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诗经八首》导读
【时间:2014/5/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991 次】

《诗经八首》导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虽是书面的诗集,记录的却是口头创作;虽是文学的诗集,却做实际的应用。可见中国语言的源头,原是言文合一,文笔合一的。《诗经》的言文合一,不仅是指诗集采自口头,还指诗集成书后仍用回到口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赋诗言志”。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中的句子,作为高明(高雅)的交际手段,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自己也把《诗经》引入教学语言,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诗句都被他和弟子巧妙地用来说明学习的道理。在孔子那里,《诗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是为人说话的根柢,所以他教训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也被其他诸子们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孟子》全书,引用《诗经》篇目及原文就有34处之多。荀子的《劝学》篇,在“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后面引“《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在“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后面引“《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等等,可惜以前的语文教材把这些“诗曰”的内容都删去了。

    引诗,用诗,也成为后世重要传统,《史记》引诗,多达34首(次),在《孔子世家》中,作者引用《小雅》中的诗句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世说新语》对《诗经》的引用也多达30余处,如《文学》五十二: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真可谓雅谈。这样的传统也流传到今天,许多政治家、许多读书人说话写文章也都喜欢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例如毛泽东,有人考证他是《诗经》始祖毛苌的后裔。1915年秋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向长沙各学校的学生发出一份《征友启事》,文中有“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的句子,结尾处又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诗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1965年,章士钊将自己晚年潜心研究《柳宗元文集》的百万字专著《柳文指要》送给毛泽东,作为回报毛泽东让工作人员给章士钊送去桃杏各五斤,并亲笔书信一封,写道:“大作收到,义正词严,敬服之至。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今奉上桃杏各五斤,哂纳为盼!投报相反,尚乞谅解。”用的是诗经《卫风•木瓜》中的两句,其下句为“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何其贴切!

    当今一代领导人也偶有此雅兴,最近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一名中国地质大学学生谈到她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习近平听了笑着说,他非常敬佩她,对于珠穆朗玛峰,自己一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用的是《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及太史公的感叹)。

    上述例子说明,古人学《诗》,重在用《诗》,今人发扬这一传统,可以提升自己的母语品位。写诗,是把语言变成诗;用诗,把诗又变成语言。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正应该采用这样的态度。

【思考与练习】

    1.课文中的《诗经》句子,都曾被古人反复用在自己的语言活动中,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是用的《郑风•子衿》诗句;苏轼《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就是用的《陈风•月出》诗句。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2. 导读中引谢公叔侄所论诗句,分别出于《诗经》哪一首,是什么意思?

    3.写一段话(也可以改写自己以前的文章),用上课文中或中学学过的《诗经》中的句子,也可以是你知道的《诗经》中其它诗的句子。

    4.在今后课堂笔记中,注意记录老师在讲课时引用的诗句(不限于语文课,也不限于《诗经》)。

    5.下面这首歌曲的歌词,化用了《周南•桃夭》的诗句,你知道还有哪些歌曲直接引用或者化用《诗经》诗句或诗意的吗?

桃之夭夭
作词:何庆远 作曲:陈影封 演唱:陈明

    什么事让我睡不着/心里七上八下乱糟糟/多希望搭起一座桥/直达心中向往那个岛/关起门/看世界的热闹/一颗心跟着动摇/躲起来/等你来寻找/等你来爱我到老/桃之夭夭/桃之夭夭/桃花开了/点红爱的容貌/桃之夭夭/桃之夭夭/你才知道/我究竟有多好/桃之夭夭/桃之夭夭/不多不少/只缺一点烦恼/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爱刚刚好/靠在温暖的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31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