是渔猎的工具,不是渔猎的目的,语言和意义也是这样的关系。既然中学已经学过这篇课文的译注,大学语文不妨便将字词放一放,更多关注课文的意义。

    《逍遥游》的主题便如标题所标举,至于什么是“逍遥”,两千年来却没有定论。有的说鲲鹏是逍遥的,鴳雀不逍遥;有的说鴳雀也逍遥的,只要各适其性,便都是逍遥的;有的说鲲鹏鴳雀都不逍遥,因为都有所待;有的说这只是庄子的空想,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最后,多数人勉勉强强地承认,至人、神人、圣人是逍遥的。但也有不依不饶的,说:那“天地之正”、“六气之辩”不也是有所待吗?更有一些“人文主题”的大学语文教材,说《庄子》“所倡导的所谓‘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云云。庄子地下有知,必会长叹一声:“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所以本教材设想,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以上所举都是从“什么是逍遥”这样的肯定角度思考,我们却要问:什么不是逍遥?《庄子》与《老子》有着继承关系,《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说出来的“道”必然不是真正的“道”。所以《老子》主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只能说什么不是“道”,当我们把不是“道”的东西一点一点都排除的同时,也就在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正的“道”了。《逍遥游》也是用的排除法:鲲鹏逍遥吧?不是的;宋荣子逍遥吧?不是的;列子逍遥吧?仍然不是的;最后,至人、神人、圣人是否逍遥?仍不必绝对去肯定。而我们已经在不断的排除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于真正的逍遥。这对于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它提示我们,当我们逐一排除名呀利呀这些外物时,我们就逐渐接近了真正“逍遥”的人生状态。

    由此也解开了课文结构的谜团。本来,课文的意思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似乎就已经结束了,那么后面几个故事又有什么意义?况且,章甫帽、冻疮药膏、大葫芦、黄鼠狼,和气势宏伟的鲲鹏故事相比,也未免太等而下之,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为道日损”的做法,正如雕塑,大块砍削之后,再加以细细琢磨,只有把塑像不需要的琐屑部位全都剔除之后,才能得到完成的作品。不同的是,逍遥游的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故事越到后面,就越接近真正的逍遥游。

    以上是本课学习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文体方面的。《逍遥游》反映了我国传统语文对于议论文的一种独特论证方法,即“意象”论证。这不是《庄子》的专利,《老子》、《周易》等先秦典籍也都有相同的发现。《周易》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就是语言对于意义的表达是有限的,怎么办?《周易》的方案是“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尽意,但是语言能够塑造形象,然后通过形象来表达意义。不过《周易》的“象”是卦象,还不是最好的方案。《庄子》的功劳是把“象”具体为一个个寓言故事,这就有了文学的意义。《庄子》的文学思维浩淼无垠,正如清代学者林云铭说:“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雾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而文章的意义也正是在这循环往复的论证中逐渐显现出来。理解《庄子》开创的这一种议论方法,可以解构我们从应试教育所得的关于议论文的刻板规定。

    课文还有第三个教学目的,即语文翻译。近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教育现象,就是古典文学鉴赏学、翻译学的崛起。西方文学是早已完成这个过程了,他们的学生早已不再是从古拉丁文了解自己的古典传统。我们也早晚要有这个转折的。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假如读原著,我们同学可能因为文言字句的障碍,这辈子也未必能通读《庄子》,而这肯定不符合《庄子》忘言得意的本意。《庄子》的本意应该是不管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是“荃”还是“蹄”,只要能够达到渔猎的目的,甚至漫画戏说亦无可无不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推荐同学们阅读流沙河的《庄子现代版》。这个方法推论开去,可以成为学习古代作品的普遍态度。其它“古文今译”做得好的,如今也很不少,比如许嘉璐主持的《二十四史白话全译》就很好。借助这个全译本,原先读《史记》中一两篇文章的功夫,现在大概就能通读《史记》全书,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能够读原著自然最好,白话版、改写版,正是吸引读者对原著发生兴趣的一个引子。

【思考与练习】

    1、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普高第四册)练习题问:“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当初你是怎样回答的?现在你能回答得更好一些吗?(中学不是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同学,可以想象当年自己可能会怎样回答。)

    2、这篇课文中学教材只选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现在你能对照《庄子现代版》的内容,读完以下内容吗?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采用《庄子现代版》所据之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3、课外阅读流沙河《庄子现代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234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