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高教研究

陆俭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教学策略的改变
【时间:2012/3/20 】 【来源:北大教学论坛 2009.03.26 】 【作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陆俭明】 【已经浏览4277 次】

    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说说我的老师朱德熙先生。我是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当时给我们本科生授课的,大都是全国知名的顶尖级教授,文学方面如游国恩、林庚、吴组缃、王瑶、季镇淮等,语言学方面如王力、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周祖谟、朱德熙等。知名教授面向本科生开课,这是我们中文系一贯的传统,这个优良传统一直保留至今。那时的中文系,学生入学时不分文学、语言专业,每一门文学、语言的课程都是全年级100多人在一起上。其中,“现代汉语”课的语法部分由朱德熙先生给我们讲授,讲一个学期,每周4个学时。朱先生的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除非有人病了,没有人缺课的,不管本人的兴趣在文学还是语言。大家都觉得,听朱先生的课是一种享受。1960年我毕业留校任教。当时领导上把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看作是新中国第一届按党的新的教育方针由中学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为显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的成功,要求我们一毕业就上讲台,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本科生毕业任教得先做2-3年辅导工作。当时心情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
 
    第一学年,分配我给外语系讲授写作和语法修辞课;第二学年,就安排我给汉语专业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课实际是上一年半,每周4学时(即4/周,4/周,4/周);第一学期讲授语音、词汇,第二学期讲授语法(一),第三学期讲授“语法(二)”。语音、词汇、语法(一)由我讲授,语法(二)由朱德熙先生讲授。那时,朱先生住在中关村三公寓,我住在学校三角地旁边的16楼。我经常到朱先生家请教问题,有教学方面的,有语法方面的,他从不拒绝我的访问,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地给我答疑解惑。寒假某一天,因为开学后就要给本专业学生上语法(一)课,而这是我任教后第一次给本专业学生讲授语法课,怎么上好这个课,心里有点紧张,所以我就去朱先生那里向他请教有关语法方面的问题。快离开的时候,我问了朱先生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您的课上得好,把语法讲活了,学生都爱听,觉得听您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朱先生,您有什么诀窍没有?”朱先生谦虚地说:“哪里,哪有什么诀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那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安排讲授内容,设计课堂教学。”

    朱先生那简短朴实的话语,反映了一个老教授对教育的责任心,对学生的责任感。这时我才领悟到当年朱先生给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每一堂课,为什么都那样有条有理,丝丝入扣,而且往往没有用几句话,或者只是提一个问题,就一下子将我们带入了思考语法问题的境地,而所举的例子总是那样精当而又说明问题,语法要点和实例的板书又是那样醒目而又合理,原来朱先生在上课前都是精心设计的,而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朱先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成了我教学上的座右铭。朱德熙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任北大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在社会职务繁重的情况下仍坚持给研究生、本科生上课,他的课还是那样受学生欢迎。朱先生为本科生高年级所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和研究生的“语法分析”课成了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品牌课。1989年6月朱先生去了美国,原先由他担任的那两门课,即本科生高年级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和研究生的“语法分析”课就都由我来接替。这时,我更加牢记朱先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那句话,努力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我们知道,就整个语言学领域来说,语法研究是发展得最快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可以说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新的语法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语言中运用先前的理论方法没法解决的语法问题,都是为了解释运用先前的理论方法没法解释的语法现象。我为了让学生能学习、了解、掌握语法研究中需要用到的种种分析理论与方法,一方面自己不断学习新知,不断进行研究,不断更新我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我的讲授内容,另一方面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更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试以我为汉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改革情况为例,原先这门课的讲授,我是以语法研究分析的理论方法为纲的,讲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理论方法,如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当然,讲授时都紧密结合汉语实际,举出大量的实例。请看我2000年前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授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授大纲(略)  
 
    这样讲,条理清楚,学生容易记笔记。对学生了解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方法当然有帮助。可是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一个个语法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倒是都知道了,也大多都记住了,但在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时,学生大多不会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来进行具体的研究,甚至有的学生,选了语法方面的题目,不知怎么入手进行研究。这就是说,学生上了我的课,光有了些知识,并没能真正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陈述问题的实际研究能力。所以后来我就决定改变教学模式,不再采取“讲理论,举实例”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另一种教学模式–每一讲的大标题,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等,还保留着,里面的内容变了。请看2008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讲授纲目(略)
 
    自2000学年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以来,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认为不仅学了理论方法,更初步懂得并学会了该怎么进行语法研究,怎么进行语法分析,该怎么一步一步思考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常常会讨论“起主导地位的是谁?”、“教学的主体该是谁?”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任课老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主导地位首先或者说主要应体现在老师眼里要有学生,老师心里要有学生,一切都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而这也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精神。
 
    对于学生,做老师的除了要给他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钥匙,是要培养他们实际的研究能力。说到研究能力,过去一般都只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看法和认识当然不错,但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首先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觉得,“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在科学研究上能获得成果的起点。如果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什么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你就不可能知道自己该研究些什么,更谈不上该怎么去研究。所以,研究能力应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方面,而首先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可以从两方面去注意培养,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注意从书本上去发现问题,这里说的“书本”包括专著和论文;一个方面是是引导学生注意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就我们这一行来说,就是语言生活,既包括人们正常的言语交际,也包括学生,特别是外国学习者在说话、写作中出现的病句。上面介绍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要给学生研究的钥匙,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研究能力的教育理念。
 
    上面介绍的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怎么能讨论起来,有一个活跃的讨论氛围?除了教师注意引导外,很重要的一点,要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障碍。一般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学生,学生没有资格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学术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会被认为对老师不礼貌。再说,万一老师记恨,给我穿小鞋,怎么办?”为了解除学生这种顾虑,因此我在第一堂课上,在教学进程中,反复向学生说清楚这样一点:“我与你们之间存在着多元关系。”我对学生是这样说的:“在教学上,我与你们是师生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学上我们彼此都要严格要求;在学术上,我与你们是平等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学术上我们应该平等对话;在生活上,我与你们是朋友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平时生活中不必太拘泥,你们有什么活动要我参加我会争取出席。我们之间有了这种多元关系,才能建立起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师生互动关系。”
 
——————————————————————————————————————
 
    本文根据陆俭明老师在“第二届北大教学论坛”上的讲座编辑整理而成。
    讲座时间:2008年3月25日,下午2:40-4:30
    编辑整理:陆俭明。讲座视频:rtsp://162.105.14.149/forum/5.r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9826 位浏览者